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新全球史(第3版)
作者简介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生前历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教授,《世界史》杂志主编,全球史研究与教育的重要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早期欧洲的文化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多种文化交流。著有《人文主义者和〈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新约圣经〉研究》(1983)、《文艺复兴时期那不勒斯的政治与文化》(1987)、《古代世界交往史》(1993)等。
内容简介
波斯帝国 见证者:国王克洛伊索斯和预知未来的技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喜欢讲故事,他讲述了波斯帝国及其与希腊等民族发生冲突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波斯帝国扩张时期,国王居鲁士与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之间发生的战争。吕底亚是安纳托利亚西南部地区一个强大而富裕的国家,克洛伊索斯注意到波斯的影响逐步扩大,于是到德尔斐请求神谕,问是否可以发动一场对居鲁士的战争。神谕回答说,对居鲁士的进攻将会毁灭一个伟大的国家。 克洛伊索斯大喜过望,召集同盟为战争做准备。公元前546年,他发动了战争,导致居鲁士与凶猛的吕底亚骑兵交战。战役进行得非常激烈,但是并未分出胜败,冬天临近了,克洛伊索斯离开军队回到了他在萨尔迪斯(Sardis)的首都,希望居鲁士也退兵。但是居鲁士是个精力旺盛、不可预测的勇士,他一路追击克洛伊索斯到萨尔迪斯,当克洛伊索斯意识到居鲁士的追击时,仓促召集军队抗击。居鲁士带来了一群骆驼骑兵,惊散了吕底亚的马匹,吕底亚军队迅速四处逃窜。居鲁士的军队于是包围了萨尔迪斯,两周之后,占领了该城。克洛伊索斯被俘,后来成为居鲁士的顾问。希罗多德忍不住评价说,此事证明了德尔斐神谕的正确:克洛伊索斯发动的战争的确把一个伟大的国家引向了灭亡,但这个国家是他自己的吕底亚。 对吕底亚的胜利是波斯帝国发展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转折点。吕底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国家,部分是因为它与希腊、埃及、腓尼基进行海上贸易,同时也与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等地进行陆上贸易。在居鲁士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实力,建设古典时期最早的庞大帝国的过程中,吕底亚的财富和资源给他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公元前6世纪,当勇士们征服了从印度河到埃及和欧洲东南部地区的庞大疆域之后,古典波斯社会开始颇具规模。实际上,辽阔的疆域也给统治者带来了政治和管理上的许多问题。然而,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一系列以波斯人为基础的帝国在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大部分土地上统治了超过一千年,在从公元前6世纪中期到公元7世纪早期的这段时间里,它们把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带给了许多分布在广大地域的民族。在管理国家方面,波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管理方式,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组织,采取了新的管理方式。而且,他们投入大量资源筑路架桥,促进了帝国境内的交流和往来。在种种措施下,中央的指令能够下到帝国的各个地区,在动乱时中央能够及时派遣军队,同时能够保证地方官员执行帝国政策。 古典波斯帝国的组织机构在庞大的地域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含义。农业上的高产使许多人可以从事耕作之外的其他工作,随着食物生产和分配的效率越来越高,官僚、管理者、祭司、工匠和商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社会两极分化也显露出来。帝国境内良好的路况使波斯社会成为印度社会和美索不达米亚社会之间的商业和文化桥梁。所以,波斯不只是远距离商贸网络上的一个连接点,而且还为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交流提供了通道。波斯的宗教传统产生了服从统治的思想家,并深深影响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大事年表 公元前7—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在世 公元前558—前330年阿黑门尼德王朝 公元前558—前530年居鲁士在位 公元前521—前486年大流士在位 公元前334—前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侵略和征服阿黑门尼德王朝 公元前323—前83年塞琉古王朝 公元前247—公元224年帕提亚王朝 224—651年萨珊波斯王朝 波斯帝国的兴起与衰亡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的干旱地带。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伊朗的发展一直处于两种势力的阴影下,它的西面是富庶而多产的美索不达米亚,同时它又受到中亚游牧民族迁移和侵袭的冲击。公元前6世纪,伊朗西南部的波斯省开始了一系列的征服活动,最终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在大约1000年的时间里,有四个王朝—阿黑门尼德王朝(公元前558—前330年)、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23—前83年)、帕提亚王朝(公元前247—公元224年)和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在亚洲西南部地区延续了帝国统治的传统。 阿黑门尼德帝国 古典波斯社会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美索不达米亚社会发展的后期。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米底人和波斯人这两个紧密联系的印欧民族从中亚来到波斯,与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保持着松散的依附关系。米底人和波斯人同遥远的迁移到印度的同族雅利安人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同雅利安人一样,他们都过着游牧生活,农业生产非常有限,却有着非凡的军事力量:同其他印欧人一样,他们精于骑射。他们建立了氏族组织,并没有建立国家,尽管他们有自己的首领替美索不达米亚的领主收税、上缴贡物。 当公元前6世纪,亚述帝国和巴比伦帝国不断衰落的时候,米底人和波斯人在阿黑门尼德家族的居鲁士(公元前558—前530年在位)领导下开始了帝国征服。居鲁士是一个坚强、智慧的领袖和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他的征服奠定了第一个波斯帝国的基础。公元前558年,居鲁士成为波斯各部落的王,他的都城在他的山区根据地帕萨尔戈蒂(Pasargadae)。公元前553年,他发动了对米底统治者的反抗,用3年时间挫败了米底的统治。到公元前548年,整个伊朗都在他的统治之下,他开始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公元前546年,他征服了安纳托利亚的强国吕底亚。公元前545—前539年间,他出征中亚和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在公元前539年的迅捷的战役里,他占领了巴比伦尼亚,巴比伦的所有属国立即承认了居鲁士的统治权。在20年的时间里,居鲁士从一个地方的小首领变成了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他统治的疆域从印度一直延续到埃及的边界。毫无疑问,如果居鲁士活得更久一点的话,他会发动一场对埃及这个最大和最富庶的邻国的战争。但是,公元前530年,在保护东北部疆界抗击游牧民族的战役里,他受伤而亡。 居鲁士的帝国存留了下来,而且在他的继任者统治时期继续扩大。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在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他的年轻的亲属大流士(公元前521—前486年在位)接着扩大了帝国东部和西部的疆土。实际上,大流士的军队向印度西北部进军,最远到达了印度河,占领了印度北部的犍陀罗王国,夺取了色雷斯、马其顿以及东南欧的黑海西岸。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大流士统治的帝国东西绵延3000公里,从印度河到爱琴海;南北长达1500公里,从亚美尼亚到尼然而,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大流士要远比作为一个征服者的大流士重要。因为管理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帝国要比征服它更具有挑战性。为了维持自己的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需要建立能够沟通国内各个地区的交通路线,设计出在国内收税和管理的组织机构。这样他们不仅使阿黑门尼德王国生存下来,而且他们首创的管理技巧比他们的帝国更持久,影响了未来几个世纪里亚洲西南部的政治生活。 大流士获得权力不久,就开始进行集权管理。大约公元前520年,他开始在帕萨尔戈蒂附近的波赛波利斯(Persepolis)建立异常恢弘的新首都。大流士希望波赛波利斯不仅是管理帝国的首都,还要作为阿黑门尼德王朝统治的证明。从大流士时代到公元前330年阿黑门尼德王朝灭亡,波赛波利斯一直是波斯帝国的中心—辉煌的首都里,忙碌着顾问、大臣、外交官、书吏、会计、译员和各个等级的官员。甚至在今天,巨大的残垣断壁仍在叙述着大流士都城的壮观。 阿黑门尼德的帝国管理依靠的是中央和地方所达成的良好的平衡关系。同美索不达米亚的前辈一样,阿黑门尼德的统治者也任命总督作为中央管理的代表,监督管理帝国各个地区的事务。大流士把帝国分为23个行省—由总督进行管理和收税。阿黑门尼德王朝并没有把统治强加在臣民身上:绝大多数的总督是波斯人,但是,总督之下的所有管理职位都由他们招募的当地官吏来充任。 总督经常远离波赛波利斯,这就使他们有了与地方集团结盟的机会,进而独立于阿黑门尼德的政权之外。因此,阿黑门尼德的统治者采取两种方法减少这种可能性:首先,每个总督之外还另设一个由军事长官和收税官组成的代表团来限制总督的权力和独立。其次,他们还创建了新的官员类别—特别是帝国的密探,被称为“国王的耳目”。这些密探带着自己的军队在帝国内四处打探,突击检查行省内的财务和司法程序,收集情报。这两种方法有助于阻止阿黑门尼德帝国分裂成一系列的独立王国。大流士还通过固定税额和颁布标准化的法律条文的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大流士规定了明确的税收数额,取代了前任国王从臣民那里不定期征收贡物的做法。他要求每一位总督都要向帝国的宫廷交纳一定数量的白银。为了简化程序,大流士还发行了统一的货币—这一措施也支持了帝国内的商业。同样重要的司法改革开始于公元前520年,他试图促使帝国内的众多法律体系都接近于一个标准。他没有取消现存的关于个人土地的法律,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同一种法律。他指派法律专家研究和编纂其臣民的法律,在必要时作一些修改,以使这些法律符合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遵守的法律原则。 除了管理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政策外,阿黑门尼德的统治者们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把广阔的帝国凝聚为一个整体。他们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最有名的是“波斯王道”,从爱琴海的港口以弗所一直延伸到安纳托利亚的萨尔迪斯,沿底格里斯河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到达伊朗的苏撒,又延伸至帕萨尔戈蒂和波赛波利斯,全长大约2575公里。商队走完这条路需时90天,路上的治安很好,还有旅店可供歇息。 帝国政府还组织了信使服务,建立了111个驿站,波斯王道沿途每隔40到50公里就有一个这样的驿站。每一个驿站都能提供强健的马匹,保证信使们能在一周的时间内走完王道。阿黑门尼德王朝还改善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之间已有的道路,在波斯和印度河之间建设了新的道路,连接了帝国中心和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除了改善交通状况外,这些道路还便利了商业交流,从而把帝国内不同地区整合成一个大的经济统一体。 阿黑门尼德帝国的衰落和灭亡 阿黑门尼德帝国的道路和管理机器使他们管理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把波斯人的影响扩展到帝国所有的区域。波斯人在训练有素的帝国官员们管理之下形成的法律和正义的概念也把生活在庞大波斯社会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政治的稳定为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比如,修建坎儿井(qanat)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冶铁技术传遍帝国各个地区,到阿黑门尼德王朝末期,铁制农具在波斯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帝国内部不同地区的人们虽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征,却都加入到波斯这个更大的社会共同体中。 然而,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矛盾最后削弱了阿黑门尼德帝国的统一。居鲁士和大流士在统治地域广大、文化多样的帝国时,都有意识地追求一种宽容政策:他们都尊重被统治地区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例如,在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并没有以波斯征服者的面目出现,而是把自己装扮成巴比伦尼亚合法的统治者和巴比伦城的守护神马尔都克的代表。在阿黑门尼德帝国,大流士还赢得了犹太人的高度赞美,因为他允许他们返回耶路撒冷并重新建起神庙,原来的神庙是在公元前587年被巴比伦征服者毁掉的。 但是大流士的继任者薛西斯(公元前486—前465年在位)没有继承这种宽容政策,他标榜波斯人的优越性,试图把他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被征服地区的人们。这种政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不满,特别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那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痛恨薛西斯的自命不凡。尽管薛西斯成功地镇压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起义,但对波斯统治者的痛恨却继续升温,为后来的统治者们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实际上,试图控制希腊臣民的努力导致了阿黑门尼德帝国的衰落。希腊民族定居在安纳托利亚的许多城市—特别是安纳托利亚西部爱琴海岸的爱奥尼亚地区—他们与希腊半岛上的同胞之间保持着一种松散的经济和商业上的联系。在居鲁士统治时期,爱奥尼亚地区的希腊人被波斯征服。大流士在位时期,他们就非常难以统治,因为大流士派总督监督他们的事务。公元前500年,爱奥尼亚各城邦起义,驱逐或处死了城邦的总督,宣布独立。他们的起义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被称作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79年)。 当希腊半岛的城邦派舰队来援助爱奥尼亚的同胞时,爱奥尼亚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冲突升级了,大流士设法镇压了起义,重新确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权威,但是他和他的继任者却纠缠在试图统治希腊半岛这一困难而最终失败的努力过程中。实际上,波斯取得了最初的几次胜利,但在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中,却遭到了溃败,最后无功而返。10年之后,即公元前480年,波斯人重整军队试图征服希腊,但屡遭惨败。在近150年的时间里,波斯帝国断断续续地向希腊城邦发动小规模的战斗,但都没有取得胜利。 这种僵持的局面是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经常被称作亚历山大大帝(参见第8章)—崛起之后被打破的。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一支由48000名坚强的、身经百战的马其顿士兵所组成的军队进攻波斯。尽管马其顿军队在人数上比波斯军队少,但是,他们纪律严明、拥有重装武器,同时也比他们的对手有着更高明的军事技巧。结果,他们横扫波斯帝国,在几次战役中重创对手。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击溃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军队。这样,由居鲁士建立的帝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土崩瓦解了。 亚历山大率军进入波赛波利斯,宣称自己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继承人。在短暂的庆功之后,亚历山大和他的军队放火——可能是故意地——烧毁了波赛波利斯。火势如此之大,以至于18世纪当考古学家第一次开始发掘波赛波利斯的遗址时,发现灰烬足有1米深。 阿黑门尼德帝国崩溃了,但它的遗产并没有耗尽。亚历山大在波斯和埃及把自己装扮成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合法继承人,他尊重这些前辈,保留了他们的荣誉,也保留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管理机构,甚至让许多总督和其他官员继续保留原来的职位。但是亚历山大却没有时间享受他的征服成果,因为公元前323年,在试图向印度扩张帝国领土之后,他就病逝了。在他之后的几个国家—塞琉古、帕提亚和萨珊帝国—基本上也延续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帝国管理机构。 以简明、新锐、可读的方式,全面概述人类文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