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进化的力量:苏州稻香村的传承与创新
ISBN: 9787540794996
策划人 周冬辉,现供职漓江出版社,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稻香村集团特约品牌策划,专注于老字号品牌进化案例、营销策略和消费心理研究。 作者 张俊杰,青年财经作家,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生态、企业管理、公司治理及团队培训,已出版作品《400个百年老店的长赢基因》《项目有了,看你怎么去执行》等。
第1章 品牌故事| “稻香村”的前世今生 来自康乾盛世的记忆 试读 20世纪90年代初,台胞已经可以回大陆探亲了。这一天, 一位 从台湾来的女客人走进“稻香村”苏州观前街老店。店里的老技师 谭雪良急忙迎上去,询问后得知——这位女士不远万里来到苏州, 是为了买“稻香村”生产的松子细饼,满足奶奶的愿望。 松子细饼是苏式糕点中的经典产品,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当时 在市面上已经停产了,女客人非常失落。谭雪良听说客人远在台湾 的奶奶是苏州人,决定满足她的诉求。第二天,他将刚做好的两份 松子细饼交到女客人手中,对方再三感谢,激动地说: “回去有个交代了!” 留在记忆深处的味道,会陪伴人们一生。它不仅是对童年往事 的追忆,也是对人生五味杂陈的慰藉,更化作浓浓的乡愁,弥散在每个游子的心田。 毫无疑问,始创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稻香 村”,已经超越了美食文化的范畴,成为一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 这块糕点诞生于素有“天堂”美誉的苏州,那里是富饶繁华的江南水乡,孕育出了精细雅洁的人文气质,有巧夺天工的苏作匠人。除了苏州糕点,当地还以苏州园林、苏州刺绣、苏州木作等技艺传世。 长江滚滚东流,太湖烟波浩渺,江南这片神奇的沃土被江水湖 泊滋养着,养育了一代代勤劳聪慧的人杰。唐宋以后,江南地区逐 渐“趋文重商”,在文化上当地人耕读传家,经济上工商业发达、 城市经济繁荣。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文化走向成熟,苏州已经成为人间天堂般的理想都市,凭借繁华富庶的生活令人神往。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 年)开始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苏州一跃成为江苏省会。在经历了 早期的社会动荡之后,苏州全面延续了明中期以来的发展势头,迎来了“康乾盛世”,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富庶之地。 那时候,苏州社会经济繁荣,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人群需 求。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中,苏州人追求生活情趣,将 日常的衣食住行用不断精致化。当时,官僚地主世家豪绅阶层,尤其 讲究岁时节令、锦衣玉食、饮酒品茗、书画文玩、宅第园林等,引领着社会风尚。由此,苏州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乾隆)吴县志》记载: “吴中食物,有因时而名者,有因 地而名者,有因人而名者。因人而名者如野鸭以蒋姓著,谓之蒋野 鸭;熏蹄以陈姓著,谓之陈蹄……中秋卖饼,谓之月饼;七夕以面 作果,谓之巧果;腊月初八以果品煮米作粥,谓之腊八粥,此因时 而名者也。枇杷以白沙为最佳(无核),杨梅以铜坑为极美,此因 地而名者也。” 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提出了“四时” “八节” “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之说,反映了天地万物春生、夏 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苏州的食品以岁时节令不同而各具特色,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习俗与社会民情。 顾颉刚辑《吴歌丁集》,有童谣咏唱: “正月里,闹元宵。二 月二,撑腰糕。三月三,眼凉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脚 粽子箬叶包。六月六,大红西瓜颜色俏。七月七,巧果两头翘。八 月八,月饼小纸包。九月九,重阳糕。十月十,新米团子新米糕。 十一月里雪花飘。十二月里糖菌糖元宝,吃仔就滚倒。”苏州人在 多个层面上追求生活品质,这种传统一脉相承,由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四季茶食”。 苏州社会经济与文化发达,特别讲求雍容娴雅,生活标准、 消费水平向来处于较高水准,故“苏人以讲究饮食闻于时,凡中流 以上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尤喜食多脂肪品,乡人亦 然。至其烹饪之法,概皆五味调和,惟多用糖”,展示出精巧秀美的吴地风韵。 随着食品加工制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服务业的繁荣, 苏州茶食业日益兴盛,从而形成了“有客必敬茶,有茶必备点”的 礼节。到了清代,康熙南巡带来了正宗的满族宫廷茶食糕点,又品尝了苏州茶食,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美食文化的交流。 真正让稻香村声名鹊起的是六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据《南 方饮食掌故》一书记载:乾隆南巡途中到了苏州,由于闲暇无事便 到街上微服私访。这一天,他看到一家店铺的牌匾上写着“稻香 村”,顿觉店名颇为雅致,于是兴致勃勃地走进店里,品尝完蜜糕后赞不绝口,称赞其“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回到行宫后,乾隆立即责令苏州府台将稻香村蜜糕进贡到京城。在宫里,乾隆再次吃到心仪的蜜糕,顿时龙颜大悦,特御赐稻 香村一块葫芦招牌,上写“稻香村”三个大字,字体飞金。稻香村 的老板拿到这块招牌后激动万分,立即把它挂在店门口,吸引南来北往的行人。由此, “稻香村”声名远播,受到世人追捧。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其经济、文化、社会观念始终处在 不断变迁的历史大潮前端。 “稻香村”就诞生在历史悠久、人文荟 萃、农业和工商业发达的繁华都市,诞生于“康乾盛世”这个繁荣的时代。 老字号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和服务,在品牌故事背后离不 开特定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加持。追寻“稻香村”的足迹,我们 可以回望清代江南地区富庶的商业经济,从中窥测到苏州地区美食文化勃兴的来龙去脉,而这恰恰是苏式糕点诞生于此的内在原因。 苏式糕点: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宋代词人柳永在《瑞鹧鸪》中这样描写苏州: “万井千闾富 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这里不仅有古色古 香的园林、荷塘月色的湖泊,还有融合各地技艺精华、产品品类丰富的糕点,成为中国味道的代名词。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生活富足,茶食行业繁荣,店号注重质 量和信誉,形成字号、地望、节令等方面的特色。与此同时,糕饼 点心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融入普通人的日常饮食,成为最具生命力 的地方美食。追根溯源, “稻香村”的横空出世离不开苏式糕点的兴起。 稻香村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创立于苏州观前街,两个半世纪的发展史,也是这家“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破局史”——破市场竞争之“乱局”,品牌升级之“变局”,产品创新之“困局”,其始终秉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经营之道,更是站在时代潮头善于“谋局”。这部值得借鉴的“稻香村方案”,是工匠精神传承和现代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为更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让老字号拥有超人气,成为当之无愧的“国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