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生命(探秘心灵成长之路)

精神分析与生命(探秘心灵成长之路)
作者: 高旭//李晓临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4.79
折扣购买: 精神分析与生命(探秘心灵成长之路)
ISBN: 9787509376485

作者简介

高旭,男,1974年7月生,安徽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咨询等方面研究。曾接受过精神分析、积极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等系列心理咨询类培训。参编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参研公安部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李晓临,女,1965年10月生,安徽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现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兼任江苏省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犯罪学、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方面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公安部、省公安厅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十多项;出版专著《和谐警民关系建构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视角》;主编、参编《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教材多部;在《扬州大学学报》《公安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内容简介

人际关系中的情绪互动 人类生命的本质特征在于可经由认知精细化与复杂化的建构能力深入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认知源于情绪的分化,但是绝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于情绪的在场。在人际关系之中,如果说认知致力于人际关系的广度,那么情绪则指向于人际关系的深度。无论意识之光是否觉察到,情绪都会渗透于人际互动之中。丹尼尔?戈尔曼的情绪智力可以让我们在一定范围内看到这一点。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情绪互动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相对而言,情绪的互动部分越多,所达到的深度越深,二人关系的心理距离会越短。心理距离越短,二人关系就会越稳定。如果我之生命要想和他人之间建构紧密的人际连接,觉察到情绪并进行有效的互动总是必要的。下文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情进行适度分析。 1.共情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共情大致可界定为:运用情绪功能觉察到他人此时此地的情绪状态并给予恰当的反馈。其核心在于,在情绪层面上进行人际关系考察,并以此作为人际互动的基石。共情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六点:“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2.咨询师必须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59~62页。)第一点和第二点强调对自身情绪的审查。首先要保证一定的情绪敏感性。经由情绪敏感性的提升,有助于我之生命超越表层的冷认知进入更为深层的热认知,并有可能将生命引向存在认知(马斯洛的重要概念之一,相关解读可参阅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论评(车文博文集第七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191页。)的视域。其次,情绪具有境遇性。我之生命必会因他人的在场而发生一定的情绪波动。在此之中,一部分会来自于他人,一部分会来自于自己的过往经验。要想做到共情,必须要对其进行区分,以将属于自己的部分排除在对他人的理解之外。任何与我之生命相关的情绪都有可能会对他人的真实进行人为的污染。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共情之路需要放空自我,否则必会阻碍我之生命真正进入他人的世界。第三点、第五点和第六点强调反馈应尽量与他人的实际保持一致。共情应尽量吻合于他人的文化背景、人物角色、人格特征等,否则他人很有可能会因为陌生感而感到不舒服。第四点强调肢体语言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当前,国内关于肢体语言的书籍已经不下于十本。)我之生命在进行反馈时,肢体语言亦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人一般不大会注意到自己的肢体语言,但却会对他人肢体语言的消极成分非常敏感。我之生命要善于经由肢体语言的表达去赢得他人的好感。上述有关共情操作的六点要求都有着近乎无穷的知识空间,因此在共情的道路上总是可持续发展的。 共情既是助人的核心技术之一,亦是和谐关系的基石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共情的解读很多,在这里不可能一一澄清。下面,笔者将选择两个案例进行适当展开,以帮助读者看到语言在情绪互动过程中所可能的影响。 对话1: A:昨天父亲告诉我,我母亲得了癌症。 B:一切都会好的。你不要太担心。 当A得知母亲得了癌症这件事后,必然会触动许多复杂而又微妙的消极情绪。A找到了B,对B说出这件事,是希望寻找一合适的出口将这些情绪倾诉出去。在此之中,包含有A对B的基本信任。结果B并没有顾及A此时此地的情绪需要,仅仅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了简单回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B的回应会让A失去进一步倾诉的动机,并对B感到失望。至少A再一次需要心灵慰藉的时候会倾向于放弃选择B。原本B得到了一次与A拉近心理距离的机会,但是B因为缺乏必要的情绪互动能力而远离这么一次机会。此种情况下,B的回答应致力于引导A将想要表达的情绪疏导出来。在此之中,B大致可选择以下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 B1:在你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复杂的感受吧?可以和我说说吗?(具体化技术具体化技术是心理咨询的核心技术之一,即将比较模糊的信息进行可能的精确定位。,聚焦于情绪) B2:啊,你昨天刚听到这件事时,一定很痛苦吧?如果我遇到这件事,一定会不知所措的。(浅层共情) B3: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担忧与恐惧。是这样吗?可以和我说说吗?心理咨询师的表达,共情于来访者。(深层共情) 这三种回应都很好,都定位于情绪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都有助于A将所承载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B1的回应聚焦于情绪并让自己处于开放的状态等待着A的进一步表达。B2的回应是一种共情,包含有痛苦、不知所措等较为宽泛的情绪词。B3的回应是一种深层共情,具有对情绪进行精确定位的效应。相对而言,B3的回答所可能的效果最好。因为通常情况下,A的情绪世界是混乱的。他或者她虽然很想将情绪表达出来,但是很有可能会不知该如何梳理。担忧、恐惧等情绪词可以引导A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去对相关的情绪进行理性梳理。相对而言,痛苦与不知所措等情绪词所指向的情绪不具有担忧与恐惧等情绪词所拥有的精确定位功能。 关注于共情,不仅意味着我之生命有机会进入深层二人关系。在当下这个为了利益而充满攻击性的时代,共情还会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功能。 对话2: A:我以我的人品担保,我没有偷牌。 B: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 A是马加爵,他正在和自己的同学打牌。因为他总是赢,所以同学们怀疑他偷牌。无可奈何之下,马加爵说出这句话以证明自己的无辜。笔者不在现场,无法去真正体验到马加爵当时的情绪状态。但是凭借这一句话,大致可感受到马加爵的委屈、无助、愤怒……B没有觉察到马加爵的情绪变化,并继续着对马加爵的语言攻击。正是因为“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这句话,让马加爵忍无可忍并开启了疯狂的杀戮模式。有研究表明,马加爵是人格障碍患者,非常自负。但是在大学期间,他一直因为穷而忍受着不公正的人格屈辱。他强忍着,因为在他心中一直保留着最后一个堡垒——即同宿舍同学的友谊。遗憾的是,B的这么一句话标志着马加爵最后一个堡垒的坍塌,成为了他疯狂杀戮的导火索。如果B可以适当照顾一下马加爵的情绪,不说出这一句不该说的话,悲剧也许不会发生。 我之生命要懂得超越认知进入共情的世界。它不仅意味着提供情绪滋养的能力,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必要的自我保护。共情指向于人性的回归,有助于生命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之中演奏出最为美妙的人性乐章。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共情,社会将会无异于一个冰冷的机器,任何人之生命不过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社会在堕落,但并不意味着我之生命要随之一同堕落。 …… 心理学专家为您讲解: 什么是精神分析,如何学习精神分析 内省与神入——发现情绪背后的生命意义 防御机制——自我需要摆脱的“保护神” 意象象征解读——通过案例展示精神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