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49.90
折扣价: 31.44
折扣购买: 思维竞争力
ISBN: 9787515824246
秦昆 中国优秀青年讲师。 秦昆思维商学院院长。 “职场精英蜕变思维”“演说思维”“思维的本质”等课程创始人及主讲人。
第一章 工作思维 改变行为 要从改变思维开始 如果把所有的培训学习,按照内容划分为两类的话,我认为一类是思维心态,另一类是技术方法。思维心态类是解决想不想做的问题,技术方法类是解决会不会做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培训都是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没办法说哪类培训更重要,因为这两类培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是如果说这两类培训,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答案一定是明确的,思维心态在前, 技术方法在后。当一个人的思维心态是拒绝的、被动的,思维没统一,心态没摆正,教再多的技术方法也都是累赘。有句话讲得好: “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几年前,我在博洋集团服饰公司担任培训主管一职,负责全国所有门店的日常零售培训。某个国庆节的前一个月,外地的省级代理商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去给他们门店的销售人员做一场入职前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关于企业文化的介绍、产品销售技巧以及产品知识等,客户希望通过这次培训, 让新员工更快地投入工作中去,掌握销售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冲刺国庆节的销售业绩。于是,我马上从宁波乘飞机赶往客户的地方,组织所有新员工在当地酒店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员工入职前的基础课。 可是,国庆节后没多久,那位省级代理商又给我打电话了, 说:“秦老师,这个月再给我们做一场销售人员的入职培训吧。” 我说:“上个月不是刚做过吗?”他说:“上个月参加的那批员工差不多都离职了……” 客户说这件事的时候,有点难为情,因为上个月刚培训完现在又叫我去。我听完客户讲这句话后,也觉得挺难为情。我开始琢磨,培训到底给员工带去了什么?我的培训有没有价值?这件事对我后来对培训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和影响。 我千里迢迢从宁波赶过去,光讲课就花费了两天时间,加上前期的准备时间,来回的路途时间,算起来也是花费了很大的成本。代理商也一样,发着工资,让员工参加培训,准备酒店、会场, 安排员工吃住,也花费了很多成本,就为了做一场培训,为了让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可是,一个月后竟然出现这样的结果。虽然,员工离职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也得从培训的角度好好思考思考,我讲课的价值在哪里?我的授课有什么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反思在培训现场讲过的每一句话、每一张PPT,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现场的一名新员工,我希望自己入职后的第一场培训听到什么内容? 几个月后的某一天,我作为学员参加了一场大型的企业员工培训课程,老师在培训现场没有讲很多专业的知识,倒是通过很多问题,引发了我们对工作的思考,引导我们的思维模式,带领我们寻找应该如何工作的答案。课程结束后,很多学员自发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学习体会,我当时也上台分享了。此时, 我才真正认识到,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先改变一个人的思维。 所以,我的课程设计都是先解决学员想不想的问题,在达成思想统一后,再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从而达到行动上的同步。 反观我的那场新员工培训,两天的时间,我教的都是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这些内容本没有错。但是,对于一名新入职的员工来说,最先要解决的应该是他们对工作的认识问题,要带领他们思考新的工作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开始新工作。这就是对工作的思维认知。如果这些问题都没解决, 而是直接给他们讲销售技巧和产品知识,底下的学员会想教这些有什么用,我还没想好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呢,我还没想好要不要从事这份工作呢!思想没统一,培训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从那以后,我的心里便种下了一颗思维的种子。我深刻地认识到:改变行为,要从改变思维开始!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赚钱!我想这是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个答案。 赚钱,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工作赚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然而我们每天拼命工作,难道仅仅是为了赚钱这一个目的吗? 其实,一个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磨炼意志,提高个人的价值创造,成为一个受别人尊重的人。 刚开始带培训部门的时候,我就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团队的励志口号。对于这句话,我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这句话的解释和我们工作的目的不谋而合。 “吃得苦中苦”,第一个“苦”是生活的艰苦,第二个“苦”是工作的辛苦。吃苦精神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毅力。 “成为人上人”,第一个“人”是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成为被需要的人就可以提高个人价值创造。第二个“人”是成为一名被尊重的人,因为被需要,所以被尊重。 1.磨炼意志 磨炼意志,就是要学会吃苦。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苦精神好像已经不再被需要了。不过我认为,吃苦不是因为生活条件差才需要。吃苦,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习惯,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时代,吃苦精神变得尤为可贵。 吃苦精神是忍耐、等待和付出。这是对一个人意志最好的磨炼。《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吃苦精神考验我们在获取想要结果的过程中,是否能忍耐、等待,并持续地付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上学时,我勤奋好学,想通过努力学习去争取过更好的生活。我从来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因为我知道,父母供我读书的每一分钱, 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的血汗钱。 不仅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们 从小目睹了父母的辛劳,体验过生活的艰难、困苦,都懂得“吃苦耐劳”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性。 现在,一些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家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 父母一味地满足,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 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易,相反,还会滋生出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进入社会,步入职场,更需要具备吃苦精神。 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家庭发生变故,我和我爱人(那会还是女朋友)为了省钱,在地里搭了个旧的活动板房,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因为是旧的活动板房,所以雨天漏雨,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住了整整两年。这样的环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必须加倍努力,今天吃的苦,是为了明天生活得更好。我们给自己定好了目标,咬牙坚持,终于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虽然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了,但吃苦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断地努力向前。每当遇到困难时,想起那时的自己,那时的坚持与拼搏,我又浑身充满了斗志。那样的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互联网经济下,“快”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节奏。“快”让整个社会、人群都变得异常浮躁。赚钱要快,发展要快,减肥要快, 连走路都要快。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没开始赚钱,就要快点买房买车;工作还没任何成就,就想快点升职加薪。 任何事情,从想要到得到都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持续地努力付出,定好目标,制订缜密的计划,使用正确的方法, 完美地执行计划,克服种种困难,才有可能得到。 学会忍耐、等待与付出。《易经》中有一卦,叫需卦。需卦告诉我们,追求合理需要的过程往往步步艰险,需要忍耐、等待, 在持续付出的过程中忍耐、等待。 以前我们常说“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但现在看这句话就有点绝对,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想要有回报必须先付出。如果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先付出,耐心地等待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能轻易放弃,得寻找失败的原因,再努力付出,直到得到想要的结果为止。 今天我们吃的所有苦,都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收获。具体是哪一天呢?谁也不知道。 有句话说得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还有一句话是“机会往往会伪装成困难吓唬你”。 在职场中,我们告诫所有的员工,要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学会付出。今天的所有努力都不一定马上得到成果,不一定马上得到公司和领导的认可与肯定,不一定马上升职加薪。 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我们的付出没有及时得到回报, 我们的心态也不会失衡,在职场中始终勤奋努力,这样的人未来一定可以成为职场的精英。 正如博洋家纺总经理何平波曾经对全体员工讲的一句话:“今天,我能做到总经理,是用18 年的时间熬出来的,等待出来的机会,等到别人都等不及离开了,我就等到了机会。这18 年间, 我持续地努力付出,自我提升,而不是抱怨,自暴自弃,这样, 等机会来临的时候,我就能抓住。” 很多人的职业生涯轨迹就是不停地换工作,换职业,三心二意,不能专注。因为干什么事都等不及结果,刚付出一点点,就希望马上得到回报,一看还没有回报,马上就不付出了,并且开始动摇,是不是要继续坚持,最终的结果往往也是难有大成就。 因此,工作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磨炼意志,磨炼我们的吃苦精神。吃苦精神的核心是忍耐、等待与付出。 2. 提高个人价值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创造价值。 人生在世,每个人总是想获得更多的东西:名声、地位、金钱……但往往会忘记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任何东西都需要通过自己的付出去换取。有所得就有所失,成功也是如此, 只有先创造价值,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属于你的回报。 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经常这样问自己:“我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我的价值能否对得起公司付给我的薪水?”而不是经常问:“公司能为我创造什么价值?公司应该付给我多少薪水?” 很多初入职场的人常常会进入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总对公司的待遇不满足,觉得公司对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拿更高的薪水。其实,当你对公司有价值时,你的价值才会被认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员工,对公司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累赘,他只会浪费公司的财力,阻碍公司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时候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当你抱怨公司支付的薪酬太低时,不妨扪心自问你为公司带来了什么,你自身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利益和价值,你的价值体现在了哪里?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重量, 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公司应该怎么做。 能够时刻想着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极为负责的人,他会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做到最好,会想尽一切办法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价值,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那些不懂得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人,对待工作总是懒懒散散,敷衍塞责。他们对工作丧失了进取心,自身的潜能也就不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其自我价值根本无法实现,更别说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成功的可能了。 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是自我价值的表现。假若一个人没有这种创造价值的观念,就会在工作中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目标,最终葬送自己的前程。 3. 成为一个受别人尊重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所以我们不懈努力, 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的初级需求是物质需求,终极需求是精神需求、被尊重的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马斯洛需求中的高层次需求,要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人。 受人尊重就是被人需要和肯定。我们要成为一名被人需要的人,成为一位愿意帮助别人的“真人”。 成为对别人有需求的人,我们在提高个人价值创造里面已经提到,工作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创造,这样就被人需要。而要成为一名愿意帮助别人的“真人”:第一点,要有一颗利他之心;第二, 要真实厚道。 八十多岁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在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意义,稻盛和夫以日本航空的重建为中心,同时以自己长达半世纪以上的企业经营经验为例,说明“利他之心”在工作中的重要价值。稻盛和夫先生说:“以‘利他之心’ 工作,是超越国界的‘真理’。” 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他同样始终如一地以利他主义价值观要求自己。 当然,除了知名的优秀企业家之外,在传统行业也不乏重视“利他精神”之人,以王中永先生为例,在谈到对于利他之心的看法时,他表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颗利他之心,先人后己, 真诚待人,常存这种心态的话,那么你的朋友圈一定会越来越大; 在工作或发展事业中,始终要将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并学会换位思考,要知道,对别人有好处,然后对方也一定会感知到你的真诚与用心,那么对方自然也会想要给予你一个回赠。久而久之, 互惠互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心存利他之心,百利而无一害。” 心存利他之心,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格局,拥有这样的心态,于人于己,终将是互惠互利,互帮互助,受人尊敬。 受人尊敬的第二点是真实厚道,唯有真,才能善,才会美。我们为人处世处处要求真,坚持真理说真话。宁可不说话,也不说假话,更不说没用的话。凡事静观透彻再说,不能只看其表不思其里,养成一种不知真相不妄下结论的习惯。只有坚守真诚真实,在为人处世中保持高贵的品质,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真人”。 厚道的人,不占小便宜。有的人,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敲你一棒是一棒。可是被骗的人,不会给你第二次骗他的机会。有的人, 却做的是长久生意。时间长了,你终会识别出真伪好坏。有的人, 因为狡猾,挣得了一时的便宜。有的人,却因为厚道,挣得了源源不断的好运气。 厚道的人,会为他人着想。凡事为自己考虑,这是人的本性, 但绝非为人处事的原则。只有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才是真正成功的为人处事原则。 厚道的人,懂得感恩图报。人际往来多替人着想,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宽阔而稳当。想方设法贪便宜的人,最终总会吃大亏。 曾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就好比,你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你首先得学会尊重别人。无论什么职业,真正受人敬仰的,让人尊重的, 能够走得更远的人,一定是厚道的人。 就像我的工作,我知道自己这一生,一定要专注于培训这件事,培训是我一生要从事的事业。那么,怎样才能把培训做得更久呢?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利他之心,用一颗帮助他们的心做培训。 做大做强不如做久,这几年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自我学习,设计课程,努力开发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培训产品。因为做培训产品,错过了好几次培训行业大发展的大好机会。有学生问我: “秦老师,你后悔没抓住这些快速发展的机会吗?”我说:“从不后悔。”因为,好产品是对别人真正有帮助的“真”产品,这才是商业的本质。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的培训产品没有做好,产品只是靠包装,靠虚假宣传,也许在短时间内,会获得比较高的知名度,但是我们也会失去客户对我们的肯定。如果你的课程很好, 大家不一定会告诉太多人;但如果你的课程很差,大家会告诉很多人。如果是这样,你岂不是在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吗? 这个时代,新鲜的模式层出不穷,同类的产品日新月异,只有厚道做人,踏实做事,事业才能做长久。 所以,赚钱是很重要,但我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只要有了认可和尊重,赚钱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不过是时间问题。 所以,一个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磨炼意志,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 人与人的竞争,最终是思维差异的竞争! 无论职场还是创业,思维力决定事业成败! 成功者的奥秘在于他们掌握了思维的奥秘! 读懂本书,从此不再输在思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