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疫(纽约华人的中年情事)/港台暨海外华人作家原创长篇小说丛书

蚊疫(纽约华人的中年情事)/港台暨海外华人作家原创长篇小说丛书
作者: 章缘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76
折扣购买: 蚊疫(纽约华人的中年情事)/港台暨海外华人作家原创长篇小说丛书
ISBN: 9787539981482

作者简介

生于1963年,英文名为Belinda chang,中国台湾女作家。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纽约大学表演文化研究硕士。至今有六本著作,四本短篇小说集、一本散文合集及一篇长篇小说。她曾是旅美作家,在《联合报》的纽约报社当记者,现居上海。

内容简介

1 欢迎大家收听侨音电台新闻。公共卫生官员证实 ,日前在纽约地区造成四人死亡、三十三人感染、一 百六十二个病例的病毒,可能是“西尼罗病毒”。此 种病毒以昆虫为带菌者,透过蚊虫叮咬,传染给人类 。像这样透过蚊虫叮咬传染的疾病,在十七世纪到二 十世纪初期间,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其他所有疾 病致命的总数。恶名昭彰的有黄热病和疟疾。西尼罗 病毒原流行于非洲、中东和亚洲,这是首次在西半球 出现。此病毒尚无疫苗,市政府已与专家开会。务必 及 蚊疫?四十九岁的曾宝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这样的文明世纪,世界最繁华的中心,以蚊子传染 的病毒,仍可以置人于死地,而且没有疫苗可防范? 他只知道,世纪交换时的绝症来自交媾、来自组织细 胞的病变。而小小一只蚊子,扮演死亡使者的大任, 这似乎是一则荒诞不经的笑话。何况,这里还有蚊子 吗? 三年前夏天回嘉义楠崎乡,儿子正在期末考,太 太品熙留在家里照顾。他独自一人飞回去。一出机场 ,就像走进一个大烤箱,叫了出租车,座椅都是烫的 。车子颠颠簸簸走了两个小时,进家门时已全身湿透 。一屋子的人,看见他都松了口气,“回来了,阿林 回来了!”就等他这个长子回来。 阿爸躺在大厅地上,脸盖白布,身穿寿衣,大姐 跪在一旁,拿块毛巾一面拭泪,一面驱赶如孝子般不 断扑上来的绿头苍蝇。阿母沙哑的哭号声提醒了他, 忘了从门外爬进来。 从火葬场回来,他瘫在门口的藤椅上,在昏昏欲 睡的时差中,听到了陌生又熟悉的嗡嗡鸣声。那是儿 时记忆里牢不可破的一部分,不知何时却已被淡忘。 嗡嗡声从橘子园方向往这里迫近,不一会儿几只 蚊子已经降落在他脸部、颈背、手臂和脚上所有裸露 的部位,好整以暇享用晚餐了。挥手打去,久未练习 ,怎么样都打不着。他着魔般不时全身一阵抖动,一 会儿,身上各处奇痒无比,肿起大包。 阿母看了惊叹,怎么会这样,别人不叮,专叮你 这个国外来的,肿成这样。小时候蚊子就偏爱他,但 是不曾肿成这样。难道真是因为离家太久,抵抗力都 没有了? 美国没有蚊子?阿母问。好像没有,他说。真的? 阿母拿了一截蚊香过来,搁在藤椅边。她的嘴唇焦裂 脱皮,眼皮布满恸哭后微血管破裂的红点,愣愣看着 前方,橘园的方向。你阿爸每天都坐在这里,坐在这 个椅子,看他的橘子园。阿母悠悠地说,在这里抽烟 ,抽烟蚊子就不来。 虽然点了蚊香,肥黑的蚊子还是不要命似的扑上 来,从阿爸的橘子园深处,一只又一只,飞过来。他 想到过去一年,成弟多少次催他回家。他把脸遮住, 让蚊子吃个饱。 暖风徐徐的九月,曾宝林的丰田在越岛大道上以 五十五里的速度往前,刻意留在中线道,让其他车呼 呼从左右超越。他把车窗摇下来,空气中有河水的腥 味。 曾宝林任职的图书馆,离新华埠法拉盛很近,沿 着长岛高速公路往西一路即达,是最快捷的路线。但 是这大半年来,曾宝林总是在接壤皇后区时向北拐去 ,接上越岛大道。越岛大道一面山林,一面傍河。冬 日大雪时,白雪皑皑扭曲的黑色枝干,挣扎着往天上 戳去,蓝灰色的水摊开像一幅巨大的塑料布,冷冷反 照冬日薄光。在一次长岛公路大塞车时,他向北绕路 上了这条大道,那奇异的冬日景色看来心有戚戚焉, 当时他刚办好离婚手续。以后,他总是刻意绕路,在 这幅图画里走一遭,想着什么时候把它画下来。 曾宝林从小喜欢画图,大学时在美术社一待四年 ,炭笔素描和水彩写生,也许在行家眼中算不上什么 ,可是这曾是他最喜欢做的事之一。来到美国后,读 书、结婚生子和工作,不知不觉中把画笔给抛下了, 像抛下其他年少嗜好一样。越岛大道的景色,像在长 剑上使劲一弹,嗡嗡一阵响,震动了曾宝林心中潜藏 的绘画爱好,他又微微感到那种捕捉形象和颜色的冲 动。 现在是长夏之末,天气不冷不热。这里没有台湾 九月常见的秋老虎。大道边的树林长得十分茂密,人 目清凉,河水映着无云蓝天和日照,波光粼粼,白帆 点点,有钱有闲的人正在享受夏日的尾巴。 别人都在享受人生,只有他越活越无趣。曾宝林 以眼角余光不无羡慕的看着河上。他生着两道剑眉, 微微上扬清薄俊气的单眼皮,像是北方来的人,在那 个年代的中国台湾,北方暗示着教养和文化,跟他那 终年在南台湾橘园劳动的父母划出界线。 二十来岁到美国。发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 象中包括了吊梢眼这项。手指在眼梢斜斜一比,说的 就是华人,他还真有点愤愤不平。怎么自己成了刻板 印象的最佳证明了。所有华人不管圆眼细目,跟老外 站在一起,个个都被比成了细细的斜眼。他也弄不清 楚自己的不平,是因为被刻板化,还是因为他的独特 被其他华人淹没了。 在美国一待二十几年,原本清瘦的个子,增了点 膘,更像北方人,脸上线条松了,单眼皮上陷条细沟 ,眉心带点苦味,不笑时,老让人以为他心里不痛快 ,可是眼角还是上扬。能变的都变了,不能变的永远 变不了。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