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颂讲记/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唯识三颂讲记/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 责编:王梦楠//杨灿|译者:于凌波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唯识三颂讲记/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6448

作者简介

于凌波,河南洛阳人 ,一九二七年生。曾创办台湾私立菩提救济院,任常务董事。出版《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唯识学纲要》等论著二十余种。

内容简介

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烦,词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不过,唯识学所依的典籍,于梵文汉译的,有“六经十一论”“一本十支”,及唯识学的基本典籍《成唯识论》而国人著述者,唐代有所谓“唯识三疏”,及注释三疏的各种著作,以及后代许多古德的著述。面对着这许多典籍,就使初学者茫然不知所措,有无从下手之感。所以要学唯识,如何跨入唯识之门,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如何跨入唯识之门呢?以笔者学唯识的经验,认为《百法明门论》和《大乘五蕴论》是两种基本入门的论典,《百法明门论》在十支论中称为“略陈名数支”,《大乘五蕴论》在十支论中称为“粗释体义支”。有了“百法”和“五蕴”的基础,进一步读《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及《八识规矩颂》就是本书所介绍的三种颂文。果然对以上几本书有所悟入与了解,进一步再读《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等大部头的论典或注疏,就容易读下去了。 或有人问,既然如此,何不直接读《成唯识论》,为什么要绕圈子呢?那是因为《成唯识论》洋洋十卷雄文,它一方面是字字珠玑,是发掘唯识学的宝藏另一方面它的内容却是烦琐万端,行文有如枝上岔枝,叶旁长叶,使人初读之下,有如进入迷宫,向前走下去回不到原点。再者,识论文字艰深,除非是国学修养深厚的人,以我们现代人的国学基础,很难读得通达。所以先读熟《唯识三十颂》颂文,再读《成唯识论》,就有了行路的指标。 《唯识三颂讲记》这本书,是以现代的语言之字及观念,把词意艰深的唯识理论,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供给初学的读者参考。这只是一面路标,真正的大道,还要照着路标所示继续走下去。这三种讲记,原是在台北中华慧炬佛学会印光祖师纪念堂、佛陀教育基金会华藏讲堂及台中雪庐纪念讲堂等处,开佛学讲座时的讲稿,当初匆促撰写,缺漏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指正,无任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