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教育(大教育书系)

问道教育(大教育书系)
作者: 张志勇 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问道教育(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17632

作者简介

张志勇,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教育治理、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研究等。 曾长期在地方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深度参与了国家一系列教育决策和地方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被中国教育学会等评为“当代教育名家”。 先后担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兼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新课程“领航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等。

内容简介

代序言 离别 1985年7月大学毕业至今,我的人生道路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85年7月至2001年3月,我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基础教育科研工作;二是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我在山东省教育电视台短暂工作;三是2001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在山东省教育厅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近18年;四是2019年11月开始,我正式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这篇《离别》算是我对山东这片故土,特别是对我挚爱的教育事业,我亲爱的领导、同事和成千上万的朋友的“告别”。没有想到,这篇《离别》一经发出,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周内两上“今日头条”。感谢社会各界和各方朋友的关心,但引起所谓的“轰动”,绝非本人所愿,我内心更没有制造任何动静的想法。 今天早晨6点多,我照例起来跑步。 果然,安宁是个好地方。 昨天晚上,我从昆明机场转往安宁。接待我的老师特别热情,说安宁植被覆盖率50%以上,空气的优良率99%以上,这里的温泉名扬天下,有“天下第一汤”之称。像她们这些年轻人从玉溪外出工作,首选的地方不是昆明,而是安宁。 在晨曦初露的安宁大街上慢跑,心中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清爽和宁静。 这次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是我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身份露面的“处女行”,心中隐隐有一种苦涩的情愫在流淌。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大脑中突然蹦出两个字:“离别”。 几个月以来,尽管我不想面对,不愿去想这样一个日子,不愿意接受朋友们执意要给我送行的美意,但该来的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同事们太忙了,我怎么忍心为我的事,再给他们“忙中添忙”“乱中添乱”了,尤其是我在转岗待岗期间闲下来之后,对同事们的“忙”和“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可是,10月31日,我的同事们还是百忙中挤出时间来北京为我送行,亲自把我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这个新的工作单位。我清楚,从11月1日开始,我就成了一个从遥远的“乡下”远嫁京城的游子。自古以来,游子离家母牵挂,同事们代表我的娘家人到北京来,与我嫁给的这家新人家见面,表达的是一种不舍,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新的期待。这一切,我铭记在心! 人生有一个个节点,这一个一个节点,构成了人生的一个个转折点。人生的路啊,就像风筝,随风而起,迎风飞扬,时而上下翻飞,时而俯冲而下,时而直冲云霄,但不管它怎么自由地翱翔,却总离不开放风筝人手中的那根线。 人生的道路啊,从来没有笔直笔直的,从来都是曲曲折折,弯弯曲曲,峰回路转的。但你走的那条路,似乎又是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这个命是什么?这个命无疑就是放风筝人手中的那根线,就是你心中从小孕育的那颗躁动不安的梦想的种子。 我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使然,在家里,作为长子,我是一个懂事早、有担当的“好孩子”;在学校,我是一个爱学习、愿帮人的“好学生”。或许可以说,我是在担当和肯定中长大的。母爱和师爱,成了滋养我人生的永不枯竭的营养。因缘际会,爱孩子,爱教育,做老师,成了我心中的梦想! 上苍眷顾,不忍心伤害那个善良的小孩!在我人生的路上,一路走来,让我学师范、学教育,让我研究教育,让我做教育宣传工作,让我做教育行政工作。做师范生,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用4年时间,学习了中文和教育两个系的基础课程1981年,我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1984年,曲阜师范学院为了创办教育系,专门从10个系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了30个学生,学习教育和心理两个专业课程,以备师资之需。我当时有幸从中文系转到教育系学习教育学基础课程。;做教育研究,我和老师们、校长们一起,在目标教学、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的研究中,凝结出了人生的友谊之花,被称为教育研究的“金牌团队”1999年,我发起了创新教育研究,提出了推动我国教育从“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从“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型的任务。研究团队凝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民教育》傅国亮先生将我们的研究团队称为“金牌团队”。,备尝奋斗的艰辛,更享受着奋斗的幸福,在教育改革探索的道路上,大家“手拉手”“嗷嚎着”一起走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做教育宣传,尽管时间短,但勇探电视节目竞争准入新机制我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工作时间虽然短暂,但担任副台长、总编室主任之职不辱使命,开创了电视节目时间段竞争准入新机制。;做教育行政工作,我的学生给我总结了两句话,把专业融于职业,把研究贯穿工作。我很欣慰,学生懂我,但还想补一句:把良知献给教育。18年来,我的心灵常常被那些普通家庭、普通孩子的命运占据着,在教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语言文字工作、教育督导制度创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改革、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发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做了我应该做的、可以做的、能够做的一切。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一刻也离不开同志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 “齐鲁情未了”。感恩齐鲁这片土地,感恩我工作34年来,相识、相知、共事的各位领导、各位局长、各位校长、各位老师,还有数不清的可爱的孩子们,是你们增进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你们让我懂得了做教育的艰难和困苦、做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更是你们给了我改革的智慧和力量。你们永远是我的老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真的要离开了,心中却没有一丝“挥挥手不带走半片云彩”的洒脱,内心充斥的多半是矛盾、是挣扎,是痛苦。 我知道大家对我内心的那份期待,希望我能为齐鲁大地的教育再多服务几年,我更知道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梦想,更有我几十年来用理想和事业凝聚成的友谊…… 但我也更清楚,这几年来,我内心有一种挣扎,就是越来越难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学校去享受教育的那份幸福,去聆听老师们成长的故事,去倾听孩子们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去和局长们坐下来琢磨、切磋破解教育难题的路径。这对我是一种痛苦和煎熬,内心时常有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回荡:到一线去、到一线去…… 哪里是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到高校去当老师、到高校去做教育研究、到高校去做教育改革决策的研究吧! 人生都有转身时。离别,不是诀别,更不是永别!那天,我在潍坊全省创新教育研讨会上,面对山东教育界的新老朋友们,曾深情地告白:我的心在这里、我的情在这里,我的事业还在这里!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去安放我的教育灵魂!离别,是为了站在更高的山巅上,去领略更奇绝、更险峻、更美丽的风景! 感恩大家,一路相伴!感谢大家,继续携手追梦! 张志勇 2019年11月2日于云南安宁 一位教育改革者的“呐喊”,“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志勇谈如何才能办好真正的教育。或许只有一句话:离孩子们近些,离真正的教育就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