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班主任更幸福(一位小学班主任15年的教育生活手记)

有故事的班主任更幸福(一位小学班主任15年的教育生活手记)
作者: 叶立华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35.8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有故事的班主任更幸福(一位小学班主任15年的教育生活手记)
ISBN: 978755262062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故事,让教育生活更精彩 “林校长好!你们学校叶立华老师的发言太震撼啦!有那么多的教育故事,讲得又那么好,能否邀请他去我们学校给全体老师讲一讲啊?”这是宁波市名师、余姚实验小学校长柴利波给我发的一则短信内容。当时柴校长正在金华出席浙江省实验学校研究会的年会,会上表彰了第二届浙江省“十佳智慧班主任”,叶立华老师作为获奖代表作了十分钟的典型发言。叶老师的发言我事先赏读过,题目是“做一个幸福的麦田守望者——一位小学班主任的教育行与思”,其主旨是“有故事的班主任更幸福”。显然,叶老师的发言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让我收到了十几所学校的邀请信,而且研究会领导还决定把2015年的全省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安排到我们学校来,目的就是能让叶老师讲个够,让全省更多的班主任来分享他的教育故事。 说起教育故事,原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两则: 一则是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讲的是麦克劳德小时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坏”孩子。有一天,他和伙伴们玩耍,把校长心爱的小狗抱来了。看着这灵巧的小狗,他有了一个离奇的想法:杀了这只狗,看一看它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于是,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们一起把狗杀了。校长得知后很生气,把麦克劳德叫来,问道:   “你为什么要杀那可爱的小狗?”   “我想看看它的内脏是什么样子”。   麦克劳德小心地说着。看着麦克劳德低下的头,校长想:难道这孩子真是想看看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还是在骗我? “那你一定用心看了?好,你就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给我吧”。 麦克劳德知道这下闯了祸,怎么办哪?他只好找来了许多画狗和介绍狗的书,认真研究起来,狗的心脏在哪里?它的胃又是怎样的,它有几组肋骨?……看着看着,他产生了兴趣,真的画好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他认错态度好,图形画得认真,便免去了对他的处分,杀狗的事就这样过去了。 麦克劳德在画图的过程中通过对狗的骨骼、内脏的仔细观察,对解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知识的缺乏,从此发奋学习。后来他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另一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的故事。一位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儿子把她刚买来的金表当作玩具摆弄,把金表拆坏了,她一怒之下,狠狠地把孩子打了一顿。陶行知用幽默的语言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有出息的,然而遗憾的是多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残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将金表送到金表店,请求修表匠的同意,让你和孩子站在一旁看他如何修表,这样钟表店就成了课堂,修理费就成了学费……” 两则故事都非常动听,我也被其中所运用的奇特的教育方式所折服,因此,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原以为这样的教育故事只有教育大家或事后成功的学生才可以讲述。但当看了叶立华老师送来的一叠书稿(《有故事的班主任更幸福》)后,我对教育故事有了新的认识。真觉得学校无小事,事事关教育,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生教育故事,而且故事能让教师的教育生活更精彩!在通读书稿的过程中,我也让对班主任工作、教育艺术和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感悟。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会让班级诞生好故事。如《聆听花开的声音》,叶老师为了帮助家庭出了状况的孙同学走出阴影,树立信心,说服班级其他同学,让他参加大队委选举,没料到的是——他落选了。不过,一年之后,叶老师没有忘记曾经落选的他,再次举荐并说服同学们将机会又一次给了孙同学,他终于在学校少代会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此刻,除了两年的努力化作孙同学激动的泪水,更让他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像这样美好的故事,在叶老师的班级里时常会发生,在本书中总能轻易找到。 美好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灵。那么,叶老师的班级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的好故事呢?著名的“泡菜理论”告诉我们: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心理学家也早就告诉过我们:“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该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轻松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轻松的氛围既能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与心灵自由,同时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 二是教师能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马克斯?范梅南说过:“教师是孩子的看护者。但教师一定不能像路人,或警察、朋友那样观察一个孩子。”叶老师对孩子的发展既积极介入又有所保留;既走近孩子又保持一定距离。叶老师还能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观察孩子,保护和照看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由此看来,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会酿出班级的一种好味道,这种好味道又能让班级诞生出更多的好故事。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会让好故事成为营养剂。叶老师就是一位善用好故事来滋养自己和学生成长的智者。从书稿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这样几类故事的存在。 一类是网络、电影、小说等媒体上的故事给予叶老师教育上的灵感与启示。比如,网络上的一则小故事《男孩背上的脚印》,讲述的是一个弱智的小男孩,常被人欺负,背上常留有大小不一的脚印。后来,男孩班里来了位新的语文女教师,她给予男孩温暖的笑意和友善的摸摸头,结果男孩的语文成绩竟能一科独秀。“背上的脚印,有多少都可以忘记;温暖的抚摸,只有一次也忘不了。有了爱,什么奇迹都能发生。”由这则小故事启发,叶老师将过去教育中些许的遗憾作为改变自己前行路上最好的“警示牌”。 另一类是发生在叶老师身上的好故事,点滴教育震撼学生的心灵。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若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那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比如,书中叙述的《恶作剧男孩儿(2):惩罚也需要设计》就是这方面典型的故事。面对“大头儿子”隔三差五在班级上演的恶作剧,同学们接踵而至的告状,作为班主任的叶老师自然难以“消遣”。怎么办?叶老师从“爱”出发,寻找奇特的教育方式,颇具艺术地“导演”了一幕故事,不仅使犯错学生,也让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可贵的精神洗涤。 还有一类是叶老师让学生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自已教育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我好想就这样淡淡地死去》是一位学生在半命题作文考试“我好想……”中写的文章。叶老师凭借他的敏感与细腻,成功地消解了一位完美主义者的焦虑情绪,最终,书稿中就有了《一篇习作,一个心灵》这样的故事。一个少年儿童,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努力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所以说,教育永远是成长者自己的事。 探寻叶老师将好故事成为营养剂的秘诀,大概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叶老师努力让自己成为“人师”。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班主任不仅是“学高为师”的“经师”,也是“身正为范”的“人师”。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叶老师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自己的“爱与责任”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另一方面,叶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做得很“灵光”,让班级的故事既“好吃”,又有“营养”。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陶行知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叶老师时刻牢记这些教育大家的真知灼见,努力将自己班主任工作接近教育的本质,不懈追求教育艺术的崇高境界。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会让教育故事更动听、更好看。既然“故事与教育相随,故事与成长相伴”,那么,怎么让教育故事更动听、更好看呢?李镇西老师经常会说这样一段话:“对教育的爱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着大家也是一样的,如果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着多了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下来了。仅此而已!”的确,在同样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前提下,也许恰恰是思考与写作使李镇西老师成为了讲教育故事的高手,拥有了众多老师所羡慕的成功。叶老师就是在不断地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儿童,让他的教育故事更可爱、更可亲、更有效;在持之以恒的写作中,不断积累,不断提炼,让他的教育故事更动听、更好看、更有价值。叶老师在本书中所辑录的故事,以及许许多多还未被辑录的故事,已为其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也必将为他的教育事业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叶老师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也让我更加得:教师是一项育人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教育生活的意义。《自动自发》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的生活将因此而陷入平庸之中,你找不到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工作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获得报酬,但工作能给你带来的远比工资卡上的工资要多得多。”我想叶老师的教育生活虽然平凡与艰辛,但他的内心一定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享受教育,就是享受桃李满天下的自豪;享受教育,就是满足自己有一亩三分田的实践园;享受教育,就是感受着孩子拔节成长的快乐。 叶老师自己认为“有故事的班主任更幸福”,我想再补上三句话:常有故事的班主任有内涵,善用故事的班主任有智慧,会讲故事的班主任有魅力! 林良富 乙未年春节于名仕嘉景苑 (作者系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首批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