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介学遇上老学
作者简介
谢清果,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北卡大学夏洛特分校访问学者,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老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主编、《老子学刊》副主编、《道学研究》副主编等职。主要从事华夏文明与传播研究,老子传播学,宗教传播研究,话语权研究,海峡传播研究。已出版《和老子学传播》、《中国道家之精神》、《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道德经>与当代传媒文化》等专著15部,在《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国际新闻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其论著连续三届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内容简介
………… 水的本体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具体展现为 陆地上的江海溪流与天空中的雨水。《道德经》 对水的感知和观察可以具体被归纳为色泽、外形 、作用、方位的多个层面,水的特质主要可以被 归结为:无形无色、清澈透明、流动不息、柔软 而克强、滋养万物、向低位流动等,这些特质被 进一步抽象为谦卑处下、柔弱淳朴、虚静的人格 ,以及无为不争、以柔克强的政治主张,最终表 征为恍惚无名、大盈若冲、宰而不有的道的形象 ,完整地建构起一套从现象到感知再到语言的认 知体系,由此建构起一套“道”的话语体系。 在以水喻道的本体隐喻中,道是水所呈现 的镜像,而水也得以成为呈现道的镜像。而在道 视域下的水,也得以从其物质实体中抽离出来, 拥有了诸多拟人化的品格隐喻。作为源域的水充 当了释道的镜像,而以道观水又与以水喻道构成 一个闭环,相生相辅,水与道共同构成了彼此映 射的两组镜像,发挥着相互阐释的媒介功能。其 镜像映射的媒介功能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水甘露自均:道无形无相、周转不息 水外在形态直接表现为一种无形、无味、 无色的液体,以水观道,则“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映射出道质朴无华 的自然形象。在人格上,树立了道家对质朴品质 的追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正是在以水喻道的基础上 ,母婴的系统隐喻得以建立:“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 贵食母。”(《道德经》第二十章)圣人之得道 就如同大海一般无思无欲,恬静自得,一方面以 水观道,将得道的状态比拟为“澹兮其若海”, 另一方面又将道比喻为母亲,用婴孩来比拟得道 的状态,建构起人与道之间的关系隐喻。这样的 隐喻还包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 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 二十八章),以此来说明道的质朴。 水无形,道亦无形;水流动不止,道亦变 动不居;水源源不断,道亦生生不息;水源远流 长,道亦周转不息。老子通过对水的流动性的观 察,建构起一套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个体 修养观,进而树立了道无形无相、源远流长的话 语体系。 二、水下流:道处下不争、柔弱胜刚强 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现象,老子 以水流的高下方位映射人类社会的位分高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