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3.50
折扣购买: 护理伦理学(供护理助产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使用修订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ISBN: 9787030486554
第1章 绪论
学习要点
1.伦理学、道德、职业道德、护理伦理学的概念
2.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3.护理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案例分析
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并不知自己已患癌症且已濒于死亡,家属担心患者承受不了打击,决定不让患者知道实情。但患者非常焦虑,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以便处理一些事情,并且表示不论病情如何,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此时护士应如何做?如何明确患者的价值观?
请分析
试对该案例护士和患者的行为进行伦理分析。
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科学,它是伦理学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不仅可以指导护理专业服务,控制专业水准,并能协助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及角色责任,加强护理专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更好地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服务,推动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节伦理学概述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
(一)道德的起源和含义
1.道德的起源 道德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mores”一词,意为“习俗、惯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道德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神启论”者认为,道德是由上帝的意志所创造,是上帝向人类颁布的戒律。“天赋论”者认为,道德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良知”和“理性”。“动物本能论”者则认为,道德是动物的某种合群性本能的直接延续和复杂化的结果。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最先是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是指理想的人格,“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老子》中的“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是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即为“德”。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道德二字连用并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等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最早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源自人的社会性,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社会意识的产生是道德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由此可见,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人与集体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
2.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和掌握道德的概念。
(1)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的本质往往引发道德的基本问题,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2)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所谓善的行为,是利于他人、社会幸福的行为,也称为道德行为;而恶的行为则是危害他人和社会幸福的行为,也称为不道德行为。
(3)道德的评价方式:道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等非强制性力量发挥作用,其调节范围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法律的调节方式显然不同。法律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其调节的范围局限于是否触犯法律并只存在于阶级社会。
(4)道德的职能和作用: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手段,指导和纠正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加规范,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1.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亦被称为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随着职业种类的增多,社会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也逐渐养成了特定的职业心理、职业责任心、职业习惯,于是就产生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属于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般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职业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生活中按照职业要求的行为规范工作和交往,在职业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2.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
(1)职业道德具有四个特点:①在调节范围上具有专业性;②从内容上具有稳定性;③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④在功效上具有适用性。
(2)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①调节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②维护职业活动,使人们认识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及道德关系;③教育、激励人们,使人们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与职业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社会道德具有普遍性,职业道德具有专业性。
重点提示
道德与职业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社会道德具有普遍性、职业道德具有专业性。
(三)护理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内容
1.护理职业道德的含义 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社会价值和护士理想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与护士的职业劳动紧密结合。它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患者、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的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
2.护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①对护理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这是对道德理论的认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前提;②护理职业道德情感是以纯洁、诚挚的情怀爱护生命,处理职业关系,评价职业行为的善恶、是非;③护理职业道德意志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有排除障碍的毅力和能力;④护理职业道德信念有发自内心的履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真诚信念和道德责任感;⑤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二、伦理与伦理学
(一)伦理
1.伦理的含义 在古汉语中,“伦”是“辈”或“类”的意思,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的本意是治玉,即加工玉石、整理其纹路的意思,后引申为事务的规则与条理。因而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原则。
2.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伦理与道德皆有习惯、风俗之义,但许多学者对它们有不同的解释。“道德”是指道德现象,是个人根据社会所接受的标准而推行的行为。而“伦理”则是道德现象的理论概括,是以哲学的理论来说明社会标准。两者也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是伦理思想的客观源泉,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遵循了道德的原理。
(二)伦理学
1.伦理学的含义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道德为研究对象,是对社会道德生活在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所以,伦理学又称“道德学”或“道德哲学”。世界上最早使用“伦理学”一词的人,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此后伦理学便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和发展,亚里士多德也被人们称之为“伦理学之父”。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是从一定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当人与人、人与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就出现了道德问题,道德就是调节利益关系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是道德和利益关系的重要内容,道德如何调节利益关系,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道德体系,也决定了道德活动的标准和方向。
3.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伦理学的体系结构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道德的基本理论:包括道德的历史类型、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等。这些基本问题贯穿于整个伦理学体系之中,起着指导作用。
(2)道德的规范体系: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各种规范及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要求。
(3)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包括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
第二节护理伦理学概述
护理伦理学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断汲取新的发展成果,在研究内容及方法上也不断开拓创新。
一、护理伦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我国护理伦理学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在劳动中不免要受到损伤,感染疾病。在采集野果野菜时,引起中毒。人们发明了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如止血、简单的包扎伤口、挤压脓液等,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尝试,逐渐积累了一些治疗疾病的药物知识。《淮南子 修务训》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其中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仁爱的医德思想。这就是萌芽状态的护理道德。
进入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医学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师。据《周礼 天宫》记载,西周宫廷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4种,并建立了一套医疗考核制度。这种考核不仅包括技术,而且还包括作风、态度等医德思想。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医德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所以对学医的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就体现了对医德的重视。《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医护伦理思想初步形成。
(二)我国护理伦理学的发展和完善
进入封建社会,医学得到较大发展,名医辈出。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主张对患者要一视同仁,不分贵贱高低。他认为作为一名医者要“精究方术”,反对“不留神医药”而“竞逐荣势”的人,其医德思想成为古代许多医学家进行医德修养的标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阶段,无论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还是医学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医护伦理思想也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朝的孙思邈。他的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的《大医精诚》篇全面论述了医德要求。他提出学医的人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患者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等思想。
(三)我国护理伦理的优良传统
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中医学把医术称为“仁术”,是指“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一门科学,历代医家十分强调医师必须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以赤诚之心、仁爱精神为准则。
2.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古代医家主张对患者要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不论贫富,一心赴救。《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医家七事”写到:“无论富贵贫贱,请视即当亲往,不可欲去不去,故意留难乔装身份,亦不可因馈赠厚薄而分等差。”
3.不图名利,清廉正直中医学史上记载着许多清廉正直的医家杰出事例。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专为穷人百姓治病,从不取报酬。只要求患者痊愈后杏树5棵,后来,董家周围杏树成林,董奉又把杏子换成粮食,接济穷人。此事后人就用“杏林春暖”来赞扬医者的美德。
4.严肃认真,不畏艰苦中医学有为患者不辞辛苦、一心赴救的传统。元代名医朱丹溪是金元时代的中医四大家之一,虽然医术高超,仍坚持出诊看病,送医上门,深受人们的欢迎和赞扬。明代医家龚廷贤说:“病家求医,寄以生死。”所以医家在为患者服务时,必须有谨慎小心、认真负责的服务作风。
5.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中医学一直主张,医家要实现“仁爱救人”的目的,就必须有精湛的医术,而获得精湛的医术要靠虚心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治学作风。明朝李时珍不畏艰辛,遍访名医,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参阅各种书籍800余种,搜求民间药方,甚至在自己身上试验,历经27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国外护理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希腊护理伦理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医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形成,伴随着医学的产生,医德也随之出现。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