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作者: 陶行知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6.56
折扣购买: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ISBN: 978720508103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教学合一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 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 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 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 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 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 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 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 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 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 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 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 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 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 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 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 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 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 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 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 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 ,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 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 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 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 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 他们。这种办法,固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 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 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向先生,固想将他 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 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 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 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 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 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 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 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 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 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 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 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 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 ,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 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 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 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 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 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 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 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 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 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 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 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 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从前的先 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 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 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 他的教材。一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 ,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 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 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 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 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 少;学得陕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 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 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 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 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 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备人拿从前所 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 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 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 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 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 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 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 同柏林大学包尔孙先生 (Fr. 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 。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 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 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 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 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 做先生的一件畅快的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 活,都是因为当事的人, 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 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 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 觉得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首先 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 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 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 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 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 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 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 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 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 价的新理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