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下)(精)
作者简介
方鸿辉编审(二级教授)。1949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82年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上海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获得**及省部级奖四十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对外宣传银鸽奖、上海科技进步奖(**完成人有三项)、上海**图书奖、上海市科普“四个一百”奖及**科普作品一等奖等。先后发表近百篇(本)专业论文、编辑论文、科普文章和图书评论,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科普作品的本土化和原创性。主要论著有《肝胆相照——吴孟超传》《LOGO语言入门》《微电脑·BASIC语言·趣味程序》《创造性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育学(合著)》《牛津物理教材(汉译)》《创新物理实验》《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合著)》《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合著)》等,主编了《KPK物理高中教程》《新英汉学科词汇(五册)》《百年科技的回顾与展望》《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曾获上海市**科普编辑、上海首届**中青年编辑(八位之一)、上海**科普作家、上海新闻出版系统**工作者、上海“大众科学奖”等荣誉,2007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在科普编创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2014年被评为“中国好编辑”、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等。目前兼任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等社会工作。 方正怡,科学写作者。先后求学于上海市位育中学(初中)、南洋模范中学(高中)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获文学士学位。曾获“中国大学**学生奖学金”,作为**交流生被选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学习新媒体管理。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专业文学硕士学位,由于学业优良,被授予杰出研究生称号而载入“院长荣誉录”。求学期间是《青少年科技报》记者、复旦大学电视台编辑和记者。曾在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香港文汇报上海新闻中心、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香港)等新闻媒体实习与工作,署名播出和发表几十篇报道和文章。业余创作相继在《人民*报》《新华月刊》《自然》《中华读书报》《群言》《文汇报》《上海画报》等媒体发表。主要论著有《春天在布拉格》《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合著)》《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合著)》《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合著)》等,还主编了《科学人生——院士的故事》《上海人家在香港》等。曾在奥美(iPR Ogilvy)香港任财经公关,目前在香港中银**从事证券交易方面的工作。
内容简介
谈到少时教育,我*是深深地怀念对我进行了儿 时启蒙、身为教师的母亲。 抗战期间,我的母亲吴守箴在西南联大文书组任 职。那时我常常听她讲到某某知名教授如何放弃了国 外安定的优越生活,万里颠簸携带家眷回到战乱中的 昆明,来到西南联大“享*”这微薄的“米贴”(学 校没经费给教授们发工资,只发给购米补助)。她十 分钦佩教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抗战大后方坚持为国 家培养未来的人才。每说到此,母亲总是表现出对他 们的爱国精神和高深的学问是那么的敬重!**想起 来,母亲讲这些是在教她的儿子如何做人!母亲是期 望我长大也能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学问的人。在联大 特有的校风和“联大人”特有的气质的感染与陶冶下 ,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厚望中,当时自己虽然还是贪玩 的年龄,高考的目标却“坚定不移”地定位在“清华 ”了。因为我知道,那是中国学子成才的摇篮。记得 那时高三的同学中曾改头换面地传颂着“抬头望明月 ,低头思清华”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青年 学子追求科学真理的胸怀和志向。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又迂回了北平。高中毕业 ,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科学报国的理想,我决心从昆明 北上,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报考清华大学,因为解放初 期高考要到学校所在地进行的。从昆明到北京,现在 只要三个半小时的飞机航程,可是在60多年前,几千 里的路程我与4名同学整整走了15天1 17岁的我,含 泪告别了揪着心的母亲,自己背着行李在烧炭的敞篷 货车上颠簸了7天。如果遇上雨,在露天的车厢里披 着雨衣,行李湿透,饥寒交迫。车轮在云贵高原泥泞 崎岖的狭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当我低头看见山谷中 时而出现的汽车残骸和尸骨,现在想起来还毛骨悚然 !当货车开到广西金城江时,因为可以从这里搭乘火 车到北京,我和同行的同学都悲喜地落了泪。 离昆明前,虽然知道在京举目无亲,但对一个有 着执著追求的孩子来说,什么困难都抛到了脑后。经 过了不少磨难,我们徒步穿过中关村一片片荒野的坟 地,终于抵达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学府,当时那兴奋劲 头好像已经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其实,酷暑天报名 参加高考,还得等一个月眼睁睁地盼着发榜,天天得 为自己的食宿到处奔波等一道道*严峻的考验等待着 我。终于,这**来到了!当我双手捧着清华大学的 正式录取通知书时,我的心反而异常地平静。当晚睡 梦中,好像看到的全是母亲期待的眼神和笑容。 在清华大学刚学习了一年,恰遇1952年我国高等 学校院系调整,我被转到湖光塔影的燕园,在新的北 京大学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活。 名师出高徒 我并非高徒,但要成为高徒,名师的“点拨”是 **重要的。 1955年,我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到 ***力学研究所工作。其时恰逢钱学森教授从 美国归来,任力学研究所所长。作为实习研究员,我 被分配在他直接指导下从事“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工 作。有这样的大科学家作为导师,我深感幸运!在几 个月的时间里,钱先生为了**建设的需要,举办科 技培训班,亲自讲授他所开创的《工程控制论》,这 是**科技工程学术界*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 习班的成员来自北京和外地的科研单位及高等学校( 后来听课学员中不少人当上了***院士和大学 校长)。钱先生每次讲课后,我的工作之一便是参加 整理听课笔记,然后用钢板刻蜡纸,再作为讲义每次 印发给听课学员。为此,钱先生每次都审阅并修改我 的听课笔记。有时,我也向钱先生直接请教疑难问题 ,这对于一位初出校门的青年来说机会实在难得,我 当然十分珍惜能与科学大师当面讨论科学问题的机会 。这期间,我还参加了英文版的《工程控制论》翻译 工作。那段时间,通过钱先生对我的直接指导与训练 ,我的业务进步很快,为以后几十年的科研工作铺垫 了厚实的基础。 1982年,作为**首批派出学者从美国进修归国 后,令我感动的是,钱先生为**的事那么忙,他却 很快地找我,以听取我在国外研究模式识别方面取得 的成果,并充分地肯定了我的研究方向,这给予我极 大的鼓励与支持。很快,在钱先生的直接指导下,我 开始了对“形象(直感)思维”的探讨及以后的“综合 集成、人一机结合”等领域的研究。二十几年来,通 过与钱先生在新兴的学科领域共同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工作,我*益*深的是,亲自领会到他以对科学的特 有的敏锐和博大精深的知识,始终奋战在科学的*前 沿。作为榜样和引导,钱学森这样一位科学大师,对 我一生的科研思路的不断升华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影 响。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