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老子开讲(自然与做作无为与有为巧与拙进与退)
ISBN: 9787544359832
戴建业,1956年生。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兼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老子的人生哲学》(**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唐宋诗词史》(湖北科技出版社)、《老子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另有论文、译文数十篇。
要在这儿为老子画一幅逼真的肖像,实在是一件 十分困难的事情。他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太少,**可 靠的一点材料就是《史记》中的老子本传,而这篇传 记不仅**简略,而且少数地方还有点含糊其辞。当 然,司马迁基本上还是肯定老子是春秋末年人,年龄 略长于孑L子,孔子还曾向他问过学。 下面这幅老子的模糊肖像,基本上是对《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传的临摹: 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姓李 ,名耳,字聃。那时楚国的苦县就是**河南省的鹿 邑县。李耳为什么样被称为“老子”呢?史无明文交 代。《列仙传》说:他在妈妈怀里整整七十二年才出 世,一落下地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他母亲便 把这个老头儿子叫“老子”。这作为笑话来谈谈当然 开心,但要把它当作生平介绍那就真要闹笑话了。唐 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古者,称师为子。 ”古人把老师称为“子”,“子”大概有点像我们今 天所说的“老师”或“先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 子既然姓李,他为什么没有像“孑L子”、“孟子” 、“庄子”、“墨子”那样,被人们称为“李子”呢 ?从《史记》本传中的记载推测,人们之所以尊称他 为“老子”,或者是由于他享年高,或者是由于他德 行高,总之,“老子”之“老”与姓老之“老”毫无 关系,“老子”也许就是“老先生”的意思。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出任过** “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职务相当于****图 书馆馆长,一般都由学术界的**或名流担任。 孑L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的都城,向 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诉孔子 说:“富贵人家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 。我当然算不上富贵人,只是窃取了有学问的虚名, 所以我还是用言辞为你送行吧。”他停了一会儿又接 着说:“孑L丘呵,你汲汲于想恢复的那个‘周礼’ ,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朽了,周礼也失去了生命力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去做官,生不逢时就 隐居起来深藏不露。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钱财藏 起来,看上去像是个穷光蛋;有高尚道德的君子,那 谦退的模样像是个笨人。抛弃你满身的骄气和过多的 **,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 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我要送给你的话就只有这些 。” 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 会飞,我知道兽会跑,我知道鱼会游。会跑的可以挖 陷阱去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杀它,会游的可 以用丝线去钓取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它是驾着风飞上天的。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虽然很关心现实,但他个人 及其学说以不求闻达为旨归,他肯定不会像**有些 学者那样,为知名度不高而苦恼,*不会为著作的署 名问题,与别人上法院去打官司。 他在周的都城呆的时间一长,对统治者的*败、 愚蠢和荒淫越来越厌恶,加之周王朝*益衰微,大权 逐渐落人各诸侯手中,于是他辞掉藏书史官的职务, 决心一走了之,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远 离了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 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因久闻他的大名,盛情 地款待了他。老子将要离开函谷关那天,尹喜对他说 :“您就要隐居了,可您把那么多学问烂在肚子里, 多可惜呀,为我们写一本书吧,难为您了。” 关令大人的饭当然不会让老子白吃,他死死缠着 老子不放,于是老子就坐下来写了一本《老子》,“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古人并不是随便把什么书都称为“子书”的,只 有那些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一家之言的著 作,才配称为“子书”。 写了这本书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说他 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至于道 教徒称他长生不死,那就说得太云雾里去了。 司马迁在老子传后面附记了这样两段话:“有的 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曾写书十五篇,阐述道家的 作用,其生活时期大致与孑L子同时。”由于老子与 老莱子同为楚人,又同处一个时代,还同属道家这一 思想派系,人们很容易误把老子当作老莱子。另一则 附记是这样说的:“从孑L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 料记载周太史儋晋见秦献公说:‘秦开始与周是合在 一起的,合了五百年周与秦就要分离,离开七十年后 就会有霸王出现。’有人说这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 有人说太史儋与老子是两个人。”P2-4
古老智慧的现代转换是我对这本书**的感触。现代生活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和困扰一如千百年前。
这本书是作者戴建业先生的心血之作,也是戴先生*喜爱的作品,作者紧贴老子的《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智慧,并用这古老的智慧化解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抚慰我们焦虑的情绪。戴先生行文风趣幽默、旁征博引,**让人拍案叫*、手不释卷。可以说,这是近年难得一见的佳作,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