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第7辑)

大学人文(第7辑)
作者: 夏中义//谢泳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大学人文(第7辑)
ISBN: 978756336650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我在上海交大“大学人文”精品课程优化建设咨询会上的发言, 也是对这几年工作的一个系统的回顾和思考。该发言有两个特点:一是用 数字来说话;二是让具体事例来作证。 从课程角度来讲,“大学人文”自2003年9月在交大开设,至今已有三 年半的时间。假如从《大学人文读本》暨《大学人文教程》编撰的角度来 讲,应从2001年暑假算起,已有五年半了。十年磨一剑,“大学人文”精 品课程建设到今天,可谓过程已经过半,应该露出它的锋芒,或者说有待 精细,提升的空间也已显示。 “大学人文”在这五年经历了什么? 第一,2002年8月《大学人文读本》三卷出版,共120万字。连续在北 京、上海、杭州、南京召开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座谈会,受到.的欢 迎出乎我们编委的想象。在北京座谈会上,有的思想界人物说:《大学人 文读本》不仅要成为出版物,也不仅仅应该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的教材, 更可以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还有一个思想界人物这么说:假如有下 辈子,我的理想是到中学去当公民教员,想编一本书,叫《公民读本》, 但读了么大学人文读本》以后,我觉得可以不编了,因为这本书非常接近 我最想做的那件事。后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到交大做演讲,留下了 一句话:我还有一个愿望,想见一见《大学人文读本》主编,听说这位主 编已到上海交大工作了。当时不管央视还是《光明日报》、么北京日报》 、《文汇报》、《南方周末》、《广州日报》,全国一些大型媒体都对《 大学人文读本》的出版表示了极大关注。当时从互联网搜集关于大学人文 的信息有两万三千多条。《大学人文读本》的出版已成为一种现象,半年 就发行了14万册,至今已经第七次印刷,接近20万册。上海的一个图书发 行市场在文庙,文庙有很多书商一边在翻大学人文的书,一边说看不懂, 那么严肃的书怎么卖得那么好。2003年8月,《大学人文教程》出版。2003 年9月,交大始设“大学人文”课程。同年11月10日《解放日报》第五版以 整版篇幅发表热点报道:《关于一代人的神圣情怀——上海交大首开“大 学人文”必修课》。全国有50多所高校相继开设“大学人文”课程。 第二,2004年春“大学人文”现象被中国学界评为影响2003年中国社 会的十大热点之一。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团中央、全国妇联、总工会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委联署提名《大学人文读本》为中华民族全民 读书运动推荐书目500种之一,在人文类排行第五。 第三,2005年,《大学人文教程》被上海交大评为优秀教材特等奖; 2006年,“大学人文课程创新工程”被评为上海交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6年,“大学人文”课程荣获上海精品课程称号。 “大学人文”课程在上海交大做了什么? 自2003年9月设课,课程形态有二:必修与选修。必修课是为部分二级 学院的新生开课。一开始是一个人开班,90个人听课。到2006年9月,已变 成5个教师同时开4个班的课,受益面一学期近500学生。上海交大现设大学 人文教研室,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毕业的讲师有4人。 上海交大“大学人文”课程教学已成为全国同行的一个聚焦。一是全 国大学人文研究会筹委会的发起单位是上海交大;二是《大学人文》丛刊 的前期编辑主要是交大做的;三是“大学人文”的师资培训其实已在上海 交大起步。2006年5月,全国30所大学的相关课程的师资相聚在闵行校区, 观摩“大学人文”课。这是一堂由课代表主持的、有百余同学参与的、长 达一个半小时的“大学人文”课程习作讨论会,在一个可容纳200人的阶梯 教室举行,氛围非常好,很多兄弟高校的老师叹为观止。还有2005年秋, 在清华召开中国高校展开文化素质教育十周年大会,上海交大代表 华东地区高校发言,效果非常好,当时 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一位 负责人(西安交大副校长于德弘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开展文化素质 教育十年,我认为上海交大的“大学人文”课程教育,是把文化素质教育 的旗帜真正插在泥土里。 课程团队如何理解“大学人文”的定位? 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开展十年,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外乎 如下两种: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技艺型教育,唱歌,跳舞,拍照,甚 至插花,打高尔夫球,都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分支;二是知识学层面,所 谓文理相通,让理科生学文,让文科生学理,很多高校都这么做。但我们 团队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有它的内核,重点是教大学生精神成人,即在价值 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内化为德性,来规范行为,提升心 灵一 这才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核。“大学人文”课程恰恰是在这方 面想做点事。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已成了高等教育的讨论热点 。当时有两种模型:一是哈佛的核心课程模型;一是芝加哥大学的名著阅 读模型。我们团队更赞赏芝加哥大学赫钦斯校长提倡的名著阅渎运动。因 为该运动明确地把名著阅读定位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层次。赫钦斯认 为,人类的有利于文明发展的普世价值谱系在世界名著中保存得最好.最 纯粹。他们有一个思想社会委员会,让芝加哥大学最优秀的人文学者来为 本科生开课。赫钦斯在这方面作出了大贡献。 无论从国际角度还是从国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角度来讲,我们对 自己的“大学人文”课程逐步形成了如下四个共识。 第一,“大学人文”课程的宗旨是什么?是让大学生精神上成人,为大 学生一辈子的生活提供精神根基,亦即大学生的真正成人不仅是在生理上 ,也不仅在法理上,更在价值理念上。 第二,“大学人文”课程的实质是什么?是将人类普世价值谱系内化为 大学生的德性,让他们懂得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根基何在。 第三,“大学人文”课程的资源是什么?资源主要有三:一是18世纪后 的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所提供的;二是1915年后中国思想文化启 蒙的先驱所留下的;三是1978年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精英所奉献的。 第四,“大学人文”课程的特征是什么?这就是提倡真正的理想的大学 与大学的理想,大学不仅应让大学生专业成才,更要让他们精神成人。这 一点拿到医学院去讲就更合适。我曾在解放军第二医科大学对年轻的军医 说,你们本科毕业,谁也无权苛求你们一个个医术都高明得像大长今,但 我们有权期盼你们有医德。也就是说,要学会一份敬畏,当患者将生命的 安危放在你手里,你应该感到这份信赖的沉重。假如一个人医德不怎么样 ,医术很高,可能更可怕。因为在临床医疗吋把人给悄悄地治死,那太容 易了。因此,在医学院给大学生讲精神成人,或许要比在其他学院讲更重 要,这恰恰是我们对大学理想的理解。 诚然,对大学理想的如此表达并非我们的发明。19世纪中叶,英国爱 尔兰天主教教会大学校长纽曼就这么表述大学理想。他说,真正的大学理 想是在让每个学生的品性上升到博雅的高度。这就是说,不仅要有开阔的 视野,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更要有人之所以为人的风度。在他看来 ,剑桥是最能体现这种“大学理想”的“理想大学”。缘由之一是剑桥实 行导修制,一个教授带一群学生每周必须共进餐,饭后散步,再请他们到 教授的书房去,在背景音乐里和教授谈谈,教授不谈话就吸烟。后来剑桥 的大学生说,我们都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其实教授作为一种文化存 在,哪怕暂无言说也是沉默是金。因为他可在人格层面给大学生的精神信 仰有一种全方位的影响。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