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御风而行的哲思

列子:御风而行的哲思
作者: 罗肇锦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列子:御风而行的哲思
ISBN: 9787559487827

作者简介

罗肇锦,台湾客家人。曾任彰化师范大学,新竹教育大学教授,目前担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客家语文研究所所长、客家学院院长,专长为台湾客家语研究。著有《客语语法》《国语学》《台湾的客家话》《语言与文化》《客家话的结构与应用》《客家话的字词与音义析论》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天瑞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大地上虽有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但没有人类。 于是,天神女娲就掘黄泥掺和泉水捏出一个小泥人,刚放地上,小东西就乱蹦乱跳,呱呱地叫,它的名字就是“人”。 从这个神话来看,古中国祖先的观念,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代表天地的神所赋予的,是一个不可知的主宰所造化的。这偶得的生命与个人并无关切,所以不用太固执自己所持有的。因此列子说:你的身体不是你的,是天地的“委形”;你的生命不是你的,是天地的“委和”;你的性灵不是你的,是天地的“委顺”;你的子孙不是你的,是天地的“委蜕”。 既然,生命是天地的一种“自然”现象,就应该让它“自己如此”,不必拿太多的形式去束缚,去戕害。因此,一个人必须锤炼自己,达到“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的忘我境界,才能称得上得道。 不生者能生生 古人说:“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人与人相处,精诚所至,自能动人,并非装腔作势可以造作出来的。 相反地,“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些表现,全在一个“真”字,真诚于内自然会神动于外,一点也掩饰不得。 列子就是这么真诚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所给人的感觉是“平凡的不平凡”。 由于他的质朴和真诚,所以有满脑的思想、满腹的学识,也不轻易表现出来。平日里缄默自持,不与人争,以至于在郑国住了四十年,仍没有值得称颂的“虚名”。 当然,没有名声的累赘,他也乐得闲云野鹤般地放任东西,自由自在。当时的公卿大夫也把他看成平凡无奇的老百姓而已。 衮衮诸公,哪里想得到,列子心里正以“无盛名”感到安慰呢?他想,老百姓有什么不好,总比那些峨冠博带、装腔作势的衣冠禽兽活得更真切、更有意义;更比那些颐指气使,空喊口号以宰制天下的王侯将相更有爱心、仁心。 然而,好景不常,悠闲自在的日子,终因一场大饥荒而变得动荡无助。还好,他生平淡泊明志,所以遭此天变仍能沉静自持,随遇而安。 坦然自适固然可以使一个人忘我,但衣食却不能没有。所以列子在无可奈何的窘况下,也想到卫国谋生,顺便了解“国外”的情形,增长自己的见识。 正当他打算离去的时候,一群平日追随在左右的学生就慌了。他们深知老师这种云游自适的性格,匆匆一走,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来。如果不趁此时向老师多学一些道理,以后就“请经”(向老师请教叫请经)无处了。因此,联合要求列子替他们说一说人生大道理,当作临别赠言。 偏偏列子是个不喜欢说空话的人,问了大半天,才莞尔答道:“诸位想想,老天什么也没说啊!但大自然的变化却那么有秩序,四时运行那么有规律,其实人世间的道理都可以和天地一样不言而喻的,我列御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不肯罢休地追问。有的更拿出旁敲侧击的办法说:“就算老师没有什么可说,那么以前老师的老师壶丘子林,总曾留下一些宝贵的话语吧!” 列子拗不过学生的追问,只得笑笑说:“其实也没什么!壶丘先生的教导就是不多言而已,一切顺乎自然就可以了。不过,我倒记得壶丘先生告诉我的同学伯昏瞀人的一些话,不妨在这里随便聊聊!” 下面就是壶丘先生的一段道理: 大自然里有很多奇奥难懂的事,譬如一般的动植物,有的必须依靠别人供给才能生长,就像我们人类,必须靠部分特定食物才能维持生命。而有的动植物即使不用依靠别人也能自己成长,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那么自足,那么孤傲。 其次,大自然的生灭也是这样,有的从生到死,经过好几个阶段的蜕变,有的自己不起变化,却能使别人因它而变化。所以,不依靠别人的才能延续不断地生活下去,才能不因环境变化而死灭,才能在生存中争取主动,以不变应万变地活下去。 可是,大自然中要靠别人才能生长的动植物,也不能把它压抑下去,仍要任其自然生长,才能使这个世界平衡。对这些靠别人成长变化的动植物,不去阻止它的成长,才不会把这个世界扭曲得不成世界,才不会一切都脱了轨道,失了规律秩序。 因此,生命的规律就是这样,静的有静的功能,动的有动的职分,不能稍有偏失。如此一来,万物都在各尽本分、各司其务的情况下,去生灭,去造化,才能使宇宙生命延续不断。 依循这个“常生常化”的道理去运作,自然事事互相衔接、互相推移而毫无间断。譬如动植物的生灭消长,相生相克,配合得天衣无缝。孩童们常玩“人吃鸡,鸡吃虫,虫吃谷,谷饿人”的游戏,正是一生一克的最好解释。宇宙道理就是那样无时不生,无时不化,生生克克,永无休止。 天地运作,又有昼夜寒暑,有四时变迁,万化而不息,这种不息的生灭,无终无始,无往无返,凝然独立,不可改,不可穷,周行而不止,如月球绕地球有它一定的轨道。 《黄帝书》aa《汉书·艺文志》载,道家有《黄帝四经》《黄帝君臣》《黄帝铭》篇,今皆亡佚。其中《黄帝四经》后来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此处“黄帝书曰”所录文字见《老子·第六章》,班固注《黄帝君臣》曰:“与老子相似”,此处或引自《黄帝君臣》,而文字恰与今《老子》书相同。 上曾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注:见《老子·第七章》)这句话,若要细细追究,会令人头痛,而且永远无法了解它的精髓所在。我们只要从大处着眼,抓住“谷神不死”的原因,以及天地间生生化化而不自知也不为人知的道理,自能由虚灵中得到真机,由“玄牝”中得到“天地根”。 因为山谷空而无物,虚而有神,故能包容,能涵受,又因虚而能容所以不死,而这个生生化化的无极之门,就是天地的起源。 这个“玄牝之门”是万物所滋生的地方,而天地本身却无由而生。所以我前面说“不生者能生生”就是指这个玄牝之门为天地根,它的本源是无来无往、无生无灭的混沌境界。 也就因为无生无灭无来无往,所以能够绵远不衰,历久弥勤,而达到“在天地而天地不知”“在万物而万物不知”的超然境界。能够把握这个原则,自然会觉得,我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意志所能左右的生命,而是生命本身的生灭,这个生灭与我完全无关。如此推演下去,一切生物都依循着自己的规律生长,依循自己的规律消灭;依循自己的规律产生形体、产生颜色,依循自己的规律死亡、消退。 有了这个秩序以后,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时又会自动消灭停息。 以上种种生化,种种形色,种种智勇的消失成长,都是无心造成的,也就因为是无心的,才合乎“不生者能生生”的道理啊! 万物浑沦而不相离 讲完壶丘先生高妙玄奥的宇宙道理以后,列子又替学生们做了更有条理的诠释。他说: 以前圣人谈论自然道理,都以阴阳的变化来统驭天地,用阴阳的相生来解释事理,因此,我们说有形生于无形,那么天地就是从虚无的地方来的。 这虚无有的地方可分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说明。 所谓“太易”是指混沌形成之前,一片太虚幻境,凝寂无所见。 所谓“太初”是混沌初成时,阴阳不分,天地间一团气笼罩着。 到了“太始”的时候,就阴阳有别,品物流行了,那时候,形象清楚,品类不杂,是天地万物形象的开始。 最后是“太素”,是天地赋予万物不同性质的开始,于是有方圆,有刚柔,有静躁,有浮沉等的区别,万事万物各依其形类,各有其性质。这时,虽然天地之气充盈,万物形象性质有别,但大而化之地看来,“气”“形”“质”三者,其实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我称它为“浑沦”。 “浑沦”是指天地间浑然一气,万事万物虽各有形质但不相离散。在此万变不离其宗的“浑沦”情况下,道是无形的,是看不到的。而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表的形象,对内在的造化之道则一无所见,所以我称只知事物外在之别而不明其分别道理的叫“视之不见”。 相同的“浑沦”之下,道是没有声音的,人们可以听到的是稍纵即逝的外发声响,所以我又称无声音可求的道理叫“听之不闻”(注:《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既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那么依循你所能看到的去求道,依循你所能听到的方向去求道,那是永远无法“得道”的。所以说“太易”是一切的本源,是“无气”“无形”“无质”的虚幻状态。 把“太易”状态合而为一,由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为无穷,无穷又回复为一。这个一是最大也是最小,是一切形变的开始。 于是,清而轻的气向上飘化为“天”,浊而重的下沉变为“地”,中和清浊轻重之气就形成了“人”。可见人是天地交会时一团和气所生的,而万物也由此展开了生机。 天有所短,地有所长 虽然天地交会产生了人,但我们也不要把一切功劳归于天地,因为“天地无全功”。相同地,圣人虽然常常以先知喻后知,但也不能把一切智慧都归于圣人,因为“圣人无全能”。 前人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天地圣人亦复如此。天有覆盖寰宇的能力,但不能载;地有载动万物的能力,但不能盖;圣人教化万民,万物各有其用,人人各展所长,各取所需,丝毫勉强不得。所以说“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所窒塞,万物有所通。宇宙万物就在这种“形有所分,物有其用”的制衡中连绵不断地运行着。 由此说来,能涵盖广宇的不能载动天地,能载动天地的又不能教化万民,能教化万民的不能违背生长通则,而顺从生长通则的不能跳出他的本位,这就是天地间相克相生的一个大循环,使物各有其位,民皆有教化,地有所载,天有所覆。譬如静躁的性情有别,方圆的形状有分。如果依性情的类别分则有静有躁,依整个生克道理看,静躁并不冲突,都是物性的本然。如果依形状去看方圆外表不同,若从道理上推究,方圆都是形状的一种,并没有什么差别。 总而言之,天地间的道理,只有阴阳交错变化,而圣人的教诲,也不外乎仁义的反复应用,而万物的性质,也只是刚柔二字的相辅相济而已。一切照着它的本质去变化,就能各司其职、各行其是而不逾越常度。所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而“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这些都是“无为”的功劳啊! 能够“无为”就可以“无不为”,所以“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当然也可以是“无知无能”,可以“无不知,无不能”了。 幻灭生命所吐出的心语 数百万读者奉其为经典入门的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