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心理学
作者简介
汪凤炎,1970年3月生。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攻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智慧心理学。 郑红,1970年4月生。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内容简介
二、智慧心理学对智慧性别表现的研究 (一) 智慧观的性别效应 智慧观指人们对智慧的看法。智慧观与性别的关系问题可分解为两个子问题:(1)男 性和女性对智慧的看法是否相同?(2)人们对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看法是否存在 差异? 1.男女两性对智慧的看法 从总体上看,男女两性的智慧观高度相似。具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对智慧内涵的界定具同质性,均认为智慧与问题理解能力、知识经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共情、追求公共利益(Glück,Bischof,& Siebenhüner,2012),以及平衡利益和灵活变通(Glück,Bluck,Baron,& McAdams,2005)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男女两性对智慧故事的边界条件和现实表现的看法几乎一致。这可用一个实证研究来证明。要求被试报告亲历的智慧事件时,虽然被试报告事件的侧重点和领域有所差异(Glück,Strasser,& Bluck,2009),但事件实质趋同,均可归纳为以下五类:(1)帮助他人或对大环境有所建树以求共善;(2)成就让自己满意的自我定位和生活状态;(3)决定人生发展方向;(4)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难题与挑战;(5)在强大的压力下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且该做的事(杨世英,2007)。例如,男性报告的“在职场中,准确定位并调整自身角色定位,追求个人成长”智慧故事,与女性报告的“维持家庭成员间的圆满关系以及和谐的家庭气氛”智慧故事,虽发生于不同生活领域且内容相差较远,但都属于“个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克服艰难,成就让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的类智慧故事(Yang,2008b)。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1)此类研究大多是对比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男性和女性的智慧观,跨文化比较相对较少。来自同一文化的个体,不论男女,从社会文化大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接收到的关于“什么是智慧”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智慧者”的思想与观点极为相似(汪凤炎,郑红,2014,pp.268-276;Grossmann & Kung,2018;Grossmannetal.,2020)。由此可推测,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男性和女性极有可能形成高度相似的智慧观。(2)研究比较的是男女两性群体对智慧的普遍看法的异同。这种情况下,除非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存在不同观点,否则出现“两个群体具有差异性”的结果的可能性不大。 2.人们对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看法 无论是在普通民众(laypeople)眼中,还是在智慧心理学研究者眼中,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都具有高度同质性。具体而言,从普通民众的朴素智慧观的角度看,人们对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描述高度相似(Knig & Glück,2012)。这可用一个实证研究来证明。研究者请每位被试先阅读两份纸质材料,第一份材料上写着“保罗,72岁,他的朋友们认为他是一个智慧者”,第二份材料上写着“宝拉,72岁,她的朋友们认为她是一个智慧者”,接着要求被试评定这两位虚拟人物与提供的80个形容词(或短语)的符合程度(Glück,Strasser,& Bluck,2009)。这些形容词(或短语)包括知识和生活经验、液态智力、洞察力、反思、开放性、情绪管理、关爱他人、现实技能八个类别。结果发现,被试对“保罗”和“宝拉”的描述不存在显著差异。 智慧心理学研究者在界定智慧内涵,探究智慧结构,开发智慧测量工具时,并不区分性别。换言之,智慧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可用同一套智慧理论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智慧,也可用同一套量表和实验范式测量男性和女性的智慧,没有分别探讨的必要。例如,在智慧的德才一体理论看来,任何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兼具良好品德和聪明才智,就可被称为“智慧者”(傅绪荣,汪凤炎,陈浩彬,2019)。 除请被试直接描述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特征,智慧者提名研究也可用于探究两性智慧者观的异同。该类研究大多发现被试会提名更多的男性智慧者(汪凤炎,郑红,2014,pp.285-294)。例如,要求被试提名认识的智慧者时,被试给出的66位智慧者中有55人(占77%)是男性(Yang,2008a,2008b,2011)。又如,在一项要求被试提名历史上的智慧人物的研究中,被试给出的106名智慧人物中仅有25人(占23.6%)是女性(Weststrate,Ferrari,& Ardelt,2016)。 如上所述,被试倾向用极为相似的词汇描述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即智慧者的性别不会影响人们对其智慧素质的评价。这是因为,人们对智慧者持只见“智慧”不见“性别”的态度,认为真正的智慧者是双性化的(androgyny),兼具高男性正性特质和高女性正性特质(Ardelt,2009;Orwoll & Achenbaum,1993)。 智慧者提名研究中,被试提名男性人物的可能性远高于女性人物,并不说明大众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智慧。研究者认为,此结果明显受两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无法真实反映大众的两性智慧观。具体而言,研究者认为人类历史以男权制为主,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有更多公开展现自身智慧的机会,而女性在外抛头露面的机会较少(Weststrate,Ferrari,& Ardelt,2016),由此口头流传下来或记录在案的女性智慧故事极少。正因如此,提名智慧者时,可供人们挑选和使用的女性智慧者十分稀缺,女性被提名为智慧者的概率相应远小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