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作者简介
著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2022年荣休。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译者:喻柏雅,科普作者,作品见于《读库》《南方周末》《新京报》等;译有埃里克·坎德尔的系列作品《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其他译著包括《自私的人类》《友者生存》《不被定义的年龄》等。致力于提升中文读者的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译者:喻柏雅,科普作者,作品见于《读库》《南方周末》《新京报》等;译有埃里克·坎德尔的系列作品《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其他译著包括《自私的人类》《友者生存》《不被定义的年龄》等。致力于提升中文读者的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内容简介
1.人类疾病已进入“精神疾病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精神疾病都呈高发态势,另一方面我们却对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认知偏差。 早在上世纪末,种种迹象和统计学数据显示,人类疾病发展史,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以脑疾病为中心的广义的“精神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国内外专家纷纷感叹,精神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 截至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超10亿人,且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增加。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全球排在第一。就我国而言,目前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已达17%,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但其中得到合适诊断治疗的不到20%。我们不仅精神科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够,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也很不足。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或他人是生病了,哪怕知道了往往也会因病耻感而讳疾忌医: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80% 的受访者强烈认为病耻感和歧视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误用、指责和污名化:用“抑郁”来表达心情不好,用“自闭”来表达性格内向;而像“智障”“痴呆”“神经病”等在日常生活中已演变为冒犯用语;还有不时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精神疾病和未成年是不是犯罪的“免死金牌”?游戏成瘾是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抑郁是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事等。哪怕接受治疗,也有人认为无须服药或害怕副作用拒绝服药,有人悲观认定这辈子毁了。 本书作者坎德尔说,“教育和科学是我们消除污名的最佳手段,从而使个人和社会能够以更理性的方式对待”疾病及其患者。 2.本书有助于我们改写对精神疾患的认识,以更理性的方式去对待;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应对精神疾病。 ?坎德尔作为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奖得主,为读者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态行为、成瘾障碍等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也就是说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相关的生物学因素,如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元连接的改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困扰人类的各种破坏性疾病。 看一眼目录,我们就可以对各种疾病的病因有个简单了解,例如对于孤独症,关键问题在于大脑中分管社会功能的脑区出现了异常;对于心境障碍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化学变化破坏了负责情绪、思维和记忆的脑结构之间的连接;额颞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折叠错误,在大脑中形成团块,影响了记忆功能;精神病态行为,是因为大脑中控制情绪加工和道德决策的脑区存在缺陷;成瘾障碍,是由于大脑的奖赏系统出了故障;等等。至于具体是如何出错或出现异常的,造成的缺陷是否可逆,不同疗法如何起作用,又有何利弊,正文都有解释。 想一想,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通过非常精确的连接相互交流,但这些连接可能因损伤或疾病而改变,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无法正常形成,甚至根本无法形成。当我们意识到困扰人类的很多疾病与大脑硬件出状况有关时,许多污名和歧视也就站不住脚了。 ?坎德尔在阐明疾病背后生物学机制的同时,直接驳斥了各种污名、偏见,引入各方观点对读者有可能关心和好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a)驳斥污名和偏见 「孤独症是“冰箱妈妈”的错?」“贝特尔海姆声称,孤独症没有生物性基础,而是母亲拒绝爱她不想要的孩子的结果。贝特尔海姆关于孤独症的理论给许多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理论在学术上是完全不可信的。”(见第50页) 「抑郁症是因为压抑了内心对所爱之人的怨恨?」“贝克发现,他的抑郁症患者实际上比其他患者表现出更少的敌意。他们反而一直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甚至对最简单的失望都处理得很糟糕。这种思维模式反映了一种认知方式——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自己——的混乱。” (见第83页) 「创造力来源于疯癫?」“认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观点是一种浪漫主义谬论。创造力并非源自精神疾病,它是人性固有的一部分。……目前的精神病学观点认为,精神病不会造就艺术天才,充其量只会解放想象力,而在正常情况下,想象力可能会为社会和教育习俗的束缚所禁锢。创造力部分源于在大脑中解除了抑制,并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