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铭/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

石门铭/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
作者: 编者:古铁
出版社: 湖南美术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石门铭/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
ISBN: 9787535676993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

内容简介

品味《石门铭》 黄小青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明,博大精深,其中无与伦比的汉字文化、丰富多彩的字体艺术,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此基础上积淀产生的中国书法艺术,*是门类良多、风格各异,魏碑便是其中颇具特色而又实用的一种。据记载,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精,其中《石门铭》便是魏碑精品之一。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也称为《王远石门摩崖》。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位于陕西汉中褒城东北褒斜谷石门东崖壁上,由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字。《石门铭》碑高175厘米,宽215厘米,28行,满行22字,后书题记7行,每行9至10字。后汉开凿的石门道早已破废,本崖文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石门铭》全文融记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被康有为认定为魏碑三大神品(《爨龙颜碑》《灵庙碑阴》《石门铭》)之一。这件作品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雕刻技巧,均可谓浑然天成,雄浑大气。笔者就品味《石门铭》,想从以下三点来谈。 雄浑古拙的自然仪态 《石门铭》地处人迹罕至的悬崖,因其石质坚硬,所以破坏得很少。这个摩崖**宽阔,所以凿刻时不*纸张限制,凿字者又*大自然雄伟壮阔之景的影响,书风自然开阔,气势宏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其字点画瘦劲,中心宽博,仰行取势而笔画充分延展,字距行距疏宽,具有舒展、奇逸、洒脱的特点,有一种未经整饰的自然美和未经异化的人性美。摩崖刻石,有书写人的意趣,又有刀刻的刚劲,再加上历史久远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产生非人工意味,具有雄浑古拙之感,也是我们现在说的金石气。 《石门铭》兼具《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和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魏碑是楷书的不成熟形态,没有后世唐楷的森严法度,时有不落窠臼之美。《石门铭》中有一些字保留了隶书笔意,有一些则流露出行书笔意。『正』字为典型的行书体态,笔画凝重。『平』字两点画有明显的行意,『洛』字各部保留牵丝之笔。『皇』字起笔撇画与竖画相连而成『一笔书』,*末一横画还保留了隶书遗意。『升』字掺入行意,显得飘逸流动,在郁郁苍苍的摩崖作品中尤其显眼。『伤』字左部顺势而下,牵丝连环,有很强的流动感。『后』『往』二字左部直接以行书笔法代替。把玩既久,我终于发现《石门铭》里增加的行隶笔意,使其全在一股韵味、一种神态、一派天籁之中。 北碑以凝重见长,《石门铭》却舒展飘逸;北碑以方整为体,《石门铭》却随势造形。从局部看,字呈百态,个个飞扬,其笔致,其字势,有鹤栖于古松之宁静,腾于云天之狂豪,戏于水面之洒脱;有鸥群聚沙滩之顾盼,颠扑风浪之险疾,吟掠平湖之轻盈。从整体看,其字苍劲浑穆,千姿百态,动感强烈,仪态万方,呈现出一派飞翔之感。感于此,笔者以为,赏《石门铭》之艺术精妙,不仅在于欣赏其展现的『鹤、鸥』的动感形态,*在于品味那『野、闲』之情趣。《石门铭》能赋予人精神上的率真,让学书者既保持北碑的古拙,又向远古的一种自然境界回归。 变化莫测的点画艺术 有书家云:『书法之美,在势不在形。』笔者以为,此说虽失之偏颇,但笔势之美确实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方面。总览《石门铭》,深入点画之中细细品味,不难发现那丰富多变的点画、平中寓奇的态势、不加粉饰的行笔在一气呵成中竟如此强烈地征服人心。 一、点。『永』字起笔点粗大厚重,略带弧度,运笔方向一反常态,有古人所说『高峰坠石』的感觉。『实』字末笔点画极为精彩。一般情况下,这一笔多处理成反捺,此字打破常规,有不落窠臼之美。整体字形上方笔画偏向右方,有大厦欲倾之感,末笔点画反向处理,顿时化险为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穿』字反其道而行,将反捺变成平捺,使字形产生飘逸飞动的感觉。『平』字中点画掺和篆法,将原本应为撇式的点画稍加变化,韵味立显。 二、横。《石门铭》中横画有多种形态,『车』字长横很典型,无论从起笔、收笔还是运笔来衡量,均含古隶淳朴之美。『世』字横画末端粗重,显得十分粗犷有力。『矣』字共有两横,粗细差别不大,但行笔方向有别,一直一曲,相映成趣。『年』字有平行紧密分布的四笔横向笔画,同样展现了精妙的变化。**横起笔处与简化的撇画连在一起,形态粗短,第二横长一些,第三横*短,第四横又伸长,形成『短—长—短—长』的节奏变化。字中的两个长横,又体现出运笔的轻重变化。『盖』字横画亦多,**、二横画长短相差不大,运笔有细微变化,第三横左端与上方两横齐头,右边伸出,成为主笔,使整个字形显得**宽博。这也是《石门铭》整体风格特征之一。 三、竖。竖画在表现整体气势方面起关键性作用,因此同样也要时时体现出变化。『中』字竖画为悬针竖,笔画劲挺,力度饱满,使整个字显得风骨凛凛。『幸』字竖画略具弧度,使整个字形左右不对称;字中长横画稍弯曲,化险为夷。当字中有两笔以上竖画时,变化很丰富。 四、钩。一般认为魏碑多长钩,且较粗重,其实并不尽然,观《石门铭》碑刻,可见钩画的多种变化。『民』字疏密对比极为强烈,左上方笔画收紧,斜钩笔画伸出。如果钩画短,整个字重心会失衡,因而钩画写长有平衡整个字重心的作用。『将』字右部的钩画为平钩,托住粗重的点画。如果钩画短促,则点画必将失衡。由此处可获得启示:运笔中,上一笔关乎下一笔,要时刻把握全局,不能孤立地处理笔画,否则就很难求得整体的**之美。『代』字钩画粗壮雄伟,显得气势非凡,运笔上要注意力送笔端,这样才能收到宽博沉雄的效果。任何规律皆非**,一般说来,魏碑中多长钩,但也有例外。『*』字『色』部钩画较短,钩画形态为三角形状,接近后世唐楷笔法,与字中其他细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已』字末笔几乎不出钩,只在笔画收笔末端有稍许暗示,显得意味深长。由此可见,《石门铭》在笔画处理上是颇具匠心的。 五、撇捺。从总体上来看,《石门铭》撇捺较为舒展,使整体字形显得**大气。相比之下,撇画比捺画变化要多一些。『馀』字左部撇画为首笔,纯粹中锋行笔,右部捺画尽力伸展,字形显得很宽博。『仗』字单人旁撇画起笔较方,收笔戛然而止,给人掷地有声的感觉。 宽博沉雄的字体结构 作为摩崖书,《石门铭》较之一般造像、墓志等作品气势*加宏大,但其结字形态并非一味求大,也有极个别做『小』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极强的对比。如『献』字较大,而『公』字较小,由字形夸张而形成对比。有的则是由笔画的极力伸展夸张和极力缩短而形成对比,有的则是利用字的高矮来制造对比。 一、撇捺伸展,体态开阔。《石门铭》气势宏大的风格主要得益于撇捺的舒展开张,如『久』字。即使在字中撇捺画较多的情况下,它也努力突出这一点,如『发』字。值得注意的是,《石门铭》中左右结构的字,并不对某些笔画进行伸缩避让处理,这在唐楷中是很少见到的。『将』『输』二字,左右两部分均各行其是。以『将』字为例,『寸』部横画左边应缩进,但这里一任自然,反成一种风格。 二、因字生形,意形相托。《石门铭》的很多结字一时有一时之态,不拘常调。如『方』字点画重入,横画一波**,撇画很长,气势非凡。『成』字笔画有意处理得『松散』,使整个字变得很疏朗。『州』字形体本身很特殊,三部分大致相同,但此字自左至右逐渐向下倾斜,动感顿生。『仁』字单人旁稍向**,『二』部向**斜,左右两部分形成互动。『崄』字造型很别致,『山』部安放在左上部,力压千钧,却又稳稳**。『途』字『余』部欹斜取势,『辶』恰如一叶小舟,上面一船夫正奋力划桨,乘风破浪,驶向远方。 三、点画独特,呼应随势。特殊点画在字中常常起到改变字形、字势的作用。如『经』字,右部捺画一般都处理成反捺,此处却用长捺,改变了整个字的重心。『惟』字『隹』部竖画倾斜,使整个字具有动感。『梁』字尤佳,末笔本应为顺势与左侧点画相呼应,但这里自行舒展开来,使整个字似倾非倾,平中见奇。 总的说来,《石门铭》狂放浪漫,古拙自然,流动畅达。康有为誉之为『神品』,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后,谨以康有为评《石门铭》诗句来作为结语: 餐霞神采*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 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石门铭》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