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十周年特辑上下)
作者简介
主编:吴琦,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在《南方人物周刊》担任**记者、《ACROSS穿越》杂志主笔,多年从事文化报道、人物专访和旅行写作,现为《单读》系列文集主编。
内容简介
《单向街》和我的“真情政治” 文/郭玉洁 梁实秋写徐志摩时,有一段话:“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摩……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团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札有趣的信札,传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他说:“我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到一个人比徐志摩*讨人欢喜。” 读到这段文字,我有点惊讶,一个以过度的浪漫气息和对美丽女性的迷恋留在历**的诗人,像夹在电视屏幕里一样的人物,谁能想到居然这么热闹有生气、敏于交际?再想想,当然如此,现代**才子何其多也,如果不是这种性格魅力,林徽因和陆小曼怎么会喜欢上他? 我立刻想到了许知远。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往往成为座中焦点,幽默、慷慨,能讲段子,也善于自嘲。他反应奇快,注意力经常转移,因此很难进行持续深入的交谈,但也因此,**不会记仇——他早就忘了。 有这样令人羡慕的性格,许知远便不只是作家、媒体人,他擅长联合各种人和资源,一起做事。“单向街”的成立、壮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合纵连横的热情与能力。 当时的北京,“单向街”开创出了一片公共文化空间,年轻、开放,充满活力。我和书店并没有物质上的从属关系,但是精神上**投入,没事就往圆明园跑,有幸亲身参与了这一空间的生长,却全然不用担忧书店的盈亏问题——基本上是亏的。 既然对现实不满,那总该做点什么改变它吧。于是,我们开始筹备**本《单向街》。 虽然是书,却每辑都要有主题,要针对当下,有批判性。这是我们都认同的。那**辑做什么?知远拿出了互联网观察家尼古拉斯·卡尔的文章《谷歌把我们变蠢?》,当时,关于互联网,乐观主义是主流,卡尔却提出,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人们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我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知远写了卷首语,同时,我们约记者采访了一些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封面题为《*愚蠢的一代?》。互联网时代中长大的一代,真的是万众期盼的“新人”呢,还是愚蠢的一代?当时很多人对这种论调嗤之以鼻,说道,走着瞧吧。瞧到了**,我真希望他们是对的。 《单向街》的版式很简单,参考英国老牌文学杂志《格兰塔》,一张图,一行字。栏目分类也很简单,专题、报道、随笔、访谈,**特殊的是“沙龙”,取自单向街书店举办的演讲。**期“沙龙”,是戴锦华老师讲墨西哥游击队**——蒙面骑士马科斯。 **辑出版之后,有记者来采访。当时市面上出现了好几本 MOOK 形态的书,有《读库》《鲤》,还有即将出版的《合唱团》(《独唱团》)。记者问,和其他竞品相比,你觉得《单向街》的特点是什么?我想,总不能说文字很重要吧,毕竟,文字是全人类的发明。情急之下,开始思考《单向街》的定位。其中*重要的维度,自然是主创者的气质,《读库》主编老六是六零后,《鲤》的主创是八零后,而《单向街》的几位重要参与者都是七零后。在我看来,六零后生于新中国,怀抱 20 世纪 80 年代,就像*早学会的一首歌,此后所有的曲调都从此变换而来;八零后,已经全面拥抱了商业时代;而七零后在这两种价值观之间,无可拥抱,茫然四顾。我说,我们是不**的、怀疑的一代,这怀疑,并不是北岛所说的:“我——不——相——信!”那种怀疑,带感叹号的怀疑背后有坚定的相信,我们的怀疑是面对一切话语轻声地说:“真的吗?”是半信半疑,还不能决定自己应该相信什么。 现在想起来,这种表述并不准确。七零后的很多人,一点儿都不怀疑,他们迅速投入了刚刚卷起的互联网浪潮,并且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腾讯、网易、搜狐、京东……**这个消费主义、“占有性个人主义”的世界,正是我们这代人毫不犹豫地建立起来的。怀疑的、茫然的,只是少数人而已。但我愿意站在这怀疑、茫然的人群之中,在时代的变迁中,决心创造自己的、另类的答案。 答案从何而来?从我们生活的现实之中,从无数人的心灵中来。在各种文体里,我*看重长篇报道,尽管以文学的名义,报道经常被轻视,很多人认为它低于小说,低于这低于那。我却觉得这是轻浮势利的看法,报道有着坚硬的质地,敲击社会结构,突破生活的次元壁,努力描摹陌生人,它的意义,远胜于大部分小说。 可惜,报道太昂贵了,出版很难支撑。虽然我们坚持从版税中拿出*大一笔,给当辑的原创报道,但仍然无法覆盖记者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幸好,那还是没有微信公众号的时代,很多媒体的报道,都还不为人所知,包括我们自己的文章在内。这些文章,成为前几辑《单向街》的大部分内容。 2014 年,再回来的时候,《单向街》变成了《单读》,重新启动,*好的编辑,*好的设计,*有规律的出版周期。我加入了“正午”,又出版了同名的杂志书,在前言里,我写下一段:“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中国*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这段想法,是从当年的《单向街》延伸而来的。貌似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是我想,我和**的《单读》仍在同一篇文章之内。 1. 一本倾尽全力的书,一本穷尽所有玩法的书—— 十年来,《单读》在设计上从未停止过探索,既要坚持反腰封、反精装、轻便阅读的原则,又要不断试验*现代*前卫的设计风格,这套书是*勇敢的一次冒险。这可能是你读到过封面*长的书,因为它同时也是护封和可以收藏的海报,并且需要你自己打开组装!与此同时,套装内包含书签、别册等丰富赠品,印刷品的所有玩法和可能性,都被一网打尽…… 2、重新收录*版文章,同时继续**全新作者—— 重新选择与编辑十年来的*版文章,重温那些至今有效的时代议题:互联网让人变得*蠢?知识分子有没有他乡可逃?性别如何成为时代痛点?真正的智慧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用*大的篇幅推介新的作者,包括年轻的鲜有发表的作者,也包括**而被忽视的名字。与澳大利亚大使馆合作设立“澳大利亚文学专栏”,每辑介绍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新锐作家,亦**亮相! 3、十年来单读编辑齐上阵,工作方法与准则全曝光—— 许知远、郭玉洁、肖海生、阿乙、索马里、吴琦……历任《单读》编辑和特约编辑,**在书中聚首,分别回忆了他们与《单读》的故事,也讲述了他们自己在文学、新闻这些古老的行业和信仰中如何保有自己的内心。同时,别册中进一步整理和曝光了**的《单读》编辑部在幕后的工作方法和准则,私货分享,写给对这些行业仍然有兴趣的你。 4、未来十年的目标是,从一本书活成一部字典—— 十周年特辑的准备时间超过一年,既是一次全面总结,也是为未来的十年储备智力。《单读》将坚持创新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拥抱世界的愿望,成为新一代中国作者与读者阅读世界、反思自己的窗口。我们为此专门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在书封上,你会看到一个神秘的符号系统,像无字天书一样,代表了我们曾经和正在关注的公共文化议题,这可能也是首本全部用符号代替文字的书籍封面,你不妨试试能猜对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