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女性的觉醒
ISBN: 9787521736502
本书作者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于印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专注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为她的读者与找她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展现了东西方世界的思想精华。 她是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专家,在纽约经营一家私人诊所。拥有多年儿童临床治疗与青少年咨询辅导经验,是美国正念心理学家与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她早年接受东方正念思想,后与西方心理学融合,形成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独特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印尼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管理者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企业、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著有《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父母的觉醒》《家庭的觉醒》。
第22 章 自我养育:做自己的父母 当我们觉醒后, 我们就会原谅父母不尽如人意的地 方 我们不再期望和要求他们 我们激活了自己心中的父母 抚平父母留给我们的伤痛和缺失 我们不久就会发现, 我们是自己永远的治疗师。 我告诉所有年龄上已经成年的来访者, 如果他们超 过了二十岁, 要想最终治愈, 就必须走出被禁锢的童年 , 并且摆脱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对大多数人而言, 这一 概念简直闻所未闻。他们一直相信, 自己永远是父母的 孩子。不管受到过多大的伤害, 彻底摆脱父母也是难以 接受的。如果没有这些过去, 没有他们成长的环境, 没 有他们接受的养育, 他们还能是谁呢? 我仍然记得, 在我父亲六十五岁退休后, 当我注意 到他不再“像个父亲” 那样关注我时, 内心感到的沮 丧。那时我二十八岁了。他似乎很愿意按照自己的计划 安排退休后的生活, 对我的生活细节不太关注了。就好 像他已经完成了父亲的工作。一开始我很生气。看着他 甩手离开, 真想发脾气。我觉得他这样做是在针对我。 然而, 当我带着这种感受过了大约十天后, 我产生了一 种全新的认识。如果他的确做完了父亲的工作呢? 这对 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到底有什么不好? 我们有没有可 能在一个更自觉的层面上成为朋友? 其实, 我当时已经在美国定居, 很少见到他。于是 我深入研究了自己的恐惧。我恐惧的并不是他不在我身 边或者不爱我了, 他只是不像以前我习惯的那样关注我 了而已。我不禁自问, 我为什么需要父亲像我一直认识 的那样一成不变呢? 既然我已经是个自食其力的成年人 了, 为什么就不能放手, 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呢? 我 不可能担心他不再爱我, 因为他非常爱我, 我感觉得到 。我也不可能担心他不再认可我, 不再承认我的价值, 因为他始终认可我、承认我的价值。那我到底担心什么 ? 啊, 答案突然有了。我害怕长大, 害怕以后不能再依 赖这个父亲了。 我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 。现在回想起来, 倒是我的父亲先我一步。他比我更早 地认识到我已经成熟, 准备好独自飞翔了。他抽身而退 , 不是不爱我, 也不是背弃承诺, 而是因为现实到了这 一步。他充满智慧地认识到, 与其在不需要的地方插手 , 不如专注于其他的事情。他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 已经过去了。他用自己的方式, 把照顾我的接力棒传给 了我。只是我还没有准备好单飞, 但那正是我当时需要 做的事。 离开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 常常意识不到我们的父母 也是人,也会犯错, 也很平庸———有时甚至笨手笨脚, 会搞砸事情。年幼的我们以为他们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等我们十几岁, 进入青春期时, 父母的完美形象在我 1、 本书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出版过《父母的觉醒》,《家庭的觉醒》,《失控》等书,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其中《父母的觉醒》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被很多学校组织推选为共读书目。 2、 女人从小到大,会逐渐把重心放在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上,小时候以父母、同学、朋友为主,从他们那里获得肯定、认可,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之后又加上伴侣、丈夫、孩子,但实际上这些亲密关系会慢慢转变为重重枷锁,将女性一层层套牢,女人不知不觉变成了身边人的保护者、清洁工、护士、保姆等,不仅如此,她们还会常常自责,把各种遭遇归因于自己的不足,被责任捆绑,活在不安和恐惧中。而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从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帮助女性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理解这些问题如何形成、有何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破解。对于深陷痛苦而持续压抑的女性来说,破解就是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处境,这也是觉醒的开端。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又或者不愿承认,不去改变。当女人学会反求诸己,而不是去向外求,才开始了真正的改变。 3、作品结构明晰,有严谨的逻辑体系。作者在各小节中常常是先提出问题,罗列关键点,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题、展现问题,然后引导读者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比如很多女性为家人、朋友无私付出,但为什么无法对自己付出同样的“爱”呢?女性往往因为过于看重家人、朋友而使自己陷入被动,但女性也能够同样尊重自己、看重自己吗?竭力通过别人的正面反馈以求获得肯定,却不能首先肯定自己的价值。女性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从内向外,而非从外向内地生活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 4、内容详实,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如作者本人所写到的,她希望这本书可以把各类亲密关系以及跟这个主题相关的可能情况包含进去。章节设置体现了主题的探索逻辑,从女性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困境,这些问题是什么,有什么表现,有何种影响等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本书虽然以女性为核心,但并不只是谈论女性,与女性相关的两性差异、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主题均有涉及。 5、作者将案例与心理学概念相结合,帮助读者通过心理学原理明白女性所经历的种种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形成的,论述和解读有一种掰开了揉碎了的感觉,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富有人文关怀,起到心灵励志的作用。每小章节常常以作者的个人经历、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作为引子带出话题,这些个人案例也会在叙述当中穿插出现。沙法丽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所达到的觉醒状态,建立在读者从本质上理解相关表现和问题的基础上,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状态并深刻理解之后,才能进入到所谓“行动”的环节。 6、这本书的主题富启发性,作者点明的一些问题不仅是给女人当头一棒,也能让希望了解女性的人有所启发,比如作者提出,很多时候,女性自身也是悲剧的一部分起因,当女性的思维、行为模式不变时,不论换多少个朋友多少个伴侣,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发现是在原来的模式下恶性循环。女性也应当为自己的困境反思,负起自己的责任来。女性话题现在是经年不断的热点,可以时时与当下现实相结合,宣传这本书。 7、书中虽然谈及一些心理学概念,但语言上并不高深难懂,作者善于表达,很会用日常语言讲故事,既能把专业性内容讲清楚,也体现出文学性,读起来或许沉重、愤怒、悲伤,但不会感到枯燥。结合心理社会科学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层层递进,深入而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