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
作者: 达叔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唤醒自己
ISBN: 9787559662699

作者简介

“达叔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创始人,某世界500强企业高管。 作者在医疗领域和房产领域颇有成就。

内容简介

桌子上摆满黄金,你却盯着黄金上的苍蝇 一、增加负债 上高一的时候,我的父母外出打工,把我一个人留在苏北的亲戚家。 最艰难的高中两年,是我一个人咬着牙扛下来的。 等高考成绩出来,填完志愿,父母听说我要上大学了,给我亲戚家打来一个电话。 父亲问:“你考上什么大学了?” 我说:“上海××大学。” 父亲说了句:“你咋不去××呢?不要钱,听说还能发钱。” 我一阵胸闷,忍着继续聊。 过了一会儿,换母亲接电话,一阵关心后,她说了一句:“要不你别上大学了,来我们这儿当厨师吧,一个月做得好,能赚两三千呢。” 这就是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 那我为什么要去上海呢?为什么要学财经呢?关于这个话题,我和妻子、老板都说过,因为我从小就觉得自己能够有所成就。去上海学财经,取得成就的概率更大一点,所以我就去了。 妻子和老板都一脸同情地看着我,问:“你是认真的吗?” 我说:“至少在某一年前都是认真的。” 每个听到的人都会笑,我也跟着笑,但心里在琢磨,每个人都有妄念,敢于说出来,是不是更勇敢一点? 想要成为首富,就得创业开公司。我是坚定的创业派,鄙视其他一切投资,即使公司不赚什么钱,也仅仅觉得是时机不对。 有本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安迪·格鲁夫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2002年出版。 ],我虽然没看过这本书,但我觉得它就是给我这样的人写的。 我开过3家公司,都没赚到大钱,我隐约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开公司的料。 那一年,我灰头土脸,拔剑四顾心茫然。 那一年,我在上海买的房子涨了一倍。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有一个分析框架,包括目的、手段等。 我的目的是赚钱,开公司、买股票、买基金、买房子,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手段,我为什么要偏执呢? 于是,我开始变换赛道,把股票、基金、房产各个领域都研究了一遍,发现好像就房产靠谱一点。 在这个赛道里,有很多理论,如人口、经济、城市、户籍、规模、GDP等,但有一个人慢悠悠地说出了四个字——增加负债。 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的人很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但能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的人却很少,这样的人是顶尖的布道者、一代宗师。 这四个字值多少钱? 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但我对这四个字的估值是1000万元,这是我的亲身经验。 也因为这四个字,我在冲击首富的梦想破灭之后,降低了预期。 几年前,我测算了一下财富模型。我对妻子说,我们成为极其有钱人的梦想破灭了,但我们可以有一个价值某个数值的家产,这应该是没问题的。 当时,妻子白了我一眼。 疫情期间,我和妻子聊天。她觉得我当时吹过的这个牛,好像也不是太难实现。 二、对副作用的态度 在武侠小说里,很多武林秘籍都有副作用。 有的是“七伤拳”,打人之前,已经练伤了自己。 有的是“葵花宝典”,欲练此功,先要挥刀自宫。 哪个大侠要练成神功,不是有所付出呢? 你什么都不愿意付出,还练什么功? 就如同我的文章一样,满篇的干货和思考,我写了两个小时,放弃了娱乐才写出来。 我做诊断领域的产品,对影像不太懂,把CT写成了核磁。有个别读者发现了,对我一顿冷嘲热讽。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有人免费送了你一百万现金,被你发现里面有一张假币,然后你拿着这张假币对我一顿骂:“你是什么意思,咋还有假币呢?” 这种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桌子上摆满黄金,他的眼睛却盯着黄金上的苍蝇。 妻子问:“读者批评你,你生气吗?” 我说:“不生气,以后我慢慢变成真正的大V,批评我的人会更多,这才哪儿到哪儿。” 如果妻子是一个小清新,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她就会特别担心自己的丈夫被人批评。 如果妻子是一个“吕后”级别的,她就会乐呵呵地问:“最近批评你的人咋变少了?是不是不红了?是不是没写出很高级的文章啊?” 一篇文章写出来,都没有人批评,那得多平庸啊! 我在微信公众号的介绍里写道:“我写的所有文章不保证100%正确,但保证100%真实。” 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瑕不掩瑜”,对方十句话中有八句是错的都没关系,但有两句有点道理,看到了就赚了。 三、对赞美的实验 今天我们身边总有人在讨论赞美对于家庭幸福的作用,追求幸福的人都在努力尝试。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觉得夸两句,你就上天了。 我来延伸一下。 职场“杀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捧杀”,一种是“棒杀”。 因为目的都是杀,所以捧和棒都是坏的。 但你在家庭里,是要杀对方吗?大概率不是。 有些事情我们没得选,比如父母和孩子,但伴侣和朋友是我们自己选的,自己选的自己不满意,也不离开,更不改善双方关系,就在那边相互折磨,这不是自虐吗? 我佩服所有的快刀斩乱麻。 关于赞美,很多人应该听过刘震云赞美王朔的段子——一般人对赞美的抵抗力,只能撑3天。 搞投资的人大概都知道“反身性理论”,这个理论由于受到投资大鳄索罗斯的推崇而传遍全球。 反身性理论认为为了在事物运行过程中,如果人们相信某种预期,并采取一系列行动,那么这个预期就会实现。 在投资领域里,大家认为房价会涨,并且采取行动,那么房价就会涨。而国家稳定房价的方法,是把涨的因素都去掉,降低大家的预期。 在教育领域里,20世纪60年代,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对一所小学的小学生做了一个“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智力测试。 学生做完测试后,心理学家随机挑选了20%的学生。注意,是随机挑选的。 心理学家告诉老师和所有学生,这20%的学生智力超群,未来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实际上,他们中有的人智力平平。 从此以后,老师格外注意这20%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他们抱有更高的期望,辅导他们也更用心。 这批学生也对自己满怀信心,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充满斗志和求知欲,以免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8个月后,心理学家又来了,重新做了测试。第二轮的测试结果显示,这20%的学生智商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那个随便编造的预言就成了现实。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预言的自我实现。 如果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理论,更没有完美的文章,但“瑕不掩瑜”。 要多看优点,多看黄金,不要盯着黄金上的那只苍蝇。 知识的属性 某天,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建议大家加我的微信后做自我介绍,这样我好给大家搭建关系,促成合作。 这些读者向我介绍自己以后,我发现他们当中很多都是中产人——一群焦虑的中产人,当然也有更富有的人。 普通人天天想成为中高层,中高层天天惦记着成为高层。和他们接触得多了,发现真的好像各有各的焦虑。 普通人的焦虑是如何尽快地迈入资产××万的行列。中高层的焦虑是如何尽快地迈入更大成就的行列。 人和人的焦虑,完全不是一回事。 有的人,是在桥洞里焦虑明天会不会刮大风,把被子刮跑了;有的人,喝着红酒,焦虑要不要在另一个国家再开一家工厂。 有的人焦虑完,把单薄的被子裹得更紧了;有的人焦虑完,去做了个精油SPA。 大家做的事不一样,焦虑的事更不一样。 在这拨自我介绍的人里面,有一些医疗行业的人很迷惘,找我商量,询问职业发展等。他们很辛苦,却赚不到钱。 对于公司或经销商老板等,我会帮忙分析赛道、产品、投资回报率及行业政策等。 对于个人,我会先问一个问题:你是想在年轻时就赚到钱,还是想到老了再赚钱? 他们几乎全都回答,肯定是年轻时就赚钱啊。 我会告诉他,你干的事跑偏了——普通人的工作看似纷杂,类别特别多,但说到底就分为两种:要么和物打交道,要么和人打交道。 一般和物打交道的,除非你是顶尖科研人员,否则大概率没有和人打交道的赚得多。为什么?因为大家掌握的知识完全不一样。 和物打交道的人,掌握的绝大部分是通用知识,这种人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供给无限大,必然导致可替代性强、收入低。 而和人打交道的人,掌握的知识都是专用知识。比如做业务,你在外面遇到的客户长什么样,成交意愿如何,未来潜力多大,全都是用专用知识去评判的。 同一个客户,不同的人去拜访,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 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去拜访公司最难搞的客户,他5年期间换了7个销售员,所有销售员去一次被骂一次,最后全被骂跑了。 我去也挨骂了,但是我觉得,会骂人的客户都是好客户,因为对方每骂你一句,都是在告诉你他不满的地方。你听得久了,一总结,来来回回就那几点。 真正没戏的客户是对你和和气气,不把不满告诉你,那才让人真绝望。 清华大学教授讲过一个让助理去买西瓜的案例。他要求助理买一个甜的西瓜。 如何保证西瓜甜?是拍拍,还是切个口子尝一口?甜不甜,有多甜,答案都太主观了。你要想客观,就得买个甜度计算仪器,才能保证买的西瓜和老板说的一致,但买西瓜带甜度计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优秀的销售员权力大、奖金多。 岁月静好是有代价的,经历腥风血雨是有回报的。 希望你在自己的赛道上,积累更多、更久、更专用的知识,长期如此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人与人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脱颖而出,有的人却陷入平庸? 很多人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走出了封闭的世界,洞悉了职场、商场、社会等运转的逻辑,从而能够把握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本书,让你走出狭隘的个人空间,看清世界运转的规则,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竞争优势,让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