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140年(1879-2019)(精)

上海交响乐团140年(1879-2019)(精)
作者: 上海交响乐团编委会 编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280.00
折扣价: 168.00
折扣购买: 上海交响乐团140年(1879-2019)(精)
ISBN: 9787549629336

作者简介

上海交响乐团成立于1879年,是中国历史悠久、有代表性的职业交响乐团,她是中国交响乐团的发源地,更引领了交响乐在中国发展的每个重要历史阶段。本书由上海交响乐团业内的专家余隆组织多名学者编写。

内容简介

上海公共乐队:从管乐队到管弦乐队(1879-1918) 上海,在宋代以后就是一个日趋繁荣的商业都市。长江入海口可供大型船只自如进出,周边无数河流纵横交错,飘洋过海而来的货物因此汇集此处,再运往中国内陆各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使上海日益成为对外交往的门户。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成为赢家的英国政府当然不会忽视上海优越的口岸地位。依照1842年缔结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在1843年被开辟为中国的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随后,美国和法国也与清政府缔结了同样内容的条约。 从此,获准来华居住的外国人相继来到上海,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立了居留地。他们和上海的清廷官员签订了土地章程,设置了租界。他们修筑道路,建起有阳台的房子,还建立了教会。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人身处异国他乡时的愿望,想尽可能保持与本国相似的生活形态。 英美租界后来合并成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并存。前者包括今天的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后者包括今天的卢湾、徐汇两区。1854年,一种新型的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在租界应运而生,它使租界在事实上成为独立于清朝地方政府行政与司法管辖权之外的自治领地,成为外国人而筑的乐园。但1855年至1862年,小刀会和太平军共三次攻占上海部分地区,大量中国难民因此涌入租界,原本把洋人和中国人隔离开来的做法再难执行。 租界的存在使上海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基本未被战火波及,它所享有的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为近代上海带来高速发展的机遇。上海在开埠后迅速成为远东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成了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今日上海交响乐团的故事,发生在1843年上海开埠后第三十六年。是为公元1879年,即清光绪五年。上海交响乐团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即始于此。 1879年1月8日,一张在上海公共租界发行的英文版报纸《字林西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上面写道:上海公共乐队(Public Band)将于兰心大戏院演出。这是一支在租界中为外侨服务的管乐队,其来源可追溯到此前成立的外侨“业余管乐器协会”(The Amateur Wind Instrument Society)。乐队的准确成立年代已不可考,《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上刊登的这则消息是现存早的关于其活动的确凿证据,因此通常被视为上海交响乐团的诞生时刻。 同样根据《字林西报》的消息,那时候的上海公共乐队,由一位名叫让·雷穆萨(Jean Rémusat)的法国长笛家主持,20位乐队演奏员全部来菲律宾。 雷穆萨1815年5月11日生于法国波尔多,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长笛,曾任伦敦皇后剧院乐团及巴黎抒情剧院长笛首席。他著有长笛教本一册,并作有长笛独奏曲上百首。19世纪晚期,具有冒险精神的音乐家已经会在亚洲举行巡演。1878年12月2日,雷穆萨夫妇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行音乐会。1879年1月8日的音乐会,是雷穆萨上任上海公共乐队之后的首演。2月7日,《北华捷报》又载,雷穆萨指挥公共乐队为爱美剧社的一场戏剧演出演奏了数首序曲与间奏曲。同年4月4日,两者又有合作演出。由乐队现场演奏戏剧配乐,亦是欧洲当时话剧表演的惯常做法。 就乐队的行政归属而言,这一年也有了决定性的变化:租界的娱乐基金会接管了公共乐队,并组织一个临时委员会——两个租界各派二人,再加几位爱乐者。 1880年,雷穆萨在上海逝世。 1881年,西班牙音乐家韦拉(Melchior Vela)被任命为公共乐队指挥。同年,乐队接受租界娱乐基金的管理和补助,并由工部局纳税人年会正式通过,编列预算。乐队从此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1900年,临时委员会主席兼工部局董事会成员J. L. 斯各特建议将乐队正式编入工部局系统,成为工部局下属机构。工部局由此正式接管乐队。 1901年,乐队指挥换成另一位意大利音乐家瓦兰沙(A. Valenza)。 1902年,公共乐队已至少有35位乐师,仍然都是菲律宾人。当年共举行182场公众音乐会,并有272次私人场合演出。公众音乐会从5月19日到11月3日定期举行。其他演出场合包括各种舞会、戏剧、公共和私人娱乐等,收入一半归乐队基金,一半归乐手个人。总体而言,乐队演出密度很高,且都有节目单,这说明演出的规划已经上了正轨。 1906年11月24日,德国音乐家鲁道夫·布克(Rudolf Buck)接任公共乐队指挥。他从欧洲带来6位乐师,并在第二年将乐队扩充为35人的管弦乐队,使其初步具备一个交响乐队的雏形。布克1866年生于德国布尔格施泰因福特,在科隆和柏林学习作曲,担任过乐评人。他1906年应邀到上海公共租界教堂任唱诗班乐长。欧洲乐师的到来使乐队的水平得以提高,但和菲律宾乐师相比,他们的薪资也更高。这从侧面说明了乐队的发展和志向。到1908年时,乐队已有8位欧洲乐师和35位菲律宾乐师,声部首席已经由德国人和奥地利人担任。从1907年和1908年的工部局年报可以得知,乐队在1907年初步完成了从弦乐队到管弦乐队的转型,1907年冬季开始的周日管弦乐音乐会上已经开始演出交响乐。 公共乐队目前存世的早的名单是1910年的,上面只有32人,欧洲乐师是9位。另一份珍贵的全体名单保存在1912年的节目单里,上面列出所有乐器编制和演奏员。乐师共33人:小提琴4人,第二小提琴4人,中提琴3人,大提琴2人,低音提琴2人,长笛2人,双簧管2人,单簧管2人,大管2人,小号2人,圆号2人,长号3人,打击乐1人。欧洲乐师共6人,除一位大提琴首席外,分别司职小号、圆号、双簧管、长笛、单簧管。 作为乐队指挥,鲁道夫·布克须每年向工部局提交工作报告。在1910年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公共乐队已经大大提高上海的音乐生活水准: “[乐队]全年都有演出。冬季在市政厅演出管弦作品及舞曲,夏季在公共公园和娱乐园每天演出舞曲。管弦乐音乐会很成功,吸引了许多听众,平均一场有670人。每周在市政厅的定期舞会表演也有很多人参与。上海的听众已不能满足于往年仅为舞会、宴会和公园演出的水准了。因此,乐队需要重新调整。然而以三十余人的乐队来演奏至少要五十位高手才能胜任的世界名曲自然力有不逮。不过他们都尽力而为,相信听众也发觉上海已经有了前所未有水准的乐队,不论是在舞会、聚会或是星期日的定期音乐会。一个新的公众乐队已经取代了旧的……” 公共乐队“布克时代”的节目单现仅存1911-1912演出季的几十份。从中可以看出,公共乐队的演出已初具一个主流交响乐团的档次。演奏曲目以十八世纪、十九世纪音乐为主,偏重德奥作品,主要体裁为交响曲、序曲、组曲和舞曲,也有作曲家专场音乐会,如柴科夫斯基和瓦格纳。协奏曲的独奏家一般由乐队乐师担任,只有1912年3月31日的音乐会额外请来鲁道夫·罗伊特演奏安东·鲁宾斯坦《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乐章。 眼看乐队缓步走上正轨,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整个租界的人事均遭波及。不少德、奥籍公职人员被解职;乐队的欧洲乐师本来大多数就是德奥籍,人事损失更为惨重:年轻队员被征兵保卫青岛,副指挥米利斯还在青岛被俘。竖琴师兼大提琴手因在家里制造炸弹而被解聘。乐队虽改由荷兰籍副指挥领导,但演出活动基本停止,濒临解体。战争结束以后,布克亦无法再获聘任,于1919年离沪回德,1952年卒于图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