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
ISBN: 9787229180355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拓展中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2022)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
第一章 没有古代的“天下”,难有今天的“中华民族” 如果你打开一幅当代中国地图,映入眼帘的一定是一派广袤无垠的景象,它东起海滨,西抵高原,南到海角,北达寒极。可就在此刻,你也许不知不觉陷入了一个错觉,以为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版图就是如此这般宏大绚丽。实际上,你眼中看到的“中国”,是当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中国”是另一番模样。 明代有一个学者叫杨守敬,他编了一套《历代舆地图》,画出了从春秋到明代的疆域和建置,如果与当代中国地图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地图上主要标注出了明代内地十八行省的位置,而新疆、西藏、青海、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都不在其中。你一定会很惊讶地询问,这两幅图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明代“中国”的范围与今天相比怎么显得如此狭小? 其实,如果你打开另一个朝代——南宋——的地图,展示在你眼前的疆域面积还不及现在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当然,如果再往前追溯,汉唐两个朝代的疆域边界显然比宋明要辽阔许多,可是如果回溯到秦朝以前,“中国”版图的尺寸又会缩小到只有中原地区这么一小块面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学习中国思想史,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当代地图上的“中国”图景是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描绘出来的,并不是过去的“中国”。古代“中国”的版图一直在不断地伸缩移动,“什么是中国”的含义也在持续发生变化。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面。这尊酒器内壁底部镌刻的铭文中出现了“宅兹中国”。这里需要稍加解释,“中国”的“中”字有“中央”的意思,“宅兹中国”大概就是周王居住在中原地区,具体说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因为周朝的国都建在此处。我们看“国”这个字,它的外围轮廓就像一个四四方方的框子,表示王者占据着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当时周王能够管辖到的范围差不多也就洛阳周围这么一块地方,这说明当时所说的“中国”指的是洛阳周围一带,它代表着地理空间。那么现代“中国”为什么有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 古代的周王朝主要是由姬姓和邻近的姜姓两个氏族构成。这两个氏族生活在西部地区。当时他们人数较少,被东部的商族人统治着,周武王讨伐商朝成功后取而代之,相当于少数人征服了多数人,心理上总感到不那么踏实,觉得应该弄明白自己究竟胜在何处,到底比商人优越在什么地方。经过一番思考,周人决定把历史倒推回去,与商朝之前的夏朝建立联系,声称自己是夏朝的继承人。 古代“中国”又称“华夏”,因为周人认为自己起源于“中国”,同时又是“夏”的继承人,于是把“华”字放在“夏”的前面,目的是表明夏朝文化优美典雅,就像一件华丽衣服上的装饰物一般绚丽耀眼。“华”被当作“夏”的修饰词,至少貌似比商人高明优越。我们现在可能觉得周人这么斤斤计较未免有些小心眼,但如果站在周人的角度考虑,仅靠这么一点人口居然战胜了强大繁盛的商朝,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于是,周人有意把祖先源流追溯到夏朝,充当起了夏朝文明的继承者,他们编排出夏朝比商朝优越的一些理由,在字面上故意营造周人的文化优越感,想借此提升本族的凝聚力。 那么,周人与商人比较,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按照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庶待遇有高低之分,次子得到的好处肯定相对比长子要少一些,这样的安排才能构成等差级别,只有在家庭内部首先建立起等级秩序,才能逐步推广到更远的亲戚圈子,最后一直延伸,推衍到君主和官吏,形成更为普遍的宗法制和君臣关系。我们常说的封建制度就是这么起源的。在商朝的统治秩序中,殷王只是相当于诸侯结盟的首领,双方没有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周人打破了此前君主和诸侯相对平等的态势,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新秩序。第二条是建立祭天祭祖的宗庙体系,这就是后来屡次被孔子称道的礼乐制度。第三条是严禁同姓结婚。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新作 ☆六大主题、全新视角和写法,阐释中国思想文化精粹 ☆颠覆常规思维,升级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诚意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有关中国思想史的最新思考 杨念群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研究,已出版了多部政治史、社会史的著作,《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则是作者第一本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专著。本书以作者深耕的政治史、社会史为基础,将儒、释、道、法、墨等置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中来书写,特别是专辟两章深入阐释甚少被传统思想史关注的天下观、正统论,反映了杨念群教授对中国思想史的最新思考,新见迭出。 全新视角和写法,六大主题,七十多个核心话题,快速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精粹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通过梳理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脉络,总结出中国思想史的六大主题,包括天下观与中国的形成、正统论与王朝统治、儒法思想的互异与互补、老庄思想中的生存智慧、宋明新儒学为何新、中国佛教如何世俗化,可以说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俱已囊括。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周礼、天下、九州、五德终始说、五服制度、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仁义观、公与私、兼爱、法后王、法时王、无为、柔弱胜刚强、逍遥游、齐物论、藏拙、新儒学、心学、知行、致良知、轮回说、禅宗公案等七十多个核心话题,阐释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粹,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这样一部以主题、话题方式书写的中国思想史,可以帮你快速提取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粹。 颠覆常规思维,升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杨念群教授曾说过,颠覆需要从打破常识开始。本书为我们普及了很多历史“新常识”。比如杨念群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态势,把中国“自觉”看作一个民族共同体,完全是在与西方抗争时出现的新事物,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却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演变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比如讲到新儒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心、性、理、气等高深的概念,是形而上的高深学问,但是本书告诉我们新儒学恰恰是将汉唐高深的经学世俗化了,可以说新儒学是世俗化的儒学。比如历代王朝高度重视通过“天人感应”立“正统”的规矩,却自宋朝改变了,更重视“天人合一”,更强调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比如说到华夷之辨,我们会联想到现代的民族国家理论,但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并不是完全封闭和排外的,夷狄可以升格为华夏成员,华夏关系网之内的人也可以变为夷狄,也就是说华夷身份可以互相转化,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等等。书中这样颠覆人们常规思维的内容还有很多,阅读本书无疑会升级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