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青少版超值全彩珍藏版)(精)

全球通史(青少版超值全彩珍藏版)(精)
作者: 编者:烟波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17.25
折扣购买: 全球通史(青少版超值全彩珍藏版)(精)
ISBN: 978755023718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原始人类 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这迄今都是一个尚未完 全解开的谜。至于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就更是众说 纷纭,远远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定论。 然而,不管怎么说,科学家一致认同,人类是由 早期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一结论已经为多方面的科 学研究所证实。例如,解剖学家发现,从总体来看, 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特别是类人猿在骨骼、肌肉和器 官构造方面有着很多基本的相似之处。胚胎学家则注 意到,人类的胚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显示出某些动物 的特征,比如说,胚胎在一个月时会有半圆形的腮, 在两个月时还会出现发育不全的尾巴。人类学家对人 类化石的研究更是证明,人类是由不同的类人猿进化 而来的。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发现了许多可以证明人 类与猿类具有密切关系的证据,比如说,猿类血液的 化学成分和人类的极为相似,猿类和人类身上有共同 的寄生物,猿类和人类学习的方式也很相似,等等。 总之,人类决非一夜之间凭空降临到地球上的,由猿 到人,其间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 自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 中提出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这一猜测之后,随着一系 列早期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非洲起源说逐渐为大 多数科学家所认同。当前最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这样 的: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它们是由 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的。到距今约1200万年前,剧 烈的地壳运动使得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了一条大裂 谷。这条大裂谷将非洲分割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独立的 生态环境,而在这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中,类人猿走上 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东非大裂谷的阻隔成 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大裂谷以西,依然是茂密 湿润的丛林,在那里生存的猿类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 ,因此,它们进化的脚步就相当缓慢,至今仍停留在 猿类阶段。大裂谷以东的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地壳 的巨大变动,树丛大面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袤的 草原。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同一祖先的 原始族群因为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但是,在 这些以往惯于攀爬的猿类当中,也有一小部分渐渐适 应了新的草原环境,它们不仅避免了灭绝的危机,而 且在动物王国的千百成员当中脱颖而出,最终进化为 人类。 在非洲早期人类化石的考察中,来自英国的利基 家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路易斯·利基(1903~1972 年)原本是一位赴肯尼亚的英国传教士的儿子,不过 ,他自幼对考古非常感兴趣,便决心在东非寻找遗存 的早期人类化石。1931年,利基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 谷发现了一些原始手斧。据推测,这些手斧是由生活 在大约10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制造的。这个发现鼓舞 了利基和他的家族,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科考。但由 于利基身兼数职,再加上资金缺乏,他在其后20多年 里在寻找人类化石方面进展甚微,直到1959年一个巨 大突破的出现。这个新的发现不是利基本人而是由他 的妻子同时也是他的工作伙伴玛丽·利基完成的。玛 丽在坦桑尼亚一个遗址进行仔细搜寻的过程中,发现 了一些看上去像是人类的牙齿和头盖骨碎片的化石。 她把所有碎片拼凑在一起,并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 竞发现这是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属于一个生活在 180万年前大致与人相似的动物。由于玛丽发现的这 一头骨下颌和牙齿很大,报界很快就把他称为“核桃 夹子人”。 然而,“核桃夹子人”其实并不是人,而是一种 能够直立行走的高级猿类。不过,仅仅两年之后,路 易斯和玛丽的长子乔森纳·利基就发现了一个同样生 活在180万年前,而其脑容量却比“核桃夹子人”大 得多的灵长类的头骨遗存。乔森纳判定,这个头骨的 所有者应当属于“人”类而不是“猿”类,他就是现 代人类的直系祖先,乔森纳甚至还将他命名为“有才 能的人”。 1972年,利基夫妇的次子理查德率领的一支队伍 在肯尼亚发现了另一个属于人类的头盖骨的碎片,这 一头盖骨比其兄长发现的那个头骨更加完整,也更加 古老,其生活的时间距今大约有200万年之遥,这就 将人类起源的时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当然,理查德 的发现远非终点,两年之后,即1974年,美国人康纳 德·约翰逊率领的考古队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个生 活在大约325万年前的直立行走的女性类人猿的部分 骨架,因为他们在清理这个类人猿骨架的时候,收录 机中正播放着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带着钻石的露西在 空中》,约翰逊就随兴将这个类人猿骨架命名为“露 西”。“露西”的发现告诉我们,人类的起源时间可 能会更早。同时,“露西”的存在还表明,两足行走 之后,解放出来的双手并没有立即用来制作和使用工 具,而是在脑容量增大之后,类人猿双手的作用才得 以充分发挥。一些古人类学家现在认为,脑容量的增 大首先是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优势而存在的,因为较 大的脑容量可以更好地调节直立类人猿的体温。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之母”在设计人类的进化履历 之时并非高瞻远瞩,把双手解放出来固然可以用于工 具的制造,但这种情况在一二百万年后才开始出现。 不过,尽管如此,直立类人猿在生存斗争中较其他猿 类仍占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它们可以用双手抓取食 物,拿着食物逃跑,寻找隐蔽处食用,这比四足行走 的动物用嘴来携带食物要方便得多。 因为早期的人类化石大多是在非洲南部发现的, 所以研究人员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命名为 “南方古猿”。然而,这一命名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因为它们虽然被称为“古猿”,可实际上却并非猿 猴,而是原始的人类,南方古猿与现代人类同属于灵 长目的人科。与现代人类相比,南方古猿的特点是身 材非常矮小,大约有1米高,体重在25到55千克之间 ,而且其脑容量也仅仅有大约500毫升,这与现代人 类所拥有的平均1400毫升的脑容量比起来相差甚远。 可即使这样,研究人员经过对他们头骨的仔细分析, 还是推测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交流的能力,并 且以南方古猿当时的智力水平,已经完全可以进行复 杂的冒险活动,他们经常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制 造工具用的石头,考古学者还找到了他们制作的砍制 工具、刮刀以及其他加工食物的工具。南方古猿就是 这样运用自身的智力和工具一代一代地生存和繁衍下 来,并且逐渐扩大生存领地,其足迹广至东南非洲的 大部分地区。(p0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