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你期待的美好在路上
ISBN: 9787550262287
张苡弦,1986年出生,摩羯座,台湾作家,现任华语教师与中学校园国际专案课程讲师。她游历了二十多个国家,在旅行中收获成长和梦想,逐步对华人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投入到华人社会里青少年生涯规划背后的文化价值影响的研究中。
一切都是那么的确定 那一年,我二十四岁,一切都是那么的确定。 初中懵懵懂懂地念完了,读高中:高中浑浑噩噩 地过完了,考大学;大学迷迷糊糊地混完了,申请研 究所。这中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打瞌睡中度过的 ,在校的最后两年佯装战战兢兢地思考未来,说是“ 思考”未来,却好像也没太多能选择的。高中时,家 长、老师大力鼓吹的年薪百万科技业,等到我要从大 学毕业时,一切已经被金融海啸引发的无薪假取代了 。研究所要毕业时,所有要毕业的学生都人心惶惶, 新闻媒体大标题地恐吓“毕业即失业”,许多人吓得 选择延迟毕业留在学校观望,另外一群人就跳出来指 着我们的鼻子大骂,说我们是禁不起考验的草莓族。 总是这样的,先教会我们恐惧,再嘲笑我们懦弱 。 虽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不确定,但是一切又是 那么的确定。 哪有什么好思考的? 接下来找工作,稳定为首要,得是听过名字的大 公司,最好薪水高、轻松中带点挑战,就跟其他人要 的都一样! 但是为什么,我会如此害怕呢? 那种害怕,并非来自不景气的压力,也不是外在 的人际束缚,更非面对未知未来的不知所措,而是一 种属于青春,最内在、最深沉的恐惧:才刚要毕业的 我,怎么好像人生已经走到尽头了? 为什么一切都这么确定,我却这么彷徨? 难道就这样了吗? 中学的早自习,刚扫完地、坐定,睡眼仍惺忪, 班导就会准时出现在门边,一句话都不说就一排一排 地撒下两份考卷,要我们利用下课时间写,上课才能 检讨。 “你们现在会讨厌我,但是长大以后就会感谢我 了。”大概看惯了瘪着嘴、不甘不愿的初中生脸孔, 他搬出了经典台词。 怎么就没有“你们现在会感谢我,长大以后也会 感谢我”这样的选项呢? 高中的周记里,每篇都是对于人生的迷惑,每一 句都是没有人能回答的大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在 这里?我在做什么?到底为什么要一直念书、一直考 试?为什么每一件事,我都找不出意义来? 那个年纪的我,隐隐约约感觉这些是很重要的问 题。青少年时期自我认同慢慢形成,每个人好像都应 该要在这个时候努力长成自己的样子,但是学校和社 会的框架却强制把所有人塑造成一模一样,我似乎是 唯一在跟自己碰撞、跟这世界碰撞的苏格拉底那般痛 苦。当时的我在《伤心咖啡店之歌》里读到了我无法 形容的悲哀,转而在周记里发泄,但老师的评语永远 是:“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大概是某篇 周记出现了太偏激的想法,老师终于找我约谈。 “你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执着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呢?为什么非得每件事都要找出答案不可呢?老师我 念的也不是最喜欢的科系啊。我们在这个游戏里,就 是要遵守游戏规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 的事。” 可是,玩游戏不就是要每个人都开开心心的吗? 为什么在这游戏里的每个人都玩得这么痛苦?不只学 生痛苦,老师、家长也痛苦,到底这个集体痛苦换来 的是什么? 我知道我不是个案,但是令我更不安的是,大家 接受也默许这样的剥夺。学习乐趣的剥夺、自我探索 的剥夺、独立思考的剥夺……好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世界就只有这样一种标准答案。 即使上了名校,我仍带着这些没有人可以回答的 问题,念完了大学、读完了研究所。同学们觉得我有 点怪、有点非主流,但又说不上来是哪里不一样。没 有办法循规蹈矩、在团体里如鱼得水,总是不停地在 寻找什么。 大学每周的专题演讲,菜鸟心理辅导师被派来做 生涯辅导与预防自杀宣导。偌大的演讲厅,心理辅导 师的声音怯懦地从讲台上传来,制式的投影片一张换 过一张,台下签完名的已经走了一半,剩下的睡了一 半,另外的四分之一,眼睛盯着讲台,心里想的是学 妹、社团,还有等一下下课要吃什么。 我想,生涯辅导啊,在选完大学科系之后,我们 都己经过了那个还可以选择的时期了吧? 好不甘心,这么确定。 一定还有不一样的答案!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