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心理学启蒙书

我的第一本心理学启蒙书
作者: 王焕斌//陈渝方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我的第一本心理学启蒙书
ISBN: 9787302434689

作者简介

陈渝方,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中国关工委讲师团讲师,中国家庭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百益奥佳(心理)健康科技公司执行董事。 出身于教育世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辅导工作。参与编写《家庭教育高级讲师》《儿童情商指导师》等心理学辅导教材。结合中西方文化的特色,在家庭教育中提出了“负两岁教育”“天性回归”的新理念,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创建了“金手指”和“手圈疗法”,并多次受邀到电台、电视台做家庭教育栏目嘉宾,为上千名儿童解决了学习、情感等心理问题,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 王焕斌 心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咨询工作,擅长催眠、行为认知等疗法。 著有《沟通从心开始》《心理疾病及防治》《为一生奠定基础》《教子有方》《不生气的智慧》《有出息的孩子要克服的人性弱点》等图书,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并作为嘉宾先后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为大众进行心理辅导。

内容简介

从客观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在渴望了解、融入现实社会的 同时,很容易忽视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很多人经常 苦恼:我在别人眼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问 题就来了,因为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 中的形象,却忽略了对自己的客观了解。 小于读完大学后,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研究生。 三年后毕业,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全球性企业里谋得 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差事。在很多人看来,小于绝对是 天之骄子,要学历有学历,要工作有工作,学历还挺 高,工作还挺好,小伙子也绝对是一表人才,28岁还 是单身,为他说媒的热心同事一大堆。 然而小于却始终纠结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小于来 自农村,家境不太好,靠着助学贷款和平时打工攒下 的钱勉强完成了学业。工作以后,他一直耻于谈论自 己的身世,甚至有姑娘对他表示好感,他也一而再、 再而三地闪躲,认为自己配不上人家。有一阵子,网 络上关于“凤凰男”“草鸡女”的说法比比皆是,小 于更是直接就与自己画上了等号,越来越没有自信, 也越来越不快乐。 不完全了解自己,或者直接设想自己在别人心中 的形象,这种评价与外界对个人的评价往往区别很大 ,这就是小于的真实处境,可以说是他对自己认识不 足造成的。小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但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现状,环境变了,却还认为自己 仍是小山村里的小伙子。即使大家都认为他很优秀, 但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认知不仅给他造成了心理上的 困惑,更是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感情。 这只是小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一种情况,还有 更多的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是看低自己,就是有 意无意地“神化”和催眠自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认为自己美若天仙。 准确清晰地认识、看待自己,在潜意识里为自己 的为人处事设立规划,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你得有 自我概念,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认 识你自己”。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 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 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 的认知机构。打个比方说,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 观等是这个机构的员工,人的经验和行动会指导这些 员工如何将人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 组织起来。小于从大山中走出来的过程中,可能会受 到一些人的反馈:嘲笑或打击,于是便形成了自己仍 是穷小子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可以形成,也可以改 变。小于只要从内心逐渐淡化原有的自我概念,通过 他人的欣赏、支持和鼓励,就可以逐渐转变原有自我 概念,渐渐地觉得自己很优秀,就不会再感到自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贵在自知,难在自 知”,很多人穷尽一生都不认识自己而做出了许多荒 唐事,也有很多年轻人因为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受 到一点挫折就沮丧、抑郁、落落寡欢,甚至从此一蹶 不振。不少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当所处的环境发生 了变化时,如果能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也许会受益 于余生。 我不可能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认识自己,但能提供 几个意见以供参考。 1.从现在和过去的对比中认识自己 变化无时无刻不存在,就像哲学家们早就告诉我 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小于的问题就在于身处的 环境变了,却还用过去的老思想来审视现在的状况。 如果有时问,不妨为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做一个梳理和 对比,尽量准确地多角度地分析现在的工作、情感各 方面的情况,以及过去的工作、情感各方面的情况。 2.从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如果你发现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认知好像有那么 一点儿不一致,那么你就该淡定地坐下来,看看到底 是哪儿出现了问题。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镜我” ,是根据他人判断反映出的自我概念。心理学家米德 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 镜子。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留意身边的人,比如父 母、朋友、同事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 客观认识。但多留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建立在客 观真实的基础之上,绝不是来源于自我臆测。 3。从生理和心理上了解自己 生理指的是身体是否健康,心理包括的内容似乎 多些,如心理品质如何,意志、毅力、心胸、情绪的 基本情况等。分析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是为了更科 学、全面地评价自己,准确地认识自己。 4.从成功和挫折中评价自己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上的特 点。通过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可以发现个人的特点:适 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从而客观综合地看待一个人。 5.从兴趣和爱好中发现自己 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这种兴趣发展到了什么程 度,这种兴趣是否高雅、正当,这种兴趣是否已经发 展为爱好,有人喜欢书法、绘画,有人喜欢运动、旅 游,你在哪方面更有兴趣就不妨在这方面做一个具体 的分析。 当然,以上五点方法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因为要全面地认知自己,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 一项繁复的工程,远比想的要难。但只要从现在开始 ,对“自我”进行认真、积极地管理,寻找关于自己 的正确信息,保持对自己的良好看法,这些对心理健 康和人格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缺点,也要看到 优点,不要被缺点压得“抬不起头来”,也不要被优 点迷惑,误以为“自己只应天上有,为何故落到凡尘 ”。接纳优点、恐惧缺点是很多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 ,优点和缺点都是你的重要部分,只有毫不嫌弃地照 单全收、接纳自我,才能被他人接纳。 前进的道路上有挫折也有糖果,捡到糖果别得意 忘形,遇到挫折也别灰心丧气,找到“自我”,坚持 “自我”,才能做更好的自己!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