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精)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知名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麦克尼尔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威廉·麦克尼尔毕生追求博大宽宏的视野,努力揭示人类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不断地通过世界历史写作带给我们理解历史与世界的新观念、新框架。他学识渊博,洞见精辟,叙事优美流畅,不仅受到专业历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普通大众读者的喜爱。 随着近年来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研究不断升温,威廉·麦克尼尔已成为当今西方世界声誉日隆、影响深远的历史学家。 其他主要作品有《世界史》(A World History)、《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人类之网》(The Human Web,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内容简介
(一)致中国读者/威廉?麦克尼尔 非常高兴拙著《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以下简称《西方的兴起》)》中文版问世。为此,我首先要感谢中信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的积极努力,同时也希望本书能够对那些试图以新颖的路径洞悉人类历史的中国读者有所裨益。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全球视角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 《西方的兴起》一书最初是在1963年出版,也就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我最初构想这本书是在我的学生时代,即20世纪30年代,而潜心撰写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史学状况。比如,本书很少论及早期非洲史,这是因为当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尚未展开。 《西方的兴起》出版后便引起很好的反响,但不久我就觉察到该书在全球史研究的某些方面存有欠缺。因此,我又写了两本书试图加以弥补,这就是1976年出版的《瘟疫与人》(Pleagues and Peoples)和1982年出版的《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前者讲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后者继续围绕技术与政治力量之间关系的主题并将叙述推进至20世纪。事实上,这一主题在整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多有阐发,但在对上一个千年的处理上却不甚明显。因此可以说,上述三部著作共同构成了我的世界史观。后来,我和我的儿子约翰·麦克尼尔一起撰写了第四部著作《人类之网》(2003年),试图总结我(和约翰)对世界史的总体思考。 在上述四部著作中,《西方的兴起》是最初也是最为详尽的一部,它反映出我的一种信念和主张,即所有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当然,这一认识在当今时代比在此前的数千年里更显真实,但在部分关联这一点上却是恒久真实的。这部书反映的我的另一个信念是,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他社会接触后的产物,采取的方式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应对。这一强调不同社会、不同文化间关联(而不是彼此独立的发展)的研究思路在世界史学者间获得了不少认同。当然,许多史学家为发展这一研究范式做出了贡献,甚至迄今还在致力于完善它、细化它。我衷心希望《西方的兴起》一书能够推进这一研究范式。 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读者觉得《西方的兴起》这部书值得一读,希望它对读者探求整个人类历史的努力有所助益。 ------------- (二)推荐序 一、《西方的兴起》的学术渊源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 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所著《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一部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巨大的并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全球史”和“总体世界史”著作。要探讨这种承前启后的学术源流,应当把它放在 20世纪世界形势的变化和西方史学发展的总趋势中才能了解其重要意义。 西方史学自 19世纪起逐步形成了系统研究和有教学规范的一门学科,但当时的历史条件也造成了其局限和缺陷,即“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国家立场。这种立场将历史学变成了西方发展、扩张和宣扬个别民族“优越性”的国别史,而漠视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和人类整体的历史,注重以文字材料为依据的政治史和重要人物与事件的历史,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和普通民众的历史。此后,由于社会科学和哲学在 19和 20世纪之交的迅速发展,也由于考古学、人类学在世界各地的新发现和新成果的陆续出现,在 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批从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角度研讨论述整体世界史的著作。它们独特的历史哲学视角论述人类各个文明的历史进程,比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思想新颖、文笔生动的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威尔 ·杜兰的《文明的故事》等。这些著作在西方思想文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在专业史学界却未被广泛接受。史学家们往往认为,这些著作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失之空泛或肤浅,不符合史学研究的规范,并且其论述多有偏离史实之处。他们中的许多人更认为从专业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除了教科书和多人合编的通史而外,撰写“整体世界史”是不切实际的。但麦克尼尔就是西方专业史学家中首先做了这种尝试并取得重大成就者。 麦克尼尔于 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其父也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后来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历史, 194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为荣誉教授。麦克尼尔于 1949年撰写的《西方文明史纲》,半个世纪以来多次修订再版,成为西方最畅销的教科书之一。他有关中世纪欧亚大草原、中世纪威尼斯的商贸枢纽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三国的合作与斗争的专著,也为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经常引用。麦克尼尔从 1936年起就开始构思一部综述世界各文明自古至今相互影响的进程的著作, 1954年开始动笔,1963年,他的这部《西方的兴起》出版。这期间的27年,世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亚非众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和兴起,以及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等等,所有这些使全球各地的联系远比以往更加密切。在这种巨变形势下,社会科学的重大发展进一步影响了史学研究,比如社会科学类型模式与比较方法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社会思想在学术界影响的增强,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理论的层出不穷,西方专业历史学界如年鉴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等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等。在此背景之下,处于头号超级大国地位的美国有了对一部新的整体世界史的需求,《西方的兴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写了出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它一出版就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 二、全球历史观的学术源流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以及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显然有着某种渊源。麦克尼尔与汤因比有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后来写过汤因比的学术思想评传。麦克尼尔对汤因比在大多数专业历史学者趋于专精之时,以文明的概念为世界史研究注入新活力所做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汤因比试图将世界所有文化融为一体,表现了从宏观角度探究历史的卓越洞察力。但麦克尼尔也指出汤因比《历史研究》的缺陷,他认为汤因比没有充分认识到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处于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交流接触是使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要动力。并且,他认为,汤因比过分依赖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模式,对其他文明尤其是非西方文明缺乏理解,因而对各文明的取舍过于武断,在分析其他文明时有许多明显错误。此外,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往往是先确定观点,再选择适用的史实材料支撑,这就难以为专业历史研究者所接受。 [5]正如汤因比要以英国的经验主义来弥补斯宾格勒德国的先验主义方法的不足那样,麦克尼尔要以美国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成果来弥补汤因比历史哲学方法的不足。他不但以相当多的各国史学权威著作作为注脚来支持自己的论述,同时也吸收威尔斯、房龙、杜兰等人著作生动新颖的特点,以大量的插图、地图和图解鲜明形象地体现了自己的世界史构想。因而《西方的兴起》同时引起了专业历史学者、思想文化界人士和普通读者的广泛兴趣。 曾对此书的写作提供意见的汤因比说:“《西方的兴起》是我所知道的这种形式的世界史中写得最为清晰透彻之作。我确信任何读这本书的人,将会对造就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更深邃的洞察力。”而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持强烈批判态度的英国史学家特雷弗-罗珀(H. R. Trevor-Roper)也认为:“这不仅是一本最有学识和最有见地的书,也是曾经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书中最具吸引力的,阅读这本书是一种令人非常满足的体验。”《西方的兴起》的出版被西方史学界认为是开创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是专业历史学家撰写的第一部综合世界史。十几年后,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恐怕要以L. S.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的著作最为著名。”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 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也首先提到了《西方的兴起》这本书的重要意义。 30多年来,《西方的兴起》多次再版,在西方众多的史学著作、史学评论和史学史中常常被论及和引用,有人将麦克尼尔与斯宾格勒、汤因比并称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 ”。 ----- 三、“大生存圈”与西方的兴起 《西方的兴起》采用了从古到今的叙事史结构,将全球文明作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并以“比较宽泛的唯物主义立场 ”,认为农业、战争以及其他领域内的技术进步显然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各个文明的比较和兴衰的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应以此为出发点。麦克尼尔认为,研究世界史必须将各文明及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文明的演变首先是由于生态、人口变化的推动,接着是同拥有较高阶段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促进,只有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者才能生存和发展。这需要从世界史的高度考察,才能明了推动文明和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只有发展一种世界范围的史观,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所造成的多样化事实。 《西方的兴起》全面具体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全书对西方读者较为熟知的西方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史实只是简约叙述,而对世界其他非西方文明的演变与成就的阐述却较一般西方通史系统详细,这使作者认为“西方的兴起”这个题目也许会造成读者的误解,但他希望这种“误解 ”会使读者通过思考而掌握这本书的思想和观点,即“西方的兴起 ”只是人类漫长文明史进程中经历了各文明的交替兴衰之后,在近 500年才出现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现象。全书分为三篇 13章,译为中文近百万字,第一篇为《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 500年); 第二篇为《欧亚文明的均势》(公元前 500—公元 1500年);第三篇为《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 1500年至今)。全书布局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生存圈 ”(Eurasian Ecumene)的观念,书中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几千年来各个文明相互影响、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第一篇论述了原始社会人类从采集、狩猎到游牧、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相应的村落与部落关系开始形成,使文明有了产生的条件。文明首先在中东特别是两河流域获得突破,在约公元前 1700年至公元前 500年形成了中东占统治地位的多种文明相互影响的世界性文明。本篇强调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古代城市的形成是文明创立的标志和传播的条件,城市成为商贸、文化交流的出发点和中心枢纽。这些枢纽的联结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往往超越政治权力控制和某一文明范围的“大社会 ”。在中东周边,中国、印度、希腊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与中东一起组成了欧亚大陆(及北非)大文明圈。这个大文明圈中各个文明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通过游牧、农耕、工商等不同生活、生产方式和技术交流、人口增长迁徙、生态变化、商贸和战争各种途径得到实现。 第二篇论述的是公元前 500年至公元 1500年这段欧亚文明的“均势”时代,在欧亚大陆形成了希腊—罗马、中东、印度、中国几个主要文明中心,并且都有伴随着军事—政治扩张和相互之间的贸易而带来的经济文化圈的扩大与相互碰撞交叠,特别是这个大生存圈游牧、农耕与工商三种地带及生活、生产方式的相互吸引与碰撞,较广泛迅速地刺激了技术、工艺、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欧亚大陆北部大草原地带对文明中心的一系列大冲击,其中包括日耳曼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的冲击,使各个大帝国统一和分裂的混乱局面在整个欧亚大陆交替出现。本篇分章论述了希腊及希腊化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草原游牧帝国蒙古、欧洲“远西”文化各自占优势的时势,却唯独没有专章总论中国文化,只在各章中有分散的论述。麦克尼尔后来自己也承认此为本书最大的失误,它破坏了 “生存圈”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他有关“欧洲在 1500年之后的世界性成功首先是从中国得到借鉴”的看法,在实际上并没有做出充分的论证。 第三篇为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 1500年至今)。这才到了此书的点题之笔—西方的兴起,即论述欧亚大陆位于“远西”的这一小部分向全世界扩张的进程。第一步的扩张是 16、17世纪,欧洲最初的航海与发现在美洲和俄国形成了其外围地区,并渗入了亚洲、非洲的边缘,开始改变了世界平衡的格局,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和中国等仍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和农耕世界中保持着已呈不稳的均势。在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后,凭借其工业、科技带来的军事优势和经济力量,原有的游牧、农耕世界及一些保留着原始文化的角落都被陆续纳入其体系之中,从约 1850年起,西方的急剧扩张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 ”。这种“西方的兴起”的扩张模式虽然较以往著作对其他地区的历史演变予以更多的关注,但实际上仍是将世界“非西方”各部分视为先进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被动的接受者以至“受惠者 ”,而忽视了这些地区人民对现代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对于这个模式,作者后来也做了反思,尤其是在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写出了《现代世界体系》(三卷)之后,认为将现代世界只看作西方文明的扩张是片面的,同时麦克尼尔也认识到古代各文明也常常形成类似的跨文明世界体系的形态,只将文明的世界整体性限于各文明交合处与商贸、征战方面的相互影响是不全面的。 书中最后一部分概述当代形势时,没有摆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时期两极思维的模式,而忽视了亚、非、拉美广大地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独裁统治的斗争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虽然作者也认识到这种“冷战”形势未来会发生改变,但认为这类变化必然会建立在“西方的兴起”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基础之上。总之,《西方的兴起》仍然没有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甚至被批评带有某种形式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以文化渗透的概念理解世界历史,反映了当时美国的自信及扩张主义,麦克尼尔后来也承认也许是受了当时美国人的情绪和时代的不自觉的影响。但这本书毕竟为整体世界史研究开创了新局面,预示了此后西方史学界及历史社会学界整体世界史著述的繁荣。正如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所言: “‘宏观历史’长时间失去信誉,如今又恢复了有利地位,但不是我们惯于将其与阿诺德·汤因比相联系的那种。今天它以长篇的、学识高深的著作的形式出现…… W. H. 麦克尼尔在多年前称之为‘西方的兴起 ’,但新模式实际上是由沃勒斯坦以‘世界体系’分析开创的。 ” 整个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史景迁(历史学家、汉学家) 世界史著作中的清晰透彻之作。——汤因比(享誉全球的史学大家) 《西方的兴起》是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备受关注的一部。——休·特雷弗-罗珀(英国史学大家) ★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历27年而成的心血之作;以全球视野精彩讲述整个人类的共同历史; ★开创性的全球史观,真正以世界眼光写作的全球史;它的出版是“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的转变,标志着全球史的诞生;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入选“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著作”;塑造欧美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世界观; ★全球出版50年经久不衰;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史景迁、许倬云、马克垚、刘新成、高毅、钱乘旦、王晋新等国内外史学名家倾力推荐。 ★1967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 方的兴起》精编简化,出版了《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2013年,《世界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隆重推出,累计销售已突破1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