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为生民立命:从身体到密契
ISBN: 9787807703143
沈清松(1949—2018),台湾云林人。辅仁大学哲学学士(1971)、哲学硕士(1975),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硕士(1977)、国家发展研究硕士(1979)、哲学博士(1980)。曾任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研究所所长,巴黎大学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鲁汶大学Verbiest讲座教授,维也纳大学科学哲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心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哲学会理事,国际哲学与价值研究委员会委员,汉学研究中心指导委员,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现代哲学论衡》《解除世界的魔咒:科技对文化的冲击与展望》《为现代文化把脉》《返本开新论儒学》等。
第一章 身体、社会参与和灵修 人的生命意义可以分身命、群命、天命言之。所谓“身”有“身体”之意,也有“自己”的意思。意义兴起于人身体中迈向意义的欲望,发而为各种表象,成就于语言。语言既是身命所成最有意义之物,同时又在语言沟通中进入群命的层次。群命是指人在群体中交往,实践伦理,探寻并实现共同有意义的生活。然身命与群命又隐然指向天命。所谓“天”是中国古代所指向的超越界,在本文中用以代表终极真实,因此所谓天命亦即人在与终极真实关系中的生命意义。由身命,到群命,到天命,实为人一体之发展,身命中已经含藏群命与天命,而天命亦可下贯至于身命,乃至全体圆满实现。为此,本章可视为总论,由身命出发,讨论身体、社会参与和灵修三层及其相互关系,分就身、群、天,层层而论,且各层皆包含其他层面之意涵,再在各部分中,分化为身命、群命与天命三大部分的内涵,并逐一讨论。 一、身命的起点:人的身体 无论是当代西方的现象学,还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都非常重视“身体”在身心关系中的地位。的确,现象学是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潮,由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奠基,到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一1976)更朝向实存的人转变。可以说,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简单地说,从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变成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对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的强调,再转变成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以特定时空中人的定在及其超越性来开显存有,着重的是人对存有的开显。其后,更由海德格尔的此在,转成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的“吾身”(corps propre),以身体为我与世界的原初接触点,视身体为存有开显之原初所在。由人的主体性降至我的身体,可谓已经到了人存在的底基,同时也是到了必须翻升的谷底了。 其实,中国哲学甚早就重视身体。例如,新出土的战国时期郭店儒家竹简“仁”字的写法,原作“悬”,可见原始儒家是以身心合一为仁,此外,也是以二人为仁。当然,由身心为仁到二人为仁,其间仍有连续性,表示人身心合一,而后对他人、他物有感有应,于是而有仁。其后,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和《老子中经》也说:“吾,道也”“吾,身也”。?整体说来,古典儒家与道家,甚至是道教,都重视人的身体。后来宋明儒学对身体采较压抑的态度,如程颢(1032一1085)区分天命之性(心性)与气质之性(身体),而朱熹(1130-1200)有所谓“去人欲而存天理”之说。一直要到了清代儒学,才对此加以反省,因而批评宋儒对“天理”与“人欲”、“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区分,这才出现了颜元(1635一1704)、戴东原(1724一1777)等人,返回对身体的肯定,并以欲望为人追求意义的动力。颜元认为“舍气质无以存养心性”?,认为心性的修炼必须透过身体来进行。既然身体为实践之基,便不能区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甚至尊此贱彼。颜元的讨论以身体做譬喻,尤其是以眼睛的功能为喻,来说明不必做如此的区分。至于戴东原,他也主张不要区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并承继《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之说,用“血气心知”来言“性”。所谓“血气”指的是人的身体;所谓“心知”指的是人的思维与认识的能力。“血气心知”合而言之,指人有身体、有头脑,能运动,又能思维。 可见,在中国哲学里面,从郭店竹简以身心合为仁,到戴震对《礼记》“血气心知”的再诠释,有其连贯性,都是对身心关系在差异中有连续的强调。至于西洋哲学到了晚近身体现象学中突出身体的优位,虽然时间上较迟,但若不计较时间先后,也可谓中西贤者所见略同。 本书围绕“立命”这样一个人生最根本、最终极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试图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向提供一些有益探索。本书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系统性,涉及很多国际、国内的学术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的研究视野十分开阔,研究领域和方法可说是博古通今、融贯中西。本书是作者对“人之为人”“安身立命”之思考的体系化呈现。对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大有裨益,对文化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