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学诚法师人生三书

认识人生/学诚法师人生三书
作者: 学诚法师|绘画:贤书//贤帆
出版社: 国际文化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认识人生/学诚法师人生三书
ISBN: 9787512508590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中国**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内容简介

再过三天就要到2008年了,我们趁着这三天的时 间精进共修。那么,这次共修以我们常住众为主体, 有出家的法师,也有一些义工、净人。 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常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 ,但是目的是一个,为了要成佛。我想,大家来到山 上,做护持工作也好、出家也好,其目的也就是为了 要修行、为了要成佛。 如何让自己*初的发心,以及发心以后的所作所 为,能够在实际上越来越真实感*到是走在成佛的路 上,那就是一个**重要的,也是**具体的问题了 。一颗清净的心才能与佛法相应 为什么好多人佛法学久了,反而看不清方向,越 来越迷茫,心里越来越不踏实?这也就是同佛法不相 应的一个表现。我们常常讲“相应”,讲起来好讲, 但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我们常常说:内心要同 佛法相应,那我们的心是什么?怎么来修心?怎么来用 心?如何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来看清我们的心相?我 们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行为能不能相应?我们昨天 、**、明天所做的事情,能不能相应,能不能连贯 ?过去、现在、未来,前世、今生、后世……我们自 己的所作所为都感*不到是在相应,那我们怎么样能 够同佛法去相应呢?佛法本身是一个境界,我们自己 的行为是错乱的,是混乱的、不规范的,那我们心的 境界怎么能够得到提升呢?我们内心怎么会有方向感 呢?内心怎么会有力量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 ,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得到真正的佛法。 清净的传承 在《广论》一开始就谈到清净的问题,我们常常 也听到传承清净的问题。“清净”在《广论》当中有 两种表述,**种是“轨范语清净、学者相续清净、 所说的佛法清净。” “轨范语清净”就是说法师的三业很清净,所谈 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对大乘佛法人道之门的引导 ,就是引导我们趣向大乘道,趣向菩萨道,*后成佛 。就是引导我们圆满佛果为目的。 我们学的人要清净,为什么说学的人要清净呢? 因为我们学的人如果不清净的话,接*不了,也听不 进去、听不懂。就比如说,我们坐在佛堂里,你的心 一直在躁动,坐卧不安,一直在想自己的什么事情还 没做完,一直在想我们在共修的时候能不能修出什么 名堂,修行会不会有什么结果,等等。诸如此类,都 是一种怀疑,都是一种散乱。也就是,我们内心已经 是烦恼在躁动,不是一个清净的心。 《广论》里所谈到的第二种佛法传承方面的清净 ,是“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轨理 ”,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的说法。造论者的殊胜、正 法的殊胜、讲闻彼法轨理——怎么听跟怎么讲的道理 ,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到的听闻轨理、讲说轨理、共 作轨理。也就是,听的时候,我们要遵守听闻的轨理 ;讲的时候,有讲的轨理、规矩。这个必须要相应, 讲跟闻要相应。 讲跟闻相应,就是我们佛经当中**句话:“如 是我闻”。如果不相应的话,我们很容易以自己内心 当中所理解到的佛法的常识概念,拿出来衡量和评判 法师们所讲的佛法,也就是你拿一个标准出来去衡量 另外一个标准,那么这本身就不符合我们听闻的这种 规矩。也就是,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应该要保持一个 什么心态,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我们内心当中的 那些佛法名相、概念常常都会涌现,因为这些名相、 概念,自己经常在熏习、不断串习,所以心里就有很 多名言种子,这些名言种子,不知不觉遇到因缘就会 起现行。 所以《广论》一开始就**强调,佛法不是一般 人能够悟得出来的,不是一般人能够讲得清楚的,也 不是一般人能够听得明白的。 对治一心的躁动 要真正去修心,也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那样的一 个清净的境界,才有办法理解佛法。如果内心是浑浊 的、污浊的,内心不清净,肯定就理解不了,就犹如 镜子上面有灰尘一样,任何事物出现都看不明白。比 如我们在这里念经,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念、往下读。 如果我们心**专注的话,眼睛看到经文,心里专注 经的文字,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再念。这样的话,我们 的散乱心、狂乱心、分别心,逐步逐步就会淡化了, 止息了,妄想也就少了,甚至没有了。这样,我们的 念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我们的心就能够持续安住在 经文上。这就是经文对我们的作用,佛菩萨、祖师大 德们对我们加持的一种力量。换一个角度说,如果自 己仅仅在赶时间、赶速度,为了要完成任务,情况又 不同了。赶时间,一卷本来一个小时,你想快点念完 ,五十分钟、四十五分钟把它念完,早晨念两卷,念 完了可以去休息;念快一点儿可以省一点儿时间。那 这样的作意就是不对头的,就不是一种修心了,就不 是一种修行了。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