伽达默尔(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伽达默尔(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者: (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主编:张世英//赵顿华|译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5.00
折扣购买: 伽达默尔(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ISBN: 978710109738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当伽达默尔准备将《真理与方法》的手稿付印时 ,他原打算使用“哲学解释学”作书名。但出版商认 为,这对于读者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哲学解释学” 这个术语被换成了副标题。对于一个初次接触伽达默 尔著作和这种哲学思想的读者来说,“解释 学”(hermeneutics)这个术语有时仍然是费解的。 它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解释”(to interpret), 并同希腊的神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有联系。在 赫尔墨斯被看作是骗子的同时,人们还将语言和书写 的发现归功于他。他是诸神的信使,其使命是把来自 神界的消息带到人间,并将它翻译成人能理解的形式 。 对解释学史简单的回顾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尔 的思想。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威廉?狄尔泰和马 丁?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都对伽达默尔的工作非常重 要。 施莱尔马赫 直至19世纪头10年的早期,即弗里德里希?施莱 尔马赫(1768—1834年)的研究出现之前,只存在着 各种不同的专门解释学,这些解释学是解释各种类型 的文本,尤其是文学、宗教和法律文本的系统方法。 施莱尔马赫相信,构成所有这些特殊解释学的基础的 是一般解释学。他认识到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别, 它们考察文本的不同类型,并发现各自最为重要的问 题。然而施莱尔马赫坚持认为理解并不是孤立的或只 在特殊的学科中发生。理解法律和理解宗教要求运用 一种人类共同的理解。施莱尔马赫坚持这一观点:当 儿童领会语词的意义时,他们就已在学习和应用解释 学这门理解的艺术了。 施莱尔马赫打算论述作为普遍理解的艺术的解释 学原则。这些原则不是一种能保证正确理解的方法论 ,它们只是理解艺术实践的指导原则。在相信所有的 人都能理解他人的同时,施莱尔马赫还认识到,有些 人能比他人做得更好。每一人都很容易讲述误解的例 子,确认哪些人是好的倾听者也不难。施莱尔马赫的 解释学原则试图认识和探索的是那些最具天分的倾听 者和对话主义者的理解道路。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区分了两种类型或要素的理 解,他将一个称为语法的理解(grammatical understanding),另一个称为心理的理解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语法的理解集 中在被使用的语言或语词上,这种理解要求一个人懂 得所说的语言并把握这门语言的整体。一旦掌握了一 门语言,这种理解就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了。理解总会 发生这种一般假定不时地遭到挑战。在课堂上,教师 可以断定,只有通过对非常容易混淆的词或概念的考 试,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具 有这样一种能力,即能辨别出什么时候学生在理解上 有困难;而一个好学生则具有一种提问的能力——这 种提问构成理解过程的一部分。 对于施莱尔马赫来说,解释学不仅在这种语法的 层面上是理解的艺术,而且它还是一种心理的艺术。 解释学是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思想的艺术和从作者本身 的视角理解其思想的艺术。这有时被称为理解作者的 意图。施莱尔马赫对这种心理艺术最感兴趣。他概述 了一种直觉的方法(divinatory method),此方法 基于这样一个观点:所有的人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即 每一个人都包含他人的因素,一个人可以通过自我理 解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心理的解释学发展了一个人站 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的能力,即将自己转换成他人的 能力。这种方法为的是理解他者的意图,即把握另一 个心灵。 施莱尔马赫还使用了比较的方法(comparative method)来推进理解。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几个作者 置于对比中,进而能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在试图理解 一个文本时,一人必须努力通过直觉的方法,进入到 作者的内心。这需要与比较的方法密切配合。施莱尔 马赫发展了有时称之为解释学循环(hermeneutical circle)的理论:理解从注意小的部分开始,然后将 它们置于更大的上下文中,每一步都会改变整体的意 义并增加理解的丰富性。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对伽达默尔很重要,因为它 意识到解释学的任务的普遍性。然而,伽达默尔注意 到施莱尔马赫发展解释学的起点是神学。因此,施莱 尔马赫关注的是文本,如《圣经》(它的权威是无可 争议的)。伽达默尔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局限。他写 道: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同服务于人文科学方法 论的历史编纂学仍有很大的距离,它的目标是对特殊 文本精确的理解,这种理解应当借助于历史处境的普 遍性。这是施莱尔马赫的局限,而历史世界观必须超 越这种局限。(《真理与方法》,第197页) 狄尔泰的工作就是要实现这种历史主义的跨越。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