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周有光/人民日报名家对话系列

对话周有光/人民日报名家对话系列
作者: 周有光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对话周有光/人民日报名家对话系列
ISBN: 9787511523594

作者简介

周有光,生于1906年,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后来成为他的号。生于中国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通晓汉、英、法、*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作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曾任中美联合编审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出版中译本《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委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他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沈从文是他的连襟。出版《百岁新稿》、《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周有光百岁口述》、《朝闻道集》和《晚年所思1》。

内容简介

周有光:一○五岁从世界看中国 □访问者 吴虹飞 眼前的小书桌,黄色的漆掉了大半,露出木头纹 理,但磨得久了,也不觉得粗糙。眉毛已经全然没有 ,两道眉骨泛着红润的光,一○五岁的周有光老人端 端正正坐在椅子上讲笑话,他说:“很有趣味。”一 笑就用手挡在嘴前,好像不该笑得这么开心似的。“ 人老了,牙不大好。”他调皮地说,“我不讲究吃, 可是有好东西我要吃。” “资本主义是*朽的,我这种从外国回来的人* 朽思想是很多的,你们听我讲话要小心了。”待在桌 前坐定,他摘下眼镜,合上书,将台灯推开些,戴上 助听器,手不抖,气不喘。“我们要讲老实话,你们 记录的时候,有些话少记录一点好了。” “我计算过,用电脑写文章之后,我的收入增加 五倍。”他举着一只手,手指揸开,很认真。一○五 岁的周有光,**跟得上时代脚步。他知道“谷歌” 的纠纷,还差点去看了《阿凡达》;我们用惯电脑, “提笔忘字”,他也会忘;当年他推行简体字,现在 却经常忘记简体字怎么写,记得英文怎么说,却记不 得中文怎么说。他**有资格跟记者讲古:“我看着 私塾变成了洋学堂,从留辫子到剪发;看着家里面从 原来点洋灯变成点电灯,用上了电脑;还有手机,万 里之外的人跑到耳朵旁边了。不是过上神仙生活了吗 ?” 一九五六年,周有光刚从上海来到北京,住在沙 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他自己写了个《新陋室铭》 ,“房间阴暗,*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怪我 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 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 橱,菜有书香。” 改革开放后,换到朝内大街后拐棒胡同,不大的 面积被分成四间,已经是特别优待。“后来单位在方 庄买了比较好的房子,叫我搬走。我说年纪大了,不 活动了,小一点无所谓,半张破桌子、半间小屋子, 我不要好的了。我老了,再好也没有意思。再说我是 过过好生活的人,不在乎这个。” “**”时,下放到宁夏,“大家以为不会回来 了,很多人心情很坏,我觉得很好,不是下放这种地 方我怎么会来?都不知道中国还有这种地方。过了两 年四个月,**死了又回来了。所以我不发愁,发愁 没有用处。我遇到过许多困难,已经有经验了,觉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慌。”他又半掩着嘴笑了 ,很自得。他的《汉字改革概论》发行量很大,但“ 五十年代有稿费的,‘**’就没有了,我好多书都 没有稿费。我们的稿费真少,现在的跟五十年代的差 得不太多,物价涨了几十倍了,靠稿费吃饭你要饿死 了!” 他不喜欢官场那一套。“***里好多重要人物 都是我的同学、好朋友,要做官早做了,我不加入; 跟***很多重要人物也是好朋友。我跟周恩来在重 庆就认识,一九四五年国共合作谈妥之后政协成立, 他开座谈会总有我;**在上海当市长时,开座谈会 总请我,我给他提经济方面的建议。他在很多场合说 ,‘周有光的建议都很好,但我不在他也实现不了! ’但我也没加入***。后来胡愈之说,没有一个组 织关系不方便,我就参加了民盟,其实什么都不管。 《群言》是民盟的刊物,我给他们写文章,二十个编 委现在就剩我一个。政协开会,我跟***也碰到过 ,拍了几次照,但从来不挂。许多人把重要人物的照 片挂在墙上,我只挂家里人。” 妻子张允和八十岁时回忆昔*恋爱情景,写了篇 《温柔的防浪石堤》,“两个人不说一句话。他从口 袋里取出一本英文小书,多么美丽的蓝皮小书,是《 罗密欧和朱丽叶》,小书签夹在第某幕、第某页中, 写两个恋人相见的一刹那。什么‘我愿在这一吻中洗 尽了罪恶!’这个不怀好意的人,他不好意思地把小 书放进了口袋,他轻轻用右手抓住她的左手。”虽然 她没有用一吻“洗尽了罪恶”,但从此,“她的一生 的命运,紧紧地握在他的手里”。 提到这篇文章,周有光笑了:“恋爱的文章嘛, 大家都喜欢看。我老伴去世前**晚上有朋友来拍照 ,第二天发病就去世了。她的心脏不大好,九十三岁 ,去世应该说是自然的了。”他在纸上写下“九十三 ”这个数字,画个圈,让保姆找来一本张允和的自述 文集《曲终人不散》,送给记者,署“周有光代张允 和赠”。他始终叫她“我的老伴儿”,质朴情深。 人家看他是一百多岁的长者,常常问他中国的前 途怎么样。他说所有的**都有前途,都是光明的, 区别是快一点和慢一点,“我们**还是发展得比较 快的”。 P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