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大决战(我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故事一 彩菊悠然见高原 归家:反哺游子心 依傍在清水江边的卡乌 苗寨,是静卧在贵州省黔东 南州63个村庄中的一个。卡 乌是麻江县内40里清江沿岸 20个连片苗寨的核心大寨之 一,有着传承完整的苗族文 化和民族风俗。近年来,麻 江县致力打造菊花全产业链 ,通过在配套设施、产销平 台、产业链条上多方发力, 全面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0年菊花产业发展面积 1750亩,观赏菊750亩,食 用菊1000亩。预计1000亩 金丝皇菊产量在150万斤左 右,预估产值450万元,按 照达标亩产利润2000元/亩 计算,合作社总计可获利 200万元。 但现在大好风光的菊花 乡,曾经也是一片贫瘠之地 :卡乌村曾是西部绝对贫困 地区的缩影,是不受上苍眷 顾的所在——高寒缺氧的青 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戈壁沙 漠、沟壑纵横的高山峡谷…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 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受地 区土壤性质影响,耕地贫瘠 产出有限,难以满足温饱。 高山阻隔了村庄和外部 世界,限制了人口、物资流 动,更限制着世居民族的观 念和整个村庄的发展,让卡 乌变成了脱贫攻坚中“最难 啃的硬骨头”之一。这道难 题,是长久以来发展不平衡 的结果,刺在世世代代饱受 困苦的卡乌人心头。 卡乌村菊花合作社理事 长王贵华,深知贫穷带来的 滋味,“那时候我们都是吃 不饱的。我8岁的时候,邻 家孩子的母亲用小麦面搞了 一个饼,我太饿了,看到他 在吃,冲过去就把饼抢过来 吃了……那时候穿的衣服, 补了一个又一个补丁,补到 衣服布太朽了,不能再补了 为止。”因家境窘迫,王贵 华14岁就背井离乡,在外闯 荡。 他在苏州打工了20多年 ,从学徒做到高管。即使工 资高了,王贵华还是高兴不 起来,远方的家还在提醒着 他,美梦虽成真,却只在个 人。“有一年我打完工回家 的时候,旁边的婶婶喊我去 她家吃饭,他们吃的还是青 菜,就放一点油,没有肉吃 。那种感觉(很难受)。你 在外面吃大鱼大肉,回家一 看,家乡过的那个生活没法 对比啦。”到2015年,他决 定离开富庶的城市,离开滋 润的生活,回家。 田应标夫妇也饱尝漂泊 的辛酸,夫妻俩曾在外打工 13年,辗转于广东、安徽、 浙江等地,难再分心照顾家 庭。“小孩在家没有人管, 甩给我家这些亲戚,后来又 被我们带到安徽去,小孩读 书也读不了。外面比不上家 里,家里就是钱少点,(但 能)照顾老人小孩,这就是 最好的了。”权衡之下, 2016年,他们决定启程回 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 自觉的使命担当。对这个有 着坚定人民立场和深厚人民 情怀的百年大党,贫困群众 的疾苦是他们最牵挂的大事 。麻江县把脱贫攻坚工作放 在首位,聚焦任务,广泛动 员,走菊花产业发展新路子 。 转机:点金菊花种 为了提高菊花质量,麻 江县将“走出去”与“引进来” 结合,强抓技术发展。县里 借助南京农业大学帮扶契机 ,紧紧依靠南京农业大学技 术力量。在育苗和采摘烘烤 阶段“走出去”,前往南京农 业大学示范基地及湖北、安 徽等地学习标准化育苗技术 与先进的生产加工经验,提 高菊花品质。在种植管护前 中后阶段“引进来”,邀请南 农大专家到麻江县开展病虫 害防治技术培训讲座,根据 麻江县山地特色做好绿色防 控工作。 个人对家乡疾苦的牵挂 让王贵华和田应标毅然动身 。但家乡千百年积累的贫困 单靠赤子之心的劳力反哺并 不够,更需要优质的资源和 人才驰援破局。在王贵华动 身返乡的同时,有一个人带 着希望从“长三角”来到千里 之外的卡乌。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育种 团队的王海滨来到贵州麻江 后,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适 合菊花生长,便挑选了30个 菊花品种带到卡乌村的农田 。在这里,他为村民勾勒出 一幅农旅蓝图:如果把湖熟 基地的菊花无缝引入麻江, 借助山顶自然斜坡的优势打 造鲜花、大地景观,“那将 会非常漂亮。”通过鲜花景 观,可以吸引游客,并且在 游客吃喝玩等旅游、购物、 娱乐的过程中带动“鲜花经 济”。这样,一、二、三产 业环节齐头并进、相互融合 ,把菊花的产业链打通,将 会有相当可观的收益。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