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后果与治理对策研究
ISBN: 9787516428382
王冬梅,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管理评论》和《管理学报》审稿人。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财务分析。在《南开管理评论》《管理评论》《财会月刊》和《财务与会计》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财务与会计导刊》全文转载。主编教材3部、专著1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教育信息化项目和横向课题多项。本书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基金资助项目。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机 实体企业金融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种金融投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其驱动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寻求答案,是现实中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关键所在。 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企业金融化的动机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预防储蓄动机和市场套利动机,也称为“蓄水池”效应和投机动机。 预防储蓄动机是指,由于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与存续需要不断进行研发投入,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不足,对外部资本市场融资依赖性较强,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等使得其具有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此时由于金融资产极高的变现能力兼有投资功能,因此企业可以在发展顺利时持有金融资产以备未来不时之需,以平滑经营周期的影响。从缓解融资约束的角度来看,Myers和Majluf(1984)的融资优序理论说明,企业在需要获得发展资金时应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由于企业信用评级不高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其外部融资难度与成本均高于内部资金,而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高、变现成本低,是企业内部融资的重要来源。Tornell(1990)研究发现,在宏观政策不稳定、未来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企业往往通过持有更多的金融资产来应对。Amin(2003)则认为,企业进行金融化的行为只是短暂的,是对短期利润下降的救急,当行业回暖时会回到主业进行深耕。Bonfiglioli(2008)认为企业金融化可以减少融资约束,尤其是通过战略投资金融机构更为明显。在减少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上,Theurillat(2010)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持股金融机构来增强融资能力,即产业资本金融化,通过资源在时空上的优化配置,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加强主业发展。杜勇等(2017)通过对国内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对于未来市场的低迷,企业可用持有金融资产的方式来规避,在未来可将投资变现,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Samuel和Sahil(2020)研究发现,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可以改善融资约束获得更高的杠杆倍数,而杠杆的加大会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也加大。黎文靖、李茫茫(2017)和胡奕明等(2017)研究认为,我国企业是出于预防储蓄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综上所述,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可能是出于预防储蓄的考量,体现为“蓄水池”效应。 另一种观点是市场套利动机。这一类观点是从投资替代和委托代理理论上进行分析的。相对于实体经济领域,金融业的高额回报率足够驱动企业进行金融资产投资。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大量实体企业经营艰难,而投资虚拟经济的公司短期内便获得大量回报,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和效仿,众多实体企业纷纷将资源转移到金融行业。所以可以看出,当实体企业经营困难时,企业为了达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会将资源从产业部门转移到金融部门,体现了金融资产的投资替代作用。Crotty(2002)认为新自由主义加剧了市场竞争,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出率,降低了商品的剩余价值,大量短视的投机者转入金融行业寻求短期高额回报。保罗?斯威齐(2011)发现垄断性企业、大型企业可能在金融化现象中扮演一个特殊角色,可能更倾向于配置金融资产,因为其扩大对产业的投资后会引起收益率的降低,没有动力去扩大产能,从而其盈余资金就进入了金融或地产业。江春和李巍(2013)认为在宏观经济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较大、金融行业具有超额收益率的背景下,非金融类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更多的是投机动机。王红建等(2016)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加剧使得行业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机会变少,是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动因。 实体企业金融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种金融投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其驱动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寻求答案,是现实中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