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之约(21世纪两岸诗歌鉴藏精编本)(精)

母语之约(21世纪两岸诗歌鉴藏精编本)(精)
作者: 编者:李强|责编:潘灵剑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母语之约(21世纪两岸诗歌鉴藏精编本)(精)
ISBN: 9787547315828

作者简介

主编李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江汉大学党委书记。出版有诗集《感受秋天》《萤火虫》《山高水长》。 刘洁岷,1964年生, 1987年开始在《青年文学家》《笠》《星星》《诗刊》《人民文学》《花城》《天涯》《名作欣赏》《南方周末》等国内和海外百余家报刊刊发作品,主要为诗歌,另有散文和文论。2003年命名并创办《新汉诗》,2004年创设《江汉学术》“现当代诗学研究”名栏。1991年出版《躺着的男人和远去的白马》、2007年出版《刘洁岷诗选》。 郑慧如,台湾逢甲大学教授,曾获得第二届“ 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

内容简介

后记 筹划这样一部选本,已经好几年了——我们试图打捞、甄别、编选出这样一部21世纪以来的汉语新诗诗选: 书翻到每一页都会被它所吸引,每一页每一首,都会被亲爱的读者找到那些蛰伏在卷册中的确凿缘由。犹如博尔赫斯诗中所言,亡灵会在他们翻开书页的手指下复活。新世纪近二十年以来,汉语新诗的发表与出版积累了大量的文本,这些被称为“诗”的文字在大面积刊发以后,是否有点缺乏筛选与传播之余的秩序整理?诗歌的无序堆砌、淤积问题,即巨量材料的流动性及其相互掩盖湮灭,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明显,即便是作者们的同时代的人,了解与把握这一时期的真实状态、实际成就,萃取其诗歌精华也成了一件棘手和艰难的事情。 这是一个将18年的缺乏“剪辑”的诗歌“连续剧”反复回放、定格、特写、再回放的过程。某些声名显赫的诗人没有作品入选,有些诗人被选出来的诗的数量与他的名气不相称,那可能是他/她在这一段诗歌进程中没有作品被选中,也可能是由于编选者在选稿期间掌握的资料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也很欢迎他/她将来会在下一部鉴藏中盛大登场。况且,诗歌本来就是以少胜多的艺术,不以量的多少论轻重自然是可以的。另外,有的我们选的是诗人和他的评论者认为的“代表作”,有的却未必是其引人注目的作品,也请留意其间的若干差异。至于某诗人选出与否、选出来多少,是针对文本本身反复掂量后的结果,可以说选编者也是“事后”才知道的(部分没能通过出版机构审稿的诗作,有些我们也没有来得及添补,有些我们意欲添补却一时找不到该作者合适的达标作品)。这本诗选里,读者会见到多位不出名的作者。被不出名的作者的作品所打动,是当代阅读中饶有趣味的事情。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在其研读作品后会得到一些惊喜。我们知道,所谓杰作及其付诸流传的生命力,是建立在许多“当代”的同一类型的诗歌之上的。名作的作者不可能排除接受过同辈的诗人,甚或是无名诗人的启发或一种语境的感染,但最终留存下来的诗歌和诗人却是脱离了那些曾被“互文”过的作品及诗人: 经典化的过程就是这样寡情。这些新人或暂时的“次要诗人”(艾略特语)在一部水准相对整齐的诗选里仅靠自己的作品赢得一席之地,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我们吁请对这些诗人予以关注,而我们吁请的方式是,尽量使得全书的作品质量都在一个平均的海拔之上。恍然间——不知诸位能否理解与谅解——我们是在编选一部隐去了作者姓名的诗选,卷帙浩繁的诗篇美不胜收,作者的名字在读者要求知晓时,才有可能被查阅和告知——“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锺嵘)。 我们还选取、采集在风格、蕴涵、韵味上与大陆诗歌同样不容忽视的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各地华语诗人的优秀作品。其中对台湾诗歌的选编是本书系的亮点或重头戏之一。较诸大陆出版界因介绍与传播不够实时而导致这方面的信息匮乏,如台湾,我们则以呈现遍及各世代尤其对1960年后出生的诗人更为关注的视角,从大陆相对罕见的台湾各种诗选、诗报刊、个人诗集中,为避免大陆读者对台湾诗歌既有的“黑白胶片”印象,避免目前大陆编选的台湾诗歌选本以及刊物的相关栏目中诗作水平良莠不齐的遗憾,精心选出以新世纪刊发出版为主、当可刷新大陆读者目光的诗歌。我们如此选编,将带领大陆读者对台湾诗歌的认知往前跨越一步——在流沙河1983年版《台湾诗人十二家》、刘登翰1987年版《台湾现代诗选》、蓝海文1988年版《当代台湾诗萃》(上、下)等选本的基础上,对于其名尚未见于研究者论著的优质作品,我们大胆选入;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诗人,我们也在避熟的原则下,挑选其他选本较少发掘的好诗。读者可从本鉴藏中,撷取由诗歌演绎的诗潮流变、诗人各自的诗风转向,进而或可发现两岸诗歌发展之异同。 我们做的是一项繁重、芜杂的淘洗、筛选工程,筚路蓝缕是为了择取语言的宝石和辞章的金子,虽然不能避免偶尔还会混入杂物和沙屑,虽然遗漏和遗憾也会发生。新世纪以来诗歌民刊与公开刊物(包括以书代刊的连续诗歌出版物)非常多,相应的奖项也层出不穷,选本每年也是批量推出,但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不少读物对于专业研究者或创作者的泛读、精读益处还不够,对好诗的挖掘与对读者的启迪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出新世纪以来诗歌标准的某些失据,也说明某些选家的择选方式与动态标准没有跟上诗歌潮流的涌动和变迁,或者说,无力发现把握住一个时期诗歌的内在流变机制,从而勾勒呈现出其真实的,建立在其艺术质地上的创造图景。 回顾既往,我们看到新世纪以来,没有如1978年底创办的《今天》和1980年代的《次生林》《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非非》《他们》《海上》《大学生诗报》及公开报刊《飞天》《诗歌报》《中国》《关东文学》(可类比的有新诗发轫期的《新月》《现代》《新诗》和后来的《七月》《诗创造》等),以及1990年代的《倾向》《现代汉诗》《南方诗志》《翼》《北回归线》《锋刃》《诗镜》《诗江湖》和《诗歌报月刊》等那样聚集起一个时段的探索者群体的报刊,更没有如台湾地区《创世纪》(1954—)、《笠》(1964—)等诗刊那样跨世纪、全景式的至今仍然葆有活力的诗歌刊物。这令人想念多年前《朦胧诗选》(1985)、《新诗潮诗集》(1985)及随后的《探索诗集》(1986)、《中国当代实验诗选》(1987)、《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1988)、《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1988)、《情绪与感觉——新生代诗选》(1989),以及1990年代出版的《东方金字塔——青年诗人十三家》(1991)、《灯芯绒幸福的舞蹈》(1992)、《以梦为马》(1993)、《温柔地死在本城》(1993)、《苹果上的豹》(1993)、《后朦胧诗全集》(1993)、《中国诗选》(1994)、《后朦胧诗选》(1994)、《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1994)、《岁月的遗照》(1998)、《〈他们〉十年诗歌选》(1998)、《90年代文学潮流大系: 先锋诗》(1999)、《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2000)、《中国90年代诗歌精选》(2001)等虽然数量甚多,但仍具一定代表性,可作为一个时期的标杆,有效反映该时期成就的选本。那些选本经过交叉比对阅读后,可以比较放心,被认为基本可窥见那个时期的“全豹”。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个别诗人隐没在这些“精英”“经典”化了的选本作者名录之外。 综观而言之,新世纪迄今,以各种名义频繁推出的选本虽然也对诗歌传播与留存有益,但却无法更有效全面中肯地展示该时段的新诗创作实绩——这涉及对新世纪汉语新诗创作的“当代性”判断: 相当程度上已经进入了整合性的非风格化写作。当代汉语新诗如果还是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风格化、流派化、地域化作为采集架构和遴选标准,而不是完全洞察文本个案,即便名称出奇、形式翻新恐怕也是难以奏效的。鉴于此,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的核心专家团队出于新诗研究的需要,也同时出于整合一个时段诗歌秩序的责任,经过几年的准备和酝酿,决定编选这样一个系列选本。这个系列选本借用和秉持了傅思汉先生的一个理念,即把诗歌视为一个共享的行为,而不是个体诗人创作的集合。我们致力于尝试建造的正是一个断代的诗歌共享资料库。 每个入选的诗人人名就是一个“链接”点,每一首入选的作品就是作者的一张“全息”照片。诗歌进入了这样一个“共同体”之后,在某种意义上是难分伯仲的,作品的题材、风格、趣味,以及精神构造与语言形态(不可重现的灵感爆发与一次性诗歌技巧),使得作品的分量已经难以被更精确地衡量比较了。这也是我们第一卷就选出了1000个左右页码这么大篇幅的作品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令人欣慰的是,那种严格到苛刻的程度始终没有随书的厚度增加而松懈——厚的本质原因是诗质,到达某个水准的诗就这么多、这么厚重——这还是在我们尚未来得及完全收集的情形下。我们深知,经典终究是时间的产物,而诗性和优质诗歌的标准是在历史语境中不断变迁的,所以我们不敢轻言本鉴藏的选择与该时段最值得留存的文本的“耦合关系”是上佳的。 我们经历了好几年的诚惶诚恐,思虑再三,就像是在取舍自己的心血之作那样屏息凝神,就像是要颁发奖项一样掂量每一首入选的作品。我们对所有被选中的作者表达心中的尊崇与感激——也请原谅我们没能选入您更多的作品,因为我们是靠作品来诠解一切对我们这个选本的不解和疑虑,是依赖文本品质来抵御未来读者和新一代诗人的挑剔: 面对历史的检验。我们还要对提供这个选本海量资料的个人和机构,对各位编委和本书的责编及出版社相关人员的辛劳表达敬意和由衷的谢忱。选本也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反复探讨研究后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中定然还散布着诸多的失误和遗憾。我们希望得到业界同人的指导与反批评,更期盼得到每一位读者的真实反馈与直率的鞭策。毕竟,没有得到鉴别、鉴定、鉴赏的诗歌不值得收藏。毕竟,这是中国第一部赧颜动用了“鉴藏”这两个堂皇而郑重的汉字的汉语诗歌选本。 编选者 优中选优,在诗选的经典化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