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呼吸:珍惜吧日常的光
ISBN: 9787521739534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旨在帮助读者获得更平静、更轻松的体验。Breathe编辑部的内容宗旨是帮助你“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希望帮你从压力中解脱出来,找到更大的幸福。
珍惜吧,日常的光 李松蔚 我跟几个朋友聊到了对工作的厌倦。 大家都幻想有一天发达了,财务自由了,就不干现在的工作了。进一步想想,不工作之后要做什么呢?一个写作的朋友,对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不耐,每天盼着交完稿去三亚的海滩晒太阳。她畅想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时间多到仿佛用不完。她躺在沙滩长椅上吸着冰咖啡,半看不看地翻一本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也许可以写个几百字的书评。她就这么一直躺到太阳落山,随便找家店吃点儿海鲜,喝一杯酒,顶着迷人的夜空慢悠悠地走回酒店房间。这时离睡觉还早,她还有时间打开电脑,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的剧本。 大家笑她:“说到底,还不是要工作!” 但我们理解她说的感受。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这件事,假期也变得黯然失色。但写作这件事最好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她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然而现在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都是桎梏了。 我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觉察。虽然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该交的稿还是要交。但当她再为此每天伏案工作几个小时,腰酸背痛,或是遇到“瓶颈”抓耳挠腮时,她意识到这不只是迫于生计、毫无乐趣的苦差。其中也有发光的东西,像细碎的珠宝,只是埋藏在漫无边际的、日复一日的庸常和困顿中。那么她继续写的时候,体验到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和在遇到困难时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都会相当不同。 这样的幸福,我们把它叫作“日常的光”。 日常的光很微弱,但微弱和没有是两回事。我们大概都没有实现终极的幸福,但请不要忽略那些微弱的光。不要总想着光彩在远方,在理想的彼岸,一说到日常,就只剩柴米油盐、工作业绩、房贷、孩子的成绩、老人的健康、家务整理、一日三餐……每一样东西都谈不上多么沉重,但是它们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上十年、几十年,即便只是细微的磨蚀,经年累月,也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心神。往往那时,理想之光也不知所终了。 我在第一期《呼吸》里讲过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多半心里也怀有理想的期待:听一个人打开心扉倾诉他的烦恼,陪他一起探索内心深藏的秘密,是伟大又隐秘的工作。但是做的时间一长,大家就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也没什么特别,多数时候的工作都很简单,甚至有些单调:来来回回都是普通人,重复着那些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烦恼。相比于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学术研讨会里的疑难杂症,日常遇到的更多是琐碎且需要你聚精会神处理的生活烦杂。谈一个时段,拿一份报酬,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最好喝点儿咖啡),就要准备好见下一个来访者……所以我提醒很多刚入行的新人:我知道你们在摩拳擦掌,期待一段惊心动魄的心灵奇旅,但最考验你们的,反倒是那些“没什么意思”的案例。不难,甚至有些乏味,但是会重复一万遍。你耐得住这个,才能做好这一行。 人们要描述一种无法容忍的枯燥生活,习惯于说它“一眼能看到头”。对这个说法,我也有一点儿发言权。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历的正是“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生活:这一行的前辈,很多都七八十岁了,还在老老实实地做咨询,工作一个小时,收一个小时的报酬。欧文·亚隆先生在2021年过完90岁生日,现在也还在做咨询。从收入的角度想一想就会让人泄气:就算比年轻的时候收费高一些,但只要还是按小时收费,又能高到哪里去呢?前几天,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你没有商业模式,现在开奶茶店都有商业模式!” 我理解的商业模式是这个意思:刚开始一杯一杯地卖奶茶,等到打出点儿名气,雇几个工人帮忙,就可以十杯、十杯地卖;继而做品牌、做市场,扩张门店、扩大生产,成千上万杯地卖。如果再加上一些资本运作,还会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当然也捎带手解决了财务自由问题。总而言之,你不需要在60岁的时候,还一杯一杯地亲手做奶茶。 “那样的生活太可悲了。”朋友说。 “问题是,”我说,“我愿意60岁了还在做咨询。”我不知道奶茶店员工怎么想,就我自己来说——并不是故作清高——就算有一天我中了头彩,再也不愁生计问题了,我能想到的最好生活仍然包含每周咨询的时段。就像写作的朋友想在度假之余写几笔,那就是一种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存在方式。 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是不需要等到未来,等到理想彻底实现之后才来临的。 这是一种日常就可以把握的幸福。说到“幸福”两个字,我迟疑了一下,前面说了,我最知道这份工作一天天做下来,有它的枯燥和折磨。我也早过了天真的年纪,再坚持把它当成“幸福”,会不会只是在自我麻醉呢?要判断这一点,只能回到日常的每一天,去确认自己的感受。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那些在枯燥中一板一眼做下来的每个时段,都具有某种坚实可信的触感,像证据一样宣告:“这就是我,是我这个人度过的每一天。”不出彩,但绝不掉价。即便在我最疲惫和最茫然无头绪的时刻,我的抱怨里也从未有 “有一天不再做这些事就好了”。相反,我清楚这样的人生还能继续,并且对明天感到充满期待。 是的,我想是可以把它叫作幸福的。 这并非只有某一类工作才能体验到幸福。几年前我去澳大利亚旅游,在一家小镇上的比萨店买比萨外带。那是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正赶上假期,生意异常火爆,店里忙得不可开交。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店员一点儿也不慌乱,几个人按照固定的节奏,配合得其乐融融。厨房的人把比萨传出来,外面的小哥哼着歌儿把它装盒,用舞蹈一样潇洒的步态递给客人,帅气地鞠躬,走回来的路上还会踏个舞步、转个圈儿。他们的怡然自得让排着长队的顾客也都带着笑意。在那一刻,我明白无误地看见了一个服务员日常工作的光——这份工作未必好,他可能也会每天感到很辛苦(也不知他们有没有商业模式,会不会也在想象着多少年后实现财务自由呢?),只是在辛苦的同时,加一点儿音乐和舞蹈,就比纯粹的受苦好一些。 要看到这道光,秘诀在于四个字——“慢一点儿”。我现在也经常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有时候来访者噼里啪啦一通抱怨,密不通风,然后瞪着我说:“你说,现在怎么办?”我说:“我要慢一点儿。”他问:“你是说我以后不能讲那么快?”我故意停一下,喝口咖啡,说:“不,我只是需要喝口咖啡。”我们就忍不住笑起来,还叹着气。很神奇,就隔这么一秒,刚才比天还大的事,回过头来再看就觉得也还好。每次带学生做完咨询,他们急着写笔记,我也说慢一点儿,先照顾一下自己。我们站在窗前活动筋骨,忍不住也叹着气。学生说:“树上都有新叶子了。”我说:“是啊。” 不用耽误多少时间,只要慢那么一下就好了。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人在强调“快一点儿”了。不能慢,仿佛只要慢一点儿,生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投资人朋友为我描绘的商业蓝图就是如此:抓紧时间,1年后就要如何,3年或10年之后又可以如何如何——那当然是出于一片好心,最终指向的是一片巨大的、令人炫目的自由。它确实诱人,同时也带来一种暗示:跟理想中无比美妙的未来相比,当下的每一天都只是在忍耐、付出、做储备。结论就是:(如果一直这样)就太可悲了。所以一秒都不能慢,精明的人在盘算着尽快摆脱。 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哪怕存在一个理想的彼岸,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到达。走在这段路上的体验也必须看作人生的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绝大部分。如果人生绝大部分都在受委屈和受苦,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过于美好的幻想反倒让人感到虚无。我又要引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那句一针见血的名言了:“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对它再也不感兴趣,而想去做别的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这超出了这本书的能力。我们最多只是在讨论让当下的生活变好一点儿。每一期《呼吸》都在探讨这样一种可能性,也许现在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那就是:“还没有到达理想的彼岸之前,先在日常中看到一点点的光。”日常还是很辛苦,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博取一个想象的未来也好,不得不经历很多艰难与折磨,但这时候多一点点的光,就比没有更好。一点点的光,也只需要我们慢一点儿。不必像笑话里那个海滩上的穷光蛋,彻底离开现实,回应富翁的质疑说:“我就正在晒太阳嘛。”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豪赌,完全放弃现实的责任,沐浴在暂时的光辉里不再做更多努力。绝大部分人还是活在现实中,不管这本书怎么说,大家还是会为生计奔波、日常操劳,有时也抱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时候慢一点点就好,多给自己一点儿呼吸的时间,不会有什么损失。送比萨的小哥哼着歌不会耽误我几秒钟,而我们都更快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冬奥会正举办得如火如荼,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滑雪冠军谷爱非常好的故事,她说自己滑雪是因为喜欢,而不是被强迫做这件事。今天她高高兴兴地站在世界之巅,因为她恰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但如果她是一个普通人呢?她可能也会高高兴兴地去一个普通的滑雪场,在初级雪道上受滑雪本身的魅力,也许还会摔个大马趴,很痛,但是也很开心。滑雪——而不是通过滑雪取得的战绩——就是她日常的光。这道光有时耀眼地照亮少数人,同时它也在(微弱并且持续地)装点更多普通人的人生。 你看到自己的那道光了吗?我们打开书,慢一点儿。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音乐人@钟立风鼎力推荐; ★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撰写主题文章,探讨“日常的光”哲学,发现微小的幸福; ★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第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分享生活中的微光瞬间。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 为什么叫“呼吸”? 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 time for 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