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自传

阿瑟·米勒自传
作者: (美)阿瑟·米勒|译者:蓝玲//林贝加//梁彦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阿瑟·米勒自传
ISBN: 9787567541788

作者简介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当代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阿瑟·米勒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工厂破产,家里生计维艰,靠变卖母亲的首饰维持。中学毕业后,米勒靠打工赚得学费,进入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开始试写剧本,两次获得校内霍普伍德写作竞赛戏剧奖。1938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从事过多种工作,如当卡车司机、侍者、电台歌手,撰写广播剧等。1944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本。1947年,米勒的剧本《都是我的儿子》上演,连演328场,获纽约剧评界奖,使他一举成名。两年后,《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742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米勒赢得**声誉。另外,他还创作了《萨勒姆的女巫》《桥头眺望》《美国时钟》等剧,均针砭时弊,对社会现实和戏剧技巧做了深刻的探索。 米勒有过三段婚姻。1956年和妻子玛丽·斯莱特里离婚后,与好莱坞名演员玛丽莲·梦露结婚。1960年,他把一篇短篇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由梦露和克拉克·盖博主演;次年电影拍摄完成后,两人的婚姻即宣告结束。 2005年2月10*晚,米勒因心脏衰竭去世。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称,米勒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去世是世界文学的一大损失”。

内容简介

一 再后来,就在离地板大约有五英尺的地方看,她 穿着镶有莱茵石扣环的高跟鞋,一件带串珠的黑色及 膝长裙,一顶银黑色钟形女帽扣在短发上,上了口红 ,嘴唇红艳,**袒露,双臂圆润。只要是打扮好了 准备出门,她都习惯性地咬住上嘴唇,以便让粗短的 鼻子看起来细长一些。她手指上戴着钻戒,拖着银狐 大衣走过房间,一边还答应把他们要去观赏表演的活 页乐谱带回家,科恩、格什温或赫伯特的。第二天早 上她还要在柯纳比小型平台钢琴上弹奏这些乐曲,并 要以快乐的、略微高亢的女高音来歌唱,它如此适宜 、浪漫、时尚。她总是扬起头,掩盖双下巴,但这也 是因为与那个男人同行时缺乏自信,才摆出这副样子 。那个男人高她一头,双眼湛蓝,皮肤白得近乎透明 ,一头卷发金中泛红,*加深了他市议员的善良形象 。警察要向这个男人敬礼,领班要为他安排餐位,出 租车司机下雨天也停车等他。这个人在餐厅吃饭决不 用厚水杯,这个人是一家大服装企业的老板。在当时 ,这样的企业在全国也不过两三家。不过他却目不识 丁。 *后来,是在那间位于布鲁克林的小房子里。她 趿着毛拖鞋来回地走,一会儿叹气,一会儿咒骂,嘴 角边含着一丝嘲讽;突然流泪,然后又平静下来。到 了冬天只能往壁炉里添上小小一锹煤让它继续燃着。 饭钱都是她在密德伍德区和弗莱特**区大大小小高 额职业桥牌赛中赌出来的。有时遇到警察突击搜捕, 她就向他们苦苦哀求,让她回家准备晚饭。经济大萧 条时期她穷困潦倒之极;当时情形不同**,为挣一 分钱被拘捕并非一件名声扫地的事情。时移世易,我 的母亲一生甘分随时。 渴望与时俱进、脱胎换骨的性格——或许算是一 种与时俱进的天分——遗传给了我,好像命中注定、 浑然天成。不断转变,一直保持转变,这就是她和我 父亲所了解的一切。母亲出生在曼哈顿下东城的布鲁 姆街。她的父亲,卢易斯·巴内特,是个服装承包商 ,同千万个在曼哈顿奋斗的商人一样,争先恐后地抓 住机会发财致富。卢易斯同我父亲的父亲塞缪尔一样 ,来自波兰一个名叫拉德米左的小村庄。我一直觉得 ,他们很可能就是远亲,因为两人如此相似:肤色非 常白皙,性格内敛冷淡。不过,爷爷塞缪尔个头矮小 ,弯腰驼背。奇特的是,当时他的妻儿身高都在六英 尺以上。两人还是孩子的时候生活在欧洲,身处多种 文化背景:奥地利一德国的语言和影响,波兰的农民 阶级,以及他们的犹太血统。从那个时候起,甚至早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移民美国之前,他们就一直在不 断转变。影响他们*大的是德国文化。 卢易斯·巴内特蓄着范戴克式短尖髯,头发压得 服服帖帖,夏季每天洗两次澡。领带、衬衣要人熨平 ,帽子要在专属帽盒里放好,手帕袜子要折好才放进 洗衣篮。睡觉要三个枕头,*大的那个上面放个窄一 点的,再上面放个小小的靠枕。他睡觉的时候还戴着 犹太人的白色缎面圆顶帽,也是要熨好能看见从帽檐 到帽顶的一条折痕来。晚上他躺在*上,腰板挺直, 双手合十放在大肚子上,一动也不动。直到第二天早 上醒来,睡衣还和昨晚穿上之前的一样挺直平整。我 知道这些是因为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失去了自己的房 子,只好和我同住在布鲁克林那个小房子的一间小房 间里。卢易斯·巴内特睡着的时候,灵魂脱体,直到 早上醒来开始用早餐时才归位、工作。我从没听他说 过一句表明想法的话,也没有过一句废话,*没有纯 粹一句问候或道别。1940年,我母亲告诉他我要娶一 位非犹太白人女子时,他一言不发。可是等她来到布 鲁克林的家等候答复时,他在起居室十二英尺之外的 地方,伸手拿起不知道是谁留在旁边桌子上一只笨重 的闹钟,向她扔去,差点打中他自己女儿的头。其实 ,在二十年代,他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不过别人也知 道他正伺机行动。他把他手下的工会组织者请到顶楼 楼梯口谈话,趁其不备猛敲他们的头,然后趁他们目 瞪口呆之时将他们推下楼梯。他认为,富兰克林·罗 斯福不能同赫伯特·胡佛竞选总统,因为罗斯福从未 经商。这一想法一经提议很快就得到共和*人广泛认 同。但是,五年后,他却认为罗斯福应当加冕称王, 并且在他去世之前都要取消所有选举。卢易斯认为选 举是对在位者的侮辱。此举充分体现他身上德国人的 品性。后来,他才慢慢消除对我非犹太妻子玛丽的敌 意,但也仅仅因为她在这个家族中的长久存在代表了 一种秩序。当初他扔闹钟也是为了反对原有的秩序被 打破。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