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民俗学十二讲/“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

经典民俗学十二讲/“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
作者: 董晓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经典民俗学十二讲/“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
ISBN: 9787100211086

作者简介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青海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主要出版学术著作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化》《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跨文化民间文艺学》《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间叙事学》《跨文化技术民俗学》等,主编《钟敬文全集》(全16卷30册),发表中、英、法、日文论文近400篇。

内容简介

钟敬文在晚年注重从古今中外“方方面面”考察民俗学的成果。他说:“全球化也好,现代化也好,不是把我们自己给‘化’掉,而是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去吸收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东西,来壮大我们自己。”“中国这个古国,民俗资料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既有为中国所特有的,也有为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研究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学者的责任与权利,同时也是各国汉学家的责任与权利。近年来这方面的学界情形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钟敬文是中国经典民俗学创建者,他提出建设民俗诸科学的意义有以下五点:(1)提出一国多元民俗学研究理论;(2)呼吁建设连续性和继承性统一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保护利用人类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3)提倡增强文化理解力,理解差异文化的价值;(4)民俗是各国生存意识最强的文化,为此人类需要建设更具人文精神的民俗学去研究它;(5)提出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世纪,由于战争、社会、经济、生态等种种原因,人类在文化上得之也多、失之也巨。持整体性的眼光治理现代社会“病”,发展民俗诸科学,有可观的学术前景。 运用跨文化的视野,将民俗学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中,用轻松的语言,向读者讲述20世纪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董晓萍是我国民俗学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她将其在民俗学领域所拥有的多年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20世纪民俗学的发展历程,突出介绍那些被淹没、忽视的民俗学研究成果,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全面的民俗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