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蓝天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8.10
折扣购买: 礼记/国学今读大书院
ISBN: 9787801589774
【原文】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 射,日:“贲①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 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日 :“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日:“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② 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射之为言者。绎③也,或日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 ,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日:“为人父者,以为父鹄④ 。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 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候,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 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注释】 ①贲:大败。②旄期:旄,通耄。年龄八十、九十的称耄:百岁的称 期颐。③绎:抒发。④鹄:箭靶中心部位。 【译文】 孔子在矍相的场地上举行射礼,来观看的人挤得好像一堵墙一样。行 过乡饮酒礼后。司正改称司马射礼时,孔子让子路手持弓箭出来邀请射箭 的人,说:“打败仗的将军,丧失国土的大夫,贪图财产求别人做父亲的 不准进入。其余的人都进来。”离去的大概有一半人,进来的也有一半人 。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对大家说话。公罔之裘举杯说:“二 三十岁时能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六七十岁时能爱好礼,不随波逐流,修身 养性以到终年,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站到射位上。”这时离去的大 约又有一半。剩下的有一半。序点又举杯说:“爱好学习永不懈怠,爱好 礼仪矢之不变,八九十岁乃至百岁,仍然言行不乱,有这样的人吗?如果 有,请站到射位上。”结果只有很少的人留了下来。 射是抒发的意思;也有说是舍处的意思。抒发的意思。就是指各自抒 发自己的志向。从而思想纯正、身体正直,手拿弓箭稳定牢固,视力集中 ,瞄得很准,就能射中箭靶。所以说:做父亲的。就将射箭时的箭靶作为 自己当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就将射中箭靶作为自己做好儿子的目标 :做国君的,就将射中箭靶当做自己做好国君的目标;做臣下的,就把射 中箭靶当做自己做好臣下的目标。射箭的人身份不同,因此,各人都把自 己射中作为符合各种身份的箭靶作为目标。因此,天子举行大射之礼。又 称做“射侯”。“射侯”的意思,就是争取做诸侯的意思。射中了靶心就 能做诸侯,射不中靶心就不能做诸侯。 【原文】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 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 ;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①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 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注释】 ①桑弧蓬矢:桑木做的弓和用蓬草做的箭。 【译文】 天子将要举行祭祀,必定先在泽宫中演习射礼。泽是宫名,是利用射 箭在诸侯推荐的士中选择助祭人士。在泽宫比射之后,然后又到射宫比射 。射中的人就能参与天子的祭祀,没有射中的人不能参与天子的祭祀。不 能参加天子祭祀的人要受到惩罚。并削减推举诸侯的封地。能参加天子祭 祀的人将受到奖励。并增加推举诸侯的封地。所以提升爵位、减损封地都 是根据射箭结果而定的。 因此生了男孩之后,一定要在门口挂着代表他的桑木的弓和六根用蓬 草做的箭,用来向上下及四方发射。天地四方是男子有所作为的广度空间 。因此男子必先立这个志,然后才敢享用谷物,谷物就是进食的意思。犹 言得先做事,然后才有饭吃。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已,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 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①者,其 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 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注释】 ①正鹄:鹄是箭靶,“正”是鹄的中间部分。 【译文】 比射这件事,包含“仁”的道理。射箭要先使自己的思想纯正、身体 端正,只有自己做到思想纯正和身体端正,然后才能射箭。射箭。没有射 中目标,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应该回过头来寻找自身的原因。孔子 说:“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与人争胜的;如果有所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 箭吧I比赛射箭时,君子要揖拜谦让升堂,射后,下堂再共同饮酒。这就是 君子的争胜吧!” 孔子说:“射箭的人射箭的目标是什么?耳朵注意听什么?按照音乐 的节拍射,每次发射都能正中箭靶的中心,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啊!至于那 些不肖之辈,他们怎么可能射中目标呢?” 《诗经》说:“射箭射中靶心,以祈免喝你的罚酒。”祈,是求的意 思,祈求射中,求得免喝罚酒。酒是用来养老人的,或是用来奉养病人的 。祈求射中以免喝酒,也就是推辞别人对自己的奉养。 【解读】 “射箭的人,前进、后退、转身都要符合礼的要求。思想要端正,身 体要挺直,然后手拿弓箭就稳定牢固;手拿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能谈得 上射中目标。从射箭过程中的动作举止就可以观察到人的道德品行了。” 这里讲的虽然是射箭的一些技巧方法,但同时也适用于做人做事。做人时 也需要思想端正。站得正,立得直。不做亏心事。这样的人在做事时就能 心地坦然,就能切中目的。取得成功。从做事的动作举止中就可以看出这 个人的为人,以及他的品德如何。可见。“礼”不仅适用于某一方面,而 是各个方面都适用,而且道理是相通的。从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礼节” ,就能看出你这个人到底怎样?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礼” 抛在脑后,应该时时处处都想着“礼”,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 【事例】 有句成语叫做“有的放矢”。射箭的人,都以明确的靶心作为射击的 目标。而在现实的社会中,社会压力的巨大,怎样才能调整自己,选择好 自己的目标是最重要的。在历史的一些战役中,采取有的放矢的战术往往 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有的放矢平叛乱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和韩王信的叛乱之后,不久淮南王英布 又兴兵反汉,刘邦决定亲率大军前去平叛。开战之前他向大臣问策,汝阴 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薛公料定英布必定会采取三种策 略中的其中一种来对抗平叛。第一种情况是: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 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封地以待征讨,此乃上策。 第二种情况是: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 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此乃中策。第三种情况是:东取吴,西取下蔡 ,将重兵置于淮南,此乃下策。并且薛公还说:英布乃一介武夫,目光短 浅,必定会采取下策。陛下可以率大军长驱直人,前去讨伐。刘邦听后认 为薛公所言一语中的,于是在公元前196年亲率十万大军讨英布。英布果然 东取吴,西取楚,然后又重兵防守淮南。刘邦事先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军 事准备,等待时机成熟,立刻挥师疾进,英布落荒而逃,蓄谋已久的叛乱 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淮南王英布的叛军实力相当强大,但是刘邦及其谋臣在开战之前 就已经预料到战争的结局。可谓“未战而庙算胜者”。这对于戎马一生、 南征北战的刘邦来讲,不足为奇,原因就在于他深知“未战而庙算”的重 要性。由于谋臣的周密谋划,使得刘邦有的放矢,成功平息了淮南王的叛 乱。 P37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