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你的精神内耗:先完成,再完美

停止你的精神内耗:先完成,再完美
作者: 刘轩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停止你的精神内耗:先完成,再完美
ISBN: 9787572608483

作者简介

刘轩 心理学家,演讲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哈佛教育学院硕士、哈佛人类发展心理研究博士候选人,知名作家刘墉之子。 近年来致力于推广积极心理学,在十点课堂、喜马拉雅、少年商学院等平台推出多门热门心理课,总播放量超百万。 代表作:《幸福的最小行动》《助你好运》《谁都不能替你长大》等。

内容简介

如何与自己的完美主义共存? 因为我从事心理学和个人发展的教育工作,所以常常有机会能听到许多朋友的未来愿景。 我听过许多人跟我形容,希望未来能够遇见最完美的另一半,他们能够形容未来最完美的生活、居住环境、工作状态。 但是,我也观察到,常常这些希望未来很“完美”的朋友,可能也正是朋友圈里少数几个还没结婚的人,或是经常换工作、换交往对象,有了许多漂亮的计划,却迟迟未见到实际进展的人。 他们不是缺梦想、缺方向。他们很会做计划,也很有动力。谈到“意志力”和“抗压性”,在某些特定项目上,他们比谁都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致命伤,就是“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虽然在心理学上算是人格特质而不是病,但却是一种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人格特质。 那是因为追求完美的人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太多压力,以致时常在一个负面的心理状态,于是陷入抑郁、焦虑或强迫症的风险也比较高。 在心理学上,完美主义算是一个“多维特征”,其中包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的完美要求,来自父母亲、来自社会的完美要求等维度。可以说,每个人的“完美个性”都长得不太一样。 这就麻烦了,因为是那么主观,所以很难去描述这个标准究竟要怎么达成。这时候,不是累死自己,就是累死别人。 理论上来说,完美主义也是有优点的。如果一个人对凡事都求好心切、追求卓越、超越自我,那就是优。但如果他总是时间超支、睡眠不足、黑眼圈很重、脾气暴躁,永不满足,那就是劣! 是的,其实完美主义真的是一副金手铐。能够有上进的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也是老板会非常欣赏的员工特质。问题是这个上进的心让我们过度追求小细节的完美,而放弃了大局,或是因为过度要求别人或自己,而把事情搞得很僵,或者把什么事都揽在自己这里处理,造成工作大塞车,或是迟迟拖延不动手行动。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说实在的,完美主义的个性特质很难改变。因为这种特质无论是天生还是小时候的教育影响,都已经相当根深蒂固地在我们的价值观之中。要我们追求“不完美”“不要管那么多”,这感觉会非常不对劲,完美主义者会时时刻刻觉得没有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的建议是,首先,承认自己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也很虚心、客观地接受“完美主义已经造成了生活问题”的这个事实。接受自己的核心特质,然后目标就是保留完美主义的好,去除它的不好。 1.你要坚信“二八法则”会是你的救星。 如果你手上有5个案子,你要花100%的力气把一个案子做到100%,还是把力气分摊到每个案子,把每个做到70%~80%? 考虑到全局,哪个的效果比较好? 2.在开始之前,先定义出“必须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加分题”是什么。 先把那些“必须做到”的目标列出来,先达成这些条件,然后行有余力,再去微调细修。不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但有些基本工作反而没做,结果整个案子不及格. 3.你要主动寻求别人给你意见和回馈。 这一点,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往往是很困难的一步。因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满意,所以会很怕听到别人的回馈。不过其实回馈正是我们需要的! 如果你经常礼貌地说“请多多指教”,却很难忍受别人的指教,那可以先请对方给你“好消息”,例如:“你觉得我做得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喜欢被夸赞,所以先听肯定的回馈,能先给你打一剂强心针。然后再问:“你觉得哪里可以更好?” 也不要急着为自己辩护、做各种解释,就先听,记笔记,当下先谢谢对方,然后自己沉淀消化一下,再做回应。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别人说的话有许多道理,但你一定要冷静下来之后,这些道理才会看得比较清楚。 据说在Facebook总部的墙上, 有这么一句口号:Done is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比完美更好)。 这句话来自Facebook的运营总监Sheryl Sandberg(雪莉·桑德伯格),一位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的女企业家。她甚至在自己的书上写过“完美就是你的敌人”。 我们要记住,我们自己不是敌人,老板不是敌人,同事不是敌人,这个过度抽象又时时刻刻扯我们后腿的“完美”,才是我们的敌人! 接受有时候自己会情绪低落,有时候会相当困扰,有时候觉得永远都做不好,但别忘了寻求意见、寻求协助,分配事项,让自己从表现完美的压力中解套,在完成阶段性任务中逐渐进步。 ★ 哈佛心理学学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我是演说家2》总冠军、《心动的信号2》特邀心理嘉宾「刘轩」重磅新作! ★ 焦虑、消极、自责、拖延症、过分敏感、自我怀疑、胡思乱想……这些症状你中招了吗? ★ 事情压不垮人,但面对事情的态度可以!哈佛学者刘轩总结“与自己相处”的心理学行动方法。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先完成,再完美。 ★ 多一些自信、克服惰性、降低内心的负面声音、走出抑郁、与完美主义共存……帮助你快速脱离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