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古镇名邑

老上海古镇名邑
作者: 薛理勇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60
折扣购买: 老上海古镇名邑
ISBN: 9787545811155

作者简介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并担任**G纪实频道嘉宾主持。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内容简介

清浦与青浦 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全区面积670平方公 里,其中水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 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青浦区的前身是青浦 县,1999年12月,经***批准,撤销青浦县,建立 青浦区。 唐天宝十载(751年)设立华亭县,隶苏州府, 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个独立的县的建制。宋代, 华亭县改隶秀州,相当于**的嘉兴地区。随着江南 人口的增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 华亭府,次年改称松江府,府下只设一个华亭县。十 几年后,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分华亭县东北 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个乡置上海县, 从此,松江府下辖华亭和上海二县。又过了250年, 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分华亭的两个乡和 上海县的北亭、海隅、新江三个乡建青浦县,是松江 府下辖的第三个县。不过,青浦县建立仅十年就撤销 了。又过了若干年,即明万历元年(1573年)又重新 设立青浦县,县治也由原来的青龙镇迁到唐行,也就 是**的青浦城厢镇。于是,留下了许多历史问题难 以理解,如“青浦”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 建立后即撤销,为什么不久又重新建立,青浦的县政 府当年设在青龙镇,为什么要迁到唐行镇等。 在《先有青龙镇 再有上海县》一文中已提到, 青龙镇扼吴淞冲要,从唐朝开始,这里就是苏州与中 国沿海以及*本、朝鲜水上航运、贸易的集散地,到 了宋朝,青龙镇的繁华达到鼎盛期,但进入南宋后, 由于江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田不足的现状*益 严重,百姓只得“向滩涂要地”,围垦江滩或利用江 滩种植水*,使吴淞江岸变窄,河*变浅,吴淞江水 流不足又导致淤塞。何良俊(1506—1573年),华亭 (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字元郎,号柘湖居士。嘉靖 中以岁贡入国学,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博学多才,著 作甚丰,《明史》有传。其《四友斋丛说·卷十四· 史十》中对青龙镇的历史、兴衰作了概括,说: 青龙,自唐宋以来,是东南重镇也。相传有亭桥 六座。亦通海舶,由白鹤江导吴淞出海。宋时设水监 于此,盖以治水利兼领海舶也。宋时卖官酒,酒务亦 在此;江南所卖官酒,皆于此制造。入我朝(即明朝 )来,水道湮没,而此地遂为斥卤矣。显然,从元朝 以后,由于吴淞江淤塞,海船难以顺吴淞江到达青龙 港,航运、贸易衰落,到了明朝以后,青龙镇**衰 败了。但是,在此之前,导入青龙镇及附近的人口不 少,使这里成了人口稠密区,古代,建县的重要参数 就是人口,我想,嘉靖二十一年分华亭二乡、上海三 乡建青浦县应该出自这个原因。 关于“青浦”名称未见明确的说法,2011年出版 的《青浦区地名志》在“青浦区”条中释: 建县初,县治设青龙镇(今白鹤镇旧青浦)。因 附近有青龙江(青龙港)、浦家港(西胜塘)而以青 浦作县专名。另一种解释说是青龙镇的“青”字和赵 屯、大盈、盘龙、顾会、崧子五浦的“浦”字取专名 。 《青浦区地名志》也是归纳了前人对“青浦”地 名来历的说法,当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前文提到的 华亭人何良俊生于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卒于 1573年(明万历元年),其著《四友斋丛说》初刻于 1569年(明隆庆三年),不论是《四友斋丛说》的刻 印时间或何良俊逝世的年代,均在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青浦**次建县之后,和明万历元年(1573 年)重新建青浦县之前,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青 浦”,不过,全部写作“清浦”。《四友斋丛说·卷 十四·史十》中说: 初,立清浦县时,余偶至南京,即往拜(顾)东 桥。东桥问曰:贵府如何又新创一县。余对以青龙地 方近太仓州,离府城甚远,因水利不通,故荒田甚多 。有人建议,以为若立一县则居民渐密,水利必通, 而荒田渐可成熟矣,故有此举。东桥即应声言曰:如 此,则当先开河,不当先立县。毕竟立县后,水利元 不通,而荒田如故,县亦寻废。乃知前辈论事皆有定 识,不肯*率,轻有举动也。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