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党史人物传(第16卷)

辽宁党史人物传(第16卷)
作者: 编者:罗占元//许晓敏|责编:董喃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0.00
折扣购买: 辽宁党史人物传(第16卷)
ISBN: 978720509783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万毅 毕克冬 万毅,辽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人。原为东北军军官,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军退入关内。曾任张学良卫队营营长,东北军团长、师长等职。率部与八路军配合秘密作战。1938年3月成为中共特别党员。1944年,所部被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改称滨海军区和滨海支队,任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队长。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七大候补委员。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共山东军区组织东北挺进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后历任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四平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五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军长兼党委书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兼党委书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党委书记,东北边防军炮兵司令员,军委炮兵第一副司令员兼东北边防军炮兵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国防部第五部部长兼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建委副主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9月,万毅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一 万毅,原名万允和,字顷波。1907年8月8日出生于辽宁金县四十里堡(今三十里堡)老爷庙村杨树底屯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当时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旅顺、大连和金县已成为日本附属地,处于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中。万毅的父亲万宝贵虽然只读过一个月的书,文化程度不高,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把侵略东北的俄国人叫“老毛子”,骂日本人为“日本狗子”。他经常说:“猫子、狗子是不能得天下的。”万毅的母亲栾氏是金县城里人,聪明贤惠,做得一手好针线活。万毅兄弟姐妹5人,他最小,但大哥、大姐、二姐早年天折,只剩下万毅和大他两岁的二哥。万毅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捡柴、拾粪。从记事起,他就感受到沦为亡国者的不幸。有一次,他看到日本人用藤条鞭子抽打母亲,母亲屈辱的眼泪,给万毅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那时,日本人修官道(马路),占据了万家赖以为生的部分田地,万家的生活日渐拮据。1914年,万毅的父亲卖掉了房屋,抵押了仅剩的几亩土地,将全家由乡村迁入金县城里,利用抵押贷款开了个小杂货铺,勉强维持生计。同年秋,7岁的万毅入学读书,当地学校的课程都是按照日本文部省的规定安排的。大约过了两年半,父亲因不满教学内容,又感到学费太贵,便让他退学转读私塾。然而不到一年,就因家境困难辍学。为了生计,不满12岁的万毅到大连泰来钱庄做工。每天除了打扫卫生之外,还在大连四处奔波,接送与钱庄业务有关的电报和各种票据。 1922年春,经人介绍,万毅来到奉天(今沈阳市)的省财政厅征榷科当雇员。工作之余,他抓紧时间阅读了不少书籍、报纸,包括古书。每逢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一些老职员请教,初步学习了一些历史知识,爱国意识有所增强。时逢军阀混战,直奉战争中败北的奉军,为复仇而大力扩军,增捐加税,百姓苦不堪言。尽管万毅省吃俭用,但因薪俸很少,难以改善家庭生活。有一年,万毅回家过春节,大年三十本应阖家团圆,可他父亲却不得不跑到龙王庙他姑姑家,以躲避上门讨债的放高利贷者。后来,家里的小杂货铺维持不下去,万毅的父亲只好去了一家图书馆干活。从小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万毅,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份更好的差事,既能让父母过上安定的生活,也能为国家做些有益的事情。受到史书里班超投笔从戎这一故事的启发,万毅萌生了当兵的念头,觉得奉军毕竟是中国的军队,官兵们也不像日本人那样随意欺负东北老百姓。当兵既不受鬼子欺压,还可接济家里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去当兵。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