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教育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9.90
折扣购买: 千秋师道
ISBN: 9787554808900
李桂奎,1967年生于山东省沂南县。文学博士。现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儒林外史》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各1项;出版《中国小说写人研究》《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叙事比较》等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2012年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孔子,名丘,字仲尼,虽为贵族后裔,但当他出 世的时候,家境已败落。他三岁丧父,十六七岁丧母 。由于身处微贱,故而干了一些常人不屑去做的活, 正如他自述的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以下引用《论语》中语句,只注篇 名)他种过菜、做过饭、推过车、放过羊,还当过“ 下九流”的吹鼓手。 年轻时的孔子并未因为生活艰难而自卑、自弃或 **,而是从小勤谨,自幼好学。据《阙里述闻》记 载:大约七岁时,孔子就开始学习五礼(吉礼、凶礼 、*礼、宾礼、嘉礼),五射(白矢、参连、剡注、 襄尺、井仪),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 交衢、逐禽左)等基础礼仪与技术,懂得洒扫应对等 礼节。他很早就懂得学习重要,自称“十有五而志于 学”,而在“而立”之年的三十岁左右就开始尝试“ 设教闾里”。在漫漫人生路上,孔子给自己树立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的座右铭。他一 面从教,一面继续求学,力求做到好学、乐学、敏学 、博学。 孔子自小就养成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的习性,他不仅在*常生活中逢疑便问, 而且“人太庙,每事问”(《八佾》),多方虚心向 不同阶层的人士求教,做到了“多闻”“多见”,如 此造就了他的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孔子的求师标准 很宽泛,他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在他看来,在与自己相处的众人中,一定有 很多人拥有超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值得去虚心学习。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记录下了孔子所礼敬的一 批人:周朝的老子、卫国的蘧伯玉、齐国的晏仲平、 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孟公绰。另外, 他还称颂过属于他前辈的臧文仲、柳下惠、铜辊伯华 、介山子然等。的确,孔子特别善于虚心学人之长, 如他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问琴于师曩。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史料记载,孔子很 早就萌生了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三代之“礼”的念 头。大约在公元前521年的一个春天,他听说他的弟 **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的京都洛阳去 朝拜天子,便打定主意借机与宫敬叔一道前往。到达 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 去拜望老子。一见老子,孔子连忙恭恭敬敬地向他老 人家行弟子礼。进人大堂后,孔子再拜,才肯坐下。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便又离座,恭敬求教“ 礼”的问题。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就直接对他说: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也 就是说,你要问的“礼”这个东西,连说话人的骨头 都已经烂了,只是他的话还在而已。接着,老子训教 孔子说:“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真正**会做买卖的 商人,是不显山露水的,他把自己的东西都深深地藏 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接着,老子滔滔不* 地解释说,只有那些暴发户才喜欢摆阔,真正有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