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人物卷)(精)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吴冠中(1919年—2010年)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吴冠中创造性地将西方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意境美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韵”新体系。其油画和水墨风景大多取材于江南风光,用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表现诗一般的意境。
内容简介
1.《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人物卷》 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着这个主旋律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读好散文,真如听好音乐,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中。 ——《写文章》 2.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 中学生的文章,几乎都不是什么大题目,好多看起来只是身边琐事;然而,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样,其含义一点也不小,而是非常非常大的。他们那童稚的目光,晶莹澄澈,天真无邪,穷幽烛微,不为大人们常有的成见所蔽,能看到成年人,特别是我们老年人所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写作技巧也淳朴无华,只有实事求是之心决无哗众取宠之意。 ——《<中国著名中学作文精华·北京四中卷>序》 3.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写景卷》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在整篇文章的气势方面,也不能流于单调,也不能陈陈相因。 我们写东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种风格,应该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几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季羡林选集跋》 4.《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抒情卷》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 ——《季羡林选集跋》 5.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议论卷》 一个人写论文,不管多长,总都有一个整体概念,整体结构,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如果一旦分拆开来,则驴唇难对马嘴,宛如一个八宝楼台,分拆开来,不成片段。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跋 6.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 他们写庄重典雅的大文章时一定是惨淡经营的,讲结构,讲节奏,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即景生情,则也信笔挥洒,仿佛是信手拈来,自成妙文。 信手拈来的妙文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来之笔。 ——《读<敬宜笔记>有感》 7.《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写卷》 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管得过死,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法。 ——《偷看小说》 ★精选大师文学作品,培养阅读经典习惯 第一套精心为孩子编选的季羡林经典文学系列,获得季羡林先生家人权威官方授权。难易程度契合孩子的理解水平,所选内容符合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孩子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 ★语文考试选篇来源,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季羡林文章是语文课本、考试阅读理解题的重要选篇来源,入选小学课本篇目6篇,入选中学课本篇目11篇,选入中考与高考阅读、作文的篇目13篇。在所有的名家作品中,季羡林被选入的作品数量居首。阅读季羡林,是增进阅读理解力,提升写作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按照作文体裁分册,提高学生作文分数 将季羡林的文章按照作文体裁分册,辅助学生语文学习,从观点和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有助于提高作文分数。 ★全面覆盖中小学作文体裁,教师授课的参考资料 书中包括季羡林大量范文,覆盖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作文体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读本,也是教师授课的参考资料。 ★配105幅吴冠中画作,设计优美,提高审美力 兼具中国传统古蕴与西方现代美感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搭配抽象的线条与跳跃的色彩,意境悠远。 全7册共配有105幅吴冠中的唯美画作,每册15幅,采用超感纸印刷,高度还原色彩。吴冠中的画作蕴含满满的诗意,洗练的线条,浓淡相宜的配色,让孩子在翻开阅读时,便感受艺术大师的审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