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 (美)卡伦·霍尼|译者:江月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42.80
折扣价: 23.20
折扣购买: 我们内心的冲突
ISBN: 9787201146881

作者简介

卡伦?霍尼 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同为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她的主要著作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其中《我们内心的冲突》是她的**之作。

内容简介

第二章 基本冲突 与人们的一般认识相比,冲突在神经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不过,要发现这些冲突却十分困难,这与它们主要存在于无意识中有关,但*多的原因在于神经症患者通常会想方设法地否认它们的存在。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哪些迹象怀疑冲突是存在的呢?在**章所举的例子中,有两个很明显的因素表明了冲突的存在,其中之一就是*终产生的症状,在**个例子中,*终症状是疲劳;在第二个例子中,*终症状是偷窃。其实,每一种神经症症状都能够证明确实存在冲突,即每一种症状几乎都是由冲突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我们将会慢慢看到未被解决的冲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看到它们是怎样导致焦虑、抑郁、惰性、优柔寡断、孤独等状态的。虽然我们还不能揭示根源的确切本质,但是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对我们将注意力从表面的紊乱转向它的源头大有帮助。 另一个表明冲突存在的因素是自相矛盾,在**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尽管工程师觉得那件事不对,对他来说很不公平,可他并没有反抗;在第二个例子中,一个**珍惜友谊的人却偷了朋友的钱。患者有时也会意识到自己表现出的这种矛盾,但在大多数时候,他对此都视而不见,而在一个毫无经验的观察者看来,这却是显而易见的。 自相矛盾表明肯定存在冲突,如同体温升高表明人生病了一样。现在,我来告诉大家一些常见的自相矛盾的例子。比如,一个一心想着结婚的女孩却回避向她求爱的男人;一位母亲**溺爱孩子,却经常忘记孩子的生*;一个对自己很吝啬的人却经常对他人出手大方;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却无法享*独处;一个对自己过于严厉和苛刻的人却对他人宽容和忍耐。 与症状不一样,自相矛盾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就冲突的本质做出试探性的假设。比如,深度抑郁是一个人正处于两难境地的标志,但是如果一位母亲**溺爱孩子,却忘记了孩子的生*,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位母亲*关注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怎样成为一个好母亲,我们甚至可以承认存在这一可能性,即她想要让孩子经历挫折的无意识施虐倾向与她想成为好母亲的理想互相冲突。 有时,冲突会浮于表面,即我们能够体验到冲突的存在,这和我所说的“神经症冲突是无意识的”这一论断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浮于表面的冲突只是真实冲突的变形或扭曲。因此,虽然可以选择逃避,但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将不得不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时,他可能会深陷于一种有意识的冲突中而难以挣脱。他也许无法决定:娶哪个女人或者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继续维持与别人的合作关系,选择哪份工作。于是,他**纠结,左右摇摆,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向心理分析师求助,期望分析师能帮他将自己的问题厘清。不过他肯定会失望,因为他目前的冲突只是内心冲突的*终爆发。倘若不继续往下探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冲突,他的问题*终也不会得到解决。 患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他内心的冲突被外化并出现在他有意识的思维里的体现。或者,当一个人发现他的愿望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缘由的恐惧和压抑互相矛盾时,他也许会意识到他内心的冲突可能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越了解一个人,我们就越能将那些导致神经症外显症状、自相矛盾以及表面冲突的矛盾因素识别出来,不过我必须补充一点,因为矛盾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这种情况反而会令人*加困惑。因此我们自然会问:会不会有一个基本冲突隐藏在一切冲突背后,并且它就是所有冲突的根源?我们能不能用一段不**的婚姻来对冲突的结构进行解读?在这段婚姻中有很多涉及朋友、孩子、理财、一*三餐等的分歧和争吵,它们在表面上看似乎不相关,但其实它们都源于这段婚姻关系本身存在的不**。 从古至今,人们坚信人格中存在着某些基本的冲突,这种观念在不同的**和哲学中所起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它的表现形式有上帝和魔鬼的较量、光明和黑暗的较量以及善与恶的较量。在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在这一点和很多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都具有开创性,他的**个假设就是,盲目追求满足的本能驱力与家庭和社会形成的险恶环境之间的冲突即为基本冲突。在人的幼年时期,险恶环境就已内化于人格之中,从此便以可怕的“超我”形式出现。 这个假设十分严肃,不太适合在这里讨论,那样的话,我们就需要详细地论述所有反对力比多理论的观点,因此我们还不如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前提放在一旁,尝试对这种观念本身的意义进行理解。这样,只剩下这一论点:我们各种各样的冲突的根源是原始的利己驱力和良知之间的对立。如同下文要说明的那样,我也觉得在神经症结构中这种对立(或者是我认为与这种对立大体上相差无几的东西)具有重要的地位,不过对于它的基本属性问题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尽管它是一种主要冲突,却具有继发性,必然会在神经症发展过程中出现。 我会在后面详细论述自己持有这种不同看法的原因,这里只说一点:我对一切存在于**和恐惧之间的冲突会造成一个神经症患者产生十分严重的内心分裂,以及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生活的说法都持怀疑态度。弗洛伊德假设的那种精神状态表明,神经症患者有能力为达成某种目的而奋斗,只是恐惧阻碍了他的努力。我认为,神经症患者丧失全心全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就是冲突的根源,因为他的一切愿望都是分裂的,即他的一切愿望都是相互抵触的。它所形成的状态确实会比弗洛伊德所设想的复杂得多。 虽然与弗洛伊德认为的基本冲突相比,我所认为的冲突*具破坏性,但我对于*终解决可能性矛盾的观点却比他*乐观。在弗洛伊德看来,普遍存在的基本冲突在原则上是无法被解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好地妥协或者*好地控制。我认为,神经症的基本冲突不一定**个出现,假如真的出现了,只要患者愿意付出努力并且可以承*分析过程中的艰难,是有可能解决它的。我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区别是:我们从不同的前提出发,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弗洛伊德对基本冲突问题的回答在哲学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暂且不说他思想中的各种暗示,可以将他关于“生”“死”本能的理论归结为人类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力量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感兴趣的是这两种力量是怎样融合起来的。比如,他用性本能和破坏本能相结合的结果来解释*虐和施虐驱力。他并不想把这一概念与冲突联系起来。 如果在对冲突的研究中运用我的观点,就要引入道德观念。不过对弗洛伊德而言,道德观念只是对科学领域的非法入侵,他按照自己的信念,努力构建了一种根本不涉及道德观的心理学。我觉得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的治疗方法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的正是这种“忠于科学”的努力。又或者说,他的这种努力似乎造成了他的失败,哪怕他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也无法认清冲突在神经症中所起的作用。 荣格 也十分强调人类的相互冲突。他有感于个体存在的多种矛盾,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每一个元素的存在都意味着它的对立面的存在。表面的外向掩盖着内向;外表柔弱而内心刚强;思维和理智在表面上占据**作用,而内心却重视情感等。到这儿,荣格好像将冲突看成了神经症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他接着又说这些对立面是互补的,并不冲突,其目的就是接*两者,并靠近理想的**状态。对他来说,神经症患者是指对某一方面的发展过于注重而陷入困境的人。荣格在“互补法则”中论述了这些观点。我也承认,在一个完整的人格中会体现出包含互补因素的对立倾向,不过我认为,这些因素产生于神经症冲突,是患者解决冲突的各种尝试,因而被患者执着地坚持着。比如,一个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只关注自己的感*和想法而对他人视而不见,倘若我们把他的这种表现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倾向,即这种表现取决于机体素质并通过经历得到了强化,那么就验证了荣格的推理,有效的治疗步骤为:先告诉患者他具有潜在的“外倾”倾向,分别指出对任何一个倾向偏重都有危险,接着鼓励他接*这两种倾向,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它们。不过,倘若我们把患者的内倾(或者,我*喜欢叫它神经症孤独倾向)看作是他逃避冲突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分析内倾外表之下隐藏的冲突,而不是鼓励他外倾一些。只有将这些冲突一一解决,才可以接近“内在完整”这一目标。 现在该阐述我的观点了。在我看来,神经症的基本冲突存在于一个人对别人的矛盾态度之中。在进行具体讨论前,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化身博士”的故事:海德先生既敏感、体贴、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又无情、残忍、自私自利。在这一故事中,作者对矛盾有着戏剧性的表现。当然,我不想暗示神经症分裂总是和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相同,我只想指出,我们往往可以在患者对待他人的态度中看到根本的矛盾。 要对这个问题的起源进行追寻,我们必须讨论一下被我称为“基本焦虑”的概念,它是指患病儿童在一个有潜在敌意的世界中所体验到的孤立和无助。许多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都可能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比如:冷漠;情绪化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管教;缺乏真正的指导;轻蔑的态度;不尊重孩子的需求;缺少温情;赞美过多或者没有赞美;过分溺爱;不允许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让孩子在父母的不和中“站队”;歧视;不公平;不遵守诺言;让孩子承担太多的责任或者任其无所事事;敌对的氛围,等等。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注意的一点是,环境中潜在的伪善会被孩子觉察到。他们会认为父母的爱和他们所表现出的诚实和慷慨以及他们所做的慈善活动等都可能是伪装出来的。在孩子的感*中,父母的这些行为确实有一部分是伪善的,但其他的或许仅仅是他从这些行为中感*到了矛盾而做出的反应。通常来说,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都是一起出现的,它们可能很明显,也可能很隐蔽,所以分析师只能一点点认识到它们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影响。 由于*到这些令他们不安的状况的烦扰,孩子们不停地寻找应对这个险恶世界的方法。虽然充满了怀疑和恐惧,在面对所处的环境时,他们还是无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方式。他们不仅找出了应对策略,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倾向(我称其为“神经症倾向”),并将这些性格倾向融入了他们自己的人格中。 如果想要知道冲突的形成过程,我们就要全局性地对孩子们在这些情况下可能选择的或者实际选择的行动进行观察,不能仅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个体的趋势上。尽管我们暂时无法看到细节,但可以对孩子们应对外界环境时采取的态度进行观察。一开始,我们看到的状况可能会**混乱,但有三种倾向早晚会逐渐明朗起来:孩子能够亲近人、对抗人或远离人。 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经典译本 心理学领域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解读 无法成为我们自己,是一切冲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