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忘谋身:寇准

忧国忘谋身:寇准
作者: 49.80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忧国忘谋身:寇准
ISBN: 9787577203706

作者简介

李庆彩,管理学硕士。善于通过历史典籍,特别是历史政治人物、军事人物来挖掘管理理念和方法,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文风简洁干练,笔触细腻深刻,善于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待历史,品评历史人物,已出版《忠义神勇:关羽的故事》一书。

内容简介

寇准从小精研《春秋》“三传”,苦练诗文,为科举考试做了充足的准备。在重重筛选之下,年纪轻轻的寇准能够进士及第,这是那个时代给予他的“红利”,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寇准的天赋和努力。十九岁中进士是一件值得他骄傲一生的事,也是他一生性格高傲的根源之一。寇准及第这一时期,他还遇到了两件幸运的事情。 第一件幸运的事,就是寇准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寇准十四岁后,便外出游学,在游学期间寇准结识了自己的一生挚友张咏,二人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张咏(946—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忠定”。张咏比寇准大十五岁,两人相识时,寇准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两人同年中第,自从相识之后,寇准一直将张咏当作自己的兄长,张咏也把寇准当作自己的弟弟看待。每当寇准做事欠妥,张咏会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寇准,即使两人后来都身居高位,这种情谊也没有改变,后来两人在官场中守望互助多年。相识于微时的张咏、寇准能够保持友谊多年,实则是因为相似的脾气秉性。两位脾气相投的年轻举子相遇恨晚,二人性格相似——都豪放不羁,甚至有些桀骜不驯;爱好相同——除了经常以诗文相和,二人都酷爱饮酒;最重要的是二人有着高度相似的政治理想:将大宋治理成为超越唐朝的盛世,自己成为比肩管仲、乐毅的贤臣良辅。 另外一件幸运的事,便是寇准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宋初,殿试的主要目的是淘汰部分考生,但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标准也很随意,大多是根据皇帝的个人喜恶,对考生进行排名、授予官职。显然,在殿试中,或者说在授予整个大宋最优秀的人才官位的过程中,只有皇帝本人才能决定这些学子的去留,决定自己要用的究竟是什么人。从此,进士便被称为“天子门生”,他们有了更多的理由忠于皇帝,因为主持殿试的皇帝对这些人来说,在身份上已经有了更复杂的构成——他已经不仅是这些参加科考的文人必须忠诚对待的“天子”,更是对他们有知遇之恩的“伯乐”。 对于十九岁的寇准和与他一起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来说,能够参加殿试,面见天子,本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通过了这项考试,就意味着他们能奔赴大宋官场的各个领域,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这项考试也并不是真的完全由皇帝来主持,实际操作当中,皇帝一般会将具体事务交给临时选定的人员负责,自己只负责审阅评定,这些被选定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被统称为殿试官。虽然考试已经尽可能地做到公平,但还是会有人期待通过向考生们传递一些经验来换取考生们的青睐,以拉拢这些日后前途难以估量的考生们,而考官们需要做的其实也不难,只需要根据以往经验和自己对皇帝的了解,帮助那些他们认为有更大希望通过考试的考生避开皇帝明显不喜欢的短板即可。 就这样,在跨进大殿之前,某位看好寇准的殿试官神神秘秘地向寇准传授了经验。 “年轻人,看你仪表堂堂,气宇不凡,想必此次殿试也是志在必得。今年多大了?”这位殿试官一眼就看出了寇准的青涩,见寇准身上又带着一股英气和坚定,殿试官的脸上带着欣赏。 “启禀大人,学生今年十九。” “很好,真是年轻有为,后生可畏呀!我在陛下身边侍奉多年,既与你有缘,不妨给你一些忠告,或许以后我们就是同僚了,到时还要相互提点才是。” “谢大人垂青,学生洗耳恭听。”寇准依旧云淡风轻。 “当今圣上南征北战,阅人无数,在看人上也是独具慧眼,更青睐年长稳重之人,对于年轻的读书人并不敢轻易任用。既然你已历经辛苦走到这里,就当好好珍惜机会,如果圣上问起你的年龄,不妨多说几岁,或许可得个更加显赫的官职。” 面对这位前辈的好心劝告,寇准甚至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个天赋异禀而又充满傲气的年轻人,以他人难以企及的自信,在官职和本性间迅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说出了一句足被历史铭记、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话。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寇准刚志有所为,怎能欺君呢?这句话被《宋史·寇准传》所记载,作为证明寇准为人刚正的证据流传至今。细细品读,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出的这句话,更多地显示了舍我其谁的自信——不管皇帝有着怎样的喜好,他都是大宋真正需要的人才。 寇准来到殿上,见到旁边已有许多进士恭敬地立于殿内,和自己不同的是,这些人确实比自己年长了不少。寇准拜见皇帝,太宗见到这科进士中竟有如此一位青年才俊,脸庞上稚气未脱,顿时觉得新鲜又充满期待,问道:“殿下所立何人?” 面对天子,寇准依然不卑不亢:“华州寇准,拜见陛下!” 1.他才华卓著,十九岁进士及第,得宋太宗赏识,不到三十岁就进入北宋政治权力中心,参与国家大事。 2.寇准出将入相,文韬武略,一生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帝王,位极人臣。 3.他立身殉国,敢于谏言,在辽军压境时“挽衣留谏”,迫使真宗御驾亲征,促成宋辽“澶渊之盟”,创造了宋朝百年和平的局面。 4.他不畏强权,敢于挑战大权在握的刘皇后,以理据争由太子监国。 5.他为官正直,嫉恶如仇,嘲讽曹利用乃武夫出身,讽刺丁谓只懂“溜须”。也正因为鲜明的性格与正直的秉性,他一生五起五落,客死他乡。 6.他不会因世俗的评说而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所以,寇准是一位不守成规的行者,也是一位不戴脸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