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704/10/20220704104040806.jpg)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ISBN: 9787507838183
黑马,本名毕冰宾(1960-),翻译家、作家。译有劳伦斯作品多种,包括《虹》、《袋鼠》、《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散文》、《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劳伦斯的绘画世界》和《劳伦斯传》等,部分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出版有《劳伦斯文集》10卷。学术著作为《劳伦斯叙论集》。散文集有《心灵的故乡》、《挥霍感伤》、《情系英伦》和《写在水上的诺贝尔》等。
一样情愫,两样乡愁 这些年我似乎是沉溺在劳伦斯与故乡的主题研究 中了,其实这样的研究背后颇有一些私人情感的暗流 在推波助澜,这些是不能在研究劳伦斯的文章和有关 劳伦斯的讲座中提及的,那不合学术规范。但往往是 这些不能浮上水面的暗流决定着水流的流向。而对于 我来说,暗流和水面,动机与结果似乎是难解难分了 ,这就是乡愁。当我谈论劳伦斯的乡愁时,职业的规 范决定了我不能谈论我的乡愁,但谈到我的乡愁时, 却不能不谈如影随形的劳伦斯的乡愁,似乎我的乡愁 因为我研究了劳伦斯而被唤醒并愁肠百结,而很长一 段时间内我对此毫无感知,抑或是乡愁因写作而生, 两样乡愁在我的写作中互文。 《混在北京》之后,出版社一般会以为我下一部 长篇小说应该是继续这个“混”系列,我把内容简介 复印数份(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复印价格相对工资也 很贵)发给出版社,喜欢《混在北京》的就会表示期 盼,不喜欢的干脆就会说不用拿给他们看了,肯定领 导那边通不过。1997年我的第二本长篇小说《孽缘千 里》出版了,人们发现这本小说的风格与前一本大相 径庭,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两本小说是同一个作者的作 品。其实我写《混在北京》之前就开始写《孽缘千里 》了,写了一半时因为调了单位换了环境突然感到一 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想记录下一段火热喧嚣的刻骨铭 心的筒子楼生活,就心血来潮停下原来的小说写作, 六个月内写完了《混在北京》。然后才蹋下心来继续 写《孽缘千里》。有人发现后一本完全风格迥异,甚 至说这本小说很有劳伦斯风格,对此我当时是反感的 ,心想如果你们不知道我是劳伦斯译者和研究者,你 们就不会这么说,完全是先入为主。因此我不置可否 。 当然如果我说这本小说没有受到劳伦斯作品的影 响,那不是没良心就是没头脑。但在写的过程中和出 版之后我确实没有感到有什么影响,这一点连我自己 都感到好生奇怪。我觉得我仅仅是对少年时代在故乡 小城的经历感到刻骨铭心,一心想写好一个故事而已 。我基本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六个中学同学和他 们老师的独白各成一章,这些独白都围绕着与他们命 运交关的共同经历的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力图通 过视点和各自记忆的不同最终达到对这个事件完整的 叙述,让读者自己寻找结论。似乎这样现代主义的叙 述方法与我翻译和研究的劳伦斯无关,那故事和故事 展开的中国小城背景更与劳伦斯无关,它完全是我在 虚构我少年时代的故乡和我熟悉与半熟悉的人和事, 就是福斯特所说的:我爱的、我恨的和我想成为的人 ,十分朴素的故事线条和人物关系被一套十分繁复的 叙事结构所拆解,在漫长的延宕中不仅让叙述者自己 扑朔迷离地寻找意义,还要让读者自己去重新建构故 事脉络。这是一本吃力不讨好的小说,我沉迷于那样 的解构和建构中自鸣得意,因此我甚至从来没有思考 过这些与劳伦斯的作品有什么关系,偶尔感到有哪一 处与劳伦斯有关联的蛛丝马迹我都要断然否定,既是 出自“影响之虞”又怕说出来会有攀附之嫌,一个初 出茅庐的实验作者竟敢谈一个外国大作家对自己的影 响似乎是在为自己贴金。 一个文学译者写的实验小说自然没有受到任何瞩 目。即使经过德国译者艰辛翻译成德文出版后,德国 的书评也说我看待那个年代的中国现实的眼光过于诗 意和漫长,估计这就是对我的叙述结构的批评。的确 ,作为一本小说,叙述故事之外的某些大段的人物对 故乡的情感描写似乎过于冗长,甚至似乎又是游离于 故事线条之外,怕是会给阅读造成障碍,里面对故乡 “北河”的历史描述散落在故事与故事之间,多以人 物的主观意识流描写出现,如: 是什么孽缘让自己千里迢迢远走他乡不归?为什 么身在家乡却老有一种异乡的感觉? 独在故乡为异客。吕峰怆然地拉起大衣领子,向 前走去。眼睛隐隐发胀发酸。这条悠长的街,大平原 上的高高脊梁,一千多年前这里一片苍茫,清溪荡荡 的时候,人们发现了这条隆起的脊椎骨,相信它是一 条巨蟒的脊梁,就依傍上了它,在它两侧一字排开了 房屋,建成了一条街。到民国最繁华的时候,这里已 是官府商家酒肆青楼西洋楼宇书店当铺林立的十里洋 场。这里的风水最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大水几乎淹 了全城,可到了卫上坡就再也漫不上来,这条龙脊傲 然蔑视着洪水,如方舟的大桁。走在它上面,仿佛脚 下踩着几千页的史书。那阵阵回声似乎极其悠长。 沉重的腿曳着你沉重的影子在小胡同大马路上蹭 过。从小,这双曾经像麻秆一样的小腿就拖着你丈量 着这座城,几乎走遍了北河的角角落落。那时,这城 显得那么大,大得无边无际,你像一个钻入迷宫中的 小精灵,在这城里的小胡同中“探险”,每一座门楼 儿,每一道滴水的屋檐,每一头把门的石狮子都让你 流连。似乎这里就是世界。 可今天在这寂冷的街上大步流星地穿行,似乎几 步就横越了一个街区,像是在故乡的一座微缩景物上 行走一样。是因为你长大了吗?为什么这城似乎在你 脚下矮了下去?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