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革命(无处不在的信用评级)

信用革命(无处不在的信用评级)
作者: 陈红珊|责编:方程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2.70
折扣购买: 信用革命(无处不在的信用评级)
ISBN: 9787213110061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拥有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经验。2020年初加入标普全球在国内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标普信评),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内容简介

前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充满了各种“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无论对于市场的冲击还是吸引眼球方面,曾三次贵为中国首富的恒大集团在2021年下半年的违约?绝对会记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史册。由于恒大集团负债2万亿元人民币,债可敌国,惊动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他在中美谈判中专门提到恒大负债的解决,他曾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在处理恒大集团危机潜在影响的问题上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市场猜测国际投资者伤得不轻、损失惨重。 恒大集团第一次取得国际评级是在2009年,当时的评级是B1(穆迪)/BB(标普全球)/BB+(惠誉)?。后来,恒大集团快速扩张,负债率居高不下,其国际评级一直被下调,在高风险的B级别徘徊。2021年12月17日,标普全球评级表示,将中国恒大集团长期评级从CC(违约风险非常高)下调至SD(限制性违约)。应恒大集团要求,标普最后撤销了对中国恒大及其附属公司恒大地产、天基控股的评级。 恒大集团的违约打开了房地产板块评级下调和债券违约的潘多拉魔盒。紧接着,大量房地产公司的国际评级下调,不少房地产公司甚至债券违约、撤销评级,比如从投资级别下调到高收益级别的碧桂园和世茂,堪称“坠落的天使”;更有30多家房地产公司离开了债券市场,例如曾经是和恒大集团一样的发债大户融创,以及后起之秀、闽系的房地产公司阳光城等都直接撤销了评级。房地产公司的美元债从100美元面值跌到10多美元的比比皆是。2022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公司一共只发行了20亿美元债,而2021年同期发行的债券规模为400亿美元,同比发行规模下降了95%,市场信心严重受损,短期难以有实质的改善和变化。 上一次国际信用评级波动如此剧烈还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时候,最著名的评级调整应该是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的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雷曼兄弟的评级从高投资级别的A直接下调到D(违约),评级下调幅度高达10级;雷曼兄弟的破产引起了连锁反应,波及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大而不倒》?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整个过程,下面是书中的两个案例,非常具体并且形象地说明了国际信用评级的重要性: ● 当时国际信用评级为AA-的美国保险集团(AIG)因为房贷次贷风险面临穆迪和标普全球评级的评级下调。根据当时美国保险集团和客户签署的合同,如果穆迪下调了一级信用评级,那么公司需要多支付100亿美元的抵押品;如果标普全球评级和穆迪两家都下调了一级信用评级,那么抵押品则需要增加到133亿美元。从美国保险集团的例子看,一个信用级别价值百亿美元,够惊世骇俗了。 ● 国际投资界传奇人物巴菲特在金融危机中对信用评级的态度更上一层楼,他说我要留着所有的现金和尽我所能保证我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AAA评级(大厦将倾,巴菲特最后还是没能保住AAA评级。现在标普全球评级和穆迪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信用评级都是AA和Aa2)。真是黄金有价,信用无价。 国际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产品领域的虚高评级现象,导致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投资者损失惨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后很多投资者都不再愿意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国际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评级数量从金融危机前的40多万个,断崖式下跌到了2020年的15万个,下降幅度高达60%。 如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信用评级作为金融风险的风向标,不但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而且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信用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论语》里面就提到“民无信不立”;战国时期的“商鞅立木”,更是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信用基础。信用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石,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的信用评级是其核心。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个人信用体系和企业信用体系。个人信用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给我们每个人设定了信用额度。个人的信用水平,决定了我们能不能从银行或者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到钱,能借到多少钱以及借款成本是多少。如果我们被纳入失信名单,就无法搭乘飞机或者高铁出行,也无法进行其他高消费了,甚至孩子入学都要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对个人信用的重要性都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当然,这些个人的信用情况都是保密的,只有当事人和借贷的金融机构知道。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人的信用评级则必须公开,因为信用评级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决定了发行人能否在债券资本市场融到资以及融资成本的高低。在过去的10年里,三大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据的份额保持在95%左右。而我们国家的信用评级正处于变革中,监管机构积极推进并打造高质量的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将有助于资本市场持续改革开放、持续发展。 从2009年到2019年,我在标普全球评级工作了10年,作为中国国际评级第一批从业人员,亲身经历了国际信用评级伴随中资美元债市场的兴起而高速发展、整合和格局重组;在中国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深入了解了国际信用评级的价值以及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低谷中重新建立行业信心的历程。2020年初,我离开标普全球评级,加入了刚成立2年的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普信评”),这是标普全球评级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也是首家获得中国信用评级资质的外资评级机构。在和市场参与方一起推进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同时,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经验,也非常希望能够向更多人推广信用评级和信用文化。当我发现目前有关信用评级的出版物基本都偏方法论时,我萌生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撰写一本新书的想法,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给大家讲讲国际和中国信用评级的价值,和大家分享我过去13年在国际和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 1. 作为唯一拥有13年国际、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管理经验的行业资深人士,也是中国评级机构第一位女总裁,陈红珊女士在书中慷慨分享了她的一手经验,弥补了信用评级实践领域相关读物的稀缺。 2.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首次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有代表性的案例。关注信用评级的读者,可以一本书搞懂中国信用评级的现状与发展前景;非金融/经济领域的读者,也可以凭此书了解信用评级的重要性,以及信用评级和自己工作以及生活的相关性。 3. 从首家取得中国信用评级资质的外资评级机构角度,分享了陈红珊本人和团队努力推动有区分度评级体系的过程和市场反馈。 4. 首次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提供了对信用评级的看法,访谈了发行人、投资者、承销机构和评级机构,全方位提出了对于信用评级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5. 探讨了ESG这个热门话题和信用评级的关系。 6. 初步探讨国际评级机构走进来和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去的机会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