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原售价: 12.5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名人传/语文**经典
ISBN: 9787546103877
贝多芬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 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艰辛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 庭。他的祖父是荷兰人,后移居德国,曾担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男高音 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佣,丈夫死后改嫁,与贝 多芬的父亲结婚。 贝多芬从小长得就很结实,天生一副运动员的骨架。一张土红色宽大的 脸,隆起的额头占去了一半,他乌黑的头发异常的浓密粗硬,总是蓬乱地堆 在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不大的眼睛,总闪烁着一股奇异的光,摄人心 魄。特别是当他兴奋或愤怒的时候,那光便在眼中流转,仿佛奇妙的思想在 起伏荡漾。他的鼻子短短方方,酷似狮子的鼻子。牙齿异常坚固,似乎可以 嗑破核桃。这张脸给人的整体印象,不能算是俊美,但据他的一个朋友回忆 :“他的微笑很美,谈话时总是一副很可爱、令人高兴的神情!”但他的笑 很短暂,稍纵即逝,通常的表情是忧郁,那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哀伤。在他临 死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坐在一家酒店的墙角,叼着长烟 斗,双眼紧闭:朋友跟他说话时,他悲哀地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小 的谈话册,示意朋友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面部表情变化无常,时而平静 舒缓,时而肌肉隆起、血管膨胀、怒目圆睁,癫狂而可怕,就像莎士比亚剧 中的李尔王。 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不像莫扎特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情。嗜酒成 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4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他也成 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整天强迫孩子练琴,甚至常常三更半夜酗酒回家 后,还把孩子从睡梦中拖起来拉琴。不满8岁的贝多芬就被迫在波恩的听众 面前表演、卖艺,11岁时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艰辛的童年生活,使贝 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为生的道路,同时也形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 格。1787年,他热爱的母亲因肺病去世了,贝多芬伤心不已,而且总以为自 己也染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疾病,莫名的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肉体。17岁 时,他就成了一家之主,负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而且有关人士担心他父亲 酗酒挥霍,就将养老金交给贝多芬代为收领,对此,他感到无比羞愧。这些 事,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为了维持生计,贝多芬找了一份家教,也因此,他遇上了让他珍视一生 的布罗伊宁一家。这个家中有一个比贝多芬小两岁的可爱女孩——埃莱奥诺 雷·特·布罗伊宁,贝多芬负责教她音乐和诗歌。在文艺女神轻柔的呵护下 ,两个懵懂的年轻人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 格勒医生,他也成了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晚年,他们三人之间一直保持 着恬静的友谊,这从他们往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来。当三人老了的时候,彼 此间的感情格外动人,心灵也仍然保持着当年的童真。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的悲惨,但对于生养他的故乡,他永远保留着一 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他几乎终生都住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也从未忘却过 莱茵河畔的故乡。在他的生命中,莱茵河仿佛是一位庄严的父亲,赋予他人 性和灵魂。他的思想和力量在其中流淌、欢腾……这儿是他漂泊心灵的栖息 地。无数次的魂牵梦绕,他回到了故乡——和风轻拂的草原上,满地盛开着 鲜花,莱茵河畔的白杨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寂静而湍急的河流中,贪 婪地吮吸着养分;远远近近的村落、教堂和墓地,懒洋洋地注视着这一片土 地;抬眼望去,在河流隐没的地方,群峰映入蓝色的天空,像一副笔墨山水 画,山巅矗立着废旧的古堡,显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一心忠于这里, 直到生命终了。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说道:“我的家乡,我出生的地 方,在我眼中她始终是那样的壮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时一模一样。” 耳聋的愁苦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那段日子, 贝多芬的整颗心几乎都被这疯狂的战争占据着、折磨着。当时贝多芬正就读 于波恩大学,那是一个新思想汇聚的大舞台,慷慨激昂的诗歌,激起了年轻 学子如痴如醉的热情。1792年11月,正当战事蔓延到波恩的时候,贝多芬离 开了故乡波恩,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