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小记

看画小记
作者: 作 者:陆绍阳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2.80
折扣购买: 看画小记
ISBN: 9787559649492

作者简介

陆绍阳,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quan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2018—2022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zhongyang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曾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中国新闻奖评委。专著《中国当代电影史》获北京市哲学社科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委jing品教材奖。《视听语言》被评为“北京大学youxiu教材”。曾执导电视剧《碧海情未了》《阳光路》,编导专题片《青春无悔》。担任《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guoji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核心期刊编委或学术委员。

内容简介

正文赏读 绘画的历程:回到纯粹,或混沌的世界 我们在美术史著作里看到的西方绘画历程,是这样一条线索,从原始时期、古代两河流域时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然后是20 世纪的现代艺术,即用分期加地域、流派的说法将绘画的发展历程做一个概述。这里面有两个贡献,第一是分期,这是历史研究当中很重要的方法,把相同特征、环境、风格流派、艺术运动等因素考虑进去;第二就是总结了不同时期绘画的特点,这对后人了解绘画艺术有极大帮助。但这样的描述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它总结了特点,但没有揭示出绘画发展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件难事,需要具备美术史、考古学、审美鉴赏等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有史观。 绘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形到点、线、面表达的过程。 在1.7 万—1.5 万年前,法国韦泽尔峡谷的拉斯科洞穴里面就出现了壁画。迄今为止,这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绘画。岩壁上布满了野马、野牛和人的手印,清晰地展现了野牛中箭的场面,原始人已经会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状。我们可以幸运地在锡拉史前博物馆里看到一幅公元前17 世纪的壁画《渔夫》,一个站立的年轻渔夫,一手拿着一串刚捕回的鱼,头是侧面的,胸部是正面的,脚又是侧面的,这种画法可以被看作古人绘画技巧不成熟的表现,但你要仔细看,也可以看出它和现代艺术的相似性,也许是无意的,但创作者从不同视角表现一个人体,不正是后来立体主义追求的表达方式吗? 然后从古希腊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中间还隔了一个漫长的中世纪,在这个过程中,简单地说,题材从神到人,表现方式从形到神,后面一个“神”指的是“精气神”的“神”,它不仅仅指描述外形。 把人本来的样子还原出来,考验的是艺术家模仿的能力,能不能准确地把人和景的形态还原出来,这主要是对画家技法的考验,经过专业训练,不是一件难事。在还原的过程中,有些艺术家就不满足了,这有点像中国艺术当中追求的神似,也就是说,还原形态远远不够,还要把一个人的“精神气度”表现出来,否则作品就缺乏生气。艺术家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表现人的情绪、情感。但19世纪30 年代摄影术发明后,绘画在还原世界的能力上已经没有优势,怎么办?“再现”自然而然被“表现”替代了,艺术家最主要 的工作转向表现人的心灵景观。 对象还是那个对象,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艺术家不断地将对象加以改变。具体的方式说简单也很简单:变形,把对象放大、缩小、扭曲。比如把所有人都画得像吹了气的皮球一样的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比如把人缩成一双筷子形的贾科梅蒂,比如把对象扭曲得几乎看不出人形的蒙克等。其实就是在作品里注入艺术家的观念,把自己对人生和人的理解融进去,观念先行,侧重传递艺术家自己心中的幻象,梦境和想象的成分较以前就明显增多。其实,它也是一种距离和角度的改变,放大是近距离地看,缩小是远距离地看,扭曲其实是变换不同的观看角度。 19 世纪,印象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让对象物模糊化,将目光从描绘对象中移开,而侧重于光与色的变化。但“破坏”是有代价的,印象主义就曾被讥讽为“只能看到天气的变化”,而丢失了内在的生命。 到了20 世纪,首先掀起的艺术浪头是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创作于1907 年的《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改变了艺术的走向,这种说法倒也不过分。毕加索做的最大改变,就是增加事物的表现维度。别人处理和对象的关系,就是一对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连成一条线,相对单纯。但立体派呢,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呈现事物,更主要的是,它把不同角度呈现出来时,不求形似,而是大胆地将它变得支离破碎。“Cubism”其实是把物体破坏成碎片,是碎片的拼贴,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本质上是试图 打破“形”的束缚。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是一个永恒的艺术命题,当代艺术家继续寻找绘画最本质的东西,像塞尚提出的,一切自然万物都可能被还原成圆柱、圆锥、圆球体。在康定斯基看来,圆圈、三角形等几何体产生的效果不比米开朗基罗的画逊色。还有一个观点是,艺术家发现所有的“形”其实都是点、线、面组成的,一切都可以还原到最初,以前的还原只是还原了一部分,现在要做的是还原到最基本的部分。于是,草间弥生眼里只有圆点世界,康定斯基的作品是线的交响乐,蒙德里安的世界是由格子组成的,到了罗斯科直接就是色块的组合。到目前为止,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但艺术家其实还是没有走出“还原论”的框架,即便大胆如卢梭的原始主义画风,它也是一个走回头路的过程,问题是,“点、 线、面”是不是最基本的元素?它可以再分解到更微小的分子、原子结构吗?最后回到的是一个纯粹、简单的世界,还是混沌、复杂的世界呢?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倾心撰写 作者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与朋友同看电影的青葱岁月、与每幅作品结缘的奇妙故事、带有鲜明个人倾向的鉴赏体验,在北大东门外的酒吧书店一条街,在希腊爱琴海迪米特里的画室,也在30多年的岁月流逝中娓娓道来。那些不同的瞬间可能被启蒙、被震撼,都与经典之“美”一起被定格在时空中,并不断酝酿发酵,终于像清泉一样从心灵深处涌现出来。 作者有丰厚的电影专业背景,他对西方艺术的欣赏多从兴趣、直觉和自己的背景知识出发,这些评论未必精到,却足够真诚,也容易与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发生共鸣。这不仅是一本艺术随笔,也是对生活、成长、自然和美的倾心记录。 ◎一部“不太正式”的西方艺术史 全书有40多篇观画随笔,不同时期的作品簇拥一处,如同一座群芳摇曳的花坛,更是一部西方名画的大讲堂。拉斯科洞穴壁画、斯塔比伊壁画、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凡·高、毕加索……以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串起的西方艺术史,是风格、流派的更迭,是对美的规律的发现、舍弃和创造。文章常常仅就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展开讨论,却常常带来新思想、新观念的启发。 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与西方美术史早期的古埃及、古希腊艺术,到20世纪现当代艺术的漫长演变史相互缠绕、映照,仿佛作者精神感受版的“奥德修斯”之旅。 书中每篇文章针对一个画家的一件或几件作品进行分析,大量的史料信息给读者梳理了清晰的背景信息,即便是一个对西方艺术史不熟悉的人也能从中受益。 ◎小巧jing致软装,打造wanmei阅读体验 一篇篇雕刻时光的散文随笔,一幅幅美妙绝伦的艺术佳作。 自然素朴的版式设计,清新雅致的内文纸张,彰显大师作品的精美与韵味,让阅读沉浸于静谧和悠长的文字力量中。内外双封,进口特种纸,触感细腻,一本从内到外,从装帧到气质都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鉴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