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ISBN: 9787545564808
“天人合一”与阴阳离合五种情绪的调节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但你知道 情绪对一个人的健康影响有多大吗?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 冒,大到冠心病、癌症,有二百多种疾病都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所有患病的人群中,70%以上的人得病都和情绪有关。所以情绪 被称为“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晴雨表”。尤其是现代社会,由于情 绪等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情绪,怎样做情绪的主人呢?《阴阳应象 大论》给我们作了解答。那么《阴阳应象大论》将人的情绪分成几类, 每一类情绪变化对人体内脏有怎样的影响,怎么调节各种情绪变化? 因为这些问题太重要了,所以我要分几讲来详细讲一下。 “七情六欲”,七情就是人的七种感情、七种情绪;六欲就是人的 六种欲望、六种需求。大家知道“七情六欲”的具体内容吗?哪七情、 哪六欲?恐怕要说出来比较困难。这也难怪,因为本来就有多种说法。 七情的说法,各家差别不太大—— 儒家:喜、怒、哀、惧、爱、恶、欲。佛家:喜、怒、忧、惧、爱、憎、欲。 佛教是从古印度传来的,所以它的名词术语都是翻译过来的,七 情中的“忧”另一种译法就是“哀”,“憎”另一种译法就是“恶”, 这样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再说“六欲”。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 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看,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 俱来,不用人教就会。战国时期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在《贵 生》这一篇中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人的“全生”状态,就是 “六欲”都得到合理的满足,但没有说出哪六种欲。东汉时期的高诱 作了解释,六欲,就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后来有人把它 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 触欲(触觉)、意欲”。这跟佛家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佛家说的六欲 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不过 现代人一般认为六欲就是体现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的六 种欲望。我们现代人常说“情欲”这个词,其实在现代汉语里,情与欲还 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 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情太切 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一个属于“心”,一个属于“身”。当 然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是互动的,还可以互相转化。七情六欲是人 类基本的心理情绪和生理要求,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再来看《黄帝内经》,不提“六欲”,只提“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这一篇《阴阳应象大论》实际上是“五情”,但不 叫“情”,叫“志”,五志就是五情,也就是五种情志,就是:怒、 喜、思、忧、恐。五志分别对应五行,分别影响到人的五脏,那就是 肝、心、脾、肺、肾。五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暴怒伤阴,暴喜伤 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大喜大悲、过分惊恐、忧伤 等,都会造成精神上的伤害,进而影响到身体形成各种疾病。 对于“五志”的变化,《阴阳应象大论》按五行五方是这么 说的——第一种情绪是“怒”:东方,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东方为木,在情志上是怒——愤怒,愤怒会伤害肝脏,怒气直接 影响着肝。人在发怒的时候,气往上冲。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如果遇到令人非常愤怒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血往上涌。所以有 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肝脏是藏血的,发 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涌,这时非常危险,有的 人就会脑出血。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是说东方为木,对应肝脏,在声 音上是呼喊,在变动是握拳。为什么?肝主怒,愤怒到极点就要呼喊, 呼喊是一种发泄。如果不呼喊出来就危险了,就可能会作出危险的举 动。有的人晚上做梦也会呼喊,这也是肝出了问题。《黄帝内经》说 肝是藏魂的,肝藏魂,肺藏魄。在梦中呼喊是肝没有藏住魂,魂跑出 来了,所以大叫。所以治疗的时候要从肝来治。 为什么“在变动为握”?肝主藏血,肝主筋——主管全身筋膜, 肝的气血充足,就濡养了筋膜,愤怒伤害了肝的气血,筋太过紧张, 手就紧紧握起来,还要挥动拳头,甚至两拳相对,打起来。还有肝是 主风的,肝主筋,风邪侵入人体、损害了筋,导致抽搐、僵直,筋收 不回去了,人就会颤抖,所以怒则伤肝。 再说一个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诸葛 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的诸 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 就积郁成疾。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最后一次他生气到极点, 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当然,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 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其实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 中描写的完全不同。不过,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却是对的,那就是怒 则气上。愤怒的时候,气是往上冲的,“怒发冲冠”就是这个意思。 怒则伤肝,肝藏血,血往上涌,会导致脑出血甚至死亡。 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要“戒怒”。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 的心态非常重要。这里特别向大家推荐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 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 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 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第二种情绪是“喜”: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心在五志对应的是喜,欢喜、高兴。说起来喜是一种好的情绪, 怎么会伤心呢?这里是指大喜可以伤害心。大喜过度了,过分的高兴、 兴奋,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心,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大喜 之后气就缓,缓意思是涣,像水一下子涣散开来。太高兴、太兴奋了, 往往气就散掉了,而产生心悸、失眠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发疯。 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嚘”,心对应的声音是笑,这一点好理 解,高兴了就笑,很高兴就大笑。笑是人的一种能力,人类能发出各 种笑,这是一般动物做不到的。现代研究发现笑有19种,每一种笑都 会调动不同的面部肌肉,少的可以调动5块肌肉,最多可以调动53块 肌肉。但太过度的笑也是有害的,万事都要有个度。 心变动是嚘,“嚘”有个“口”字旁,《说文解字》说“语未定 貌”,就是说话不确定,吞吞吐吐。为什么?因为心主舌,心开窍于 舌,我们还听过一句话叫“言为心声”,心有什么想法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心如果大喜过度,说出话来就会不连贯,甚至发疯,说疯话。 《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一直考不 中,到五十多岁还考不中,屡考屡败。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 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大喜过望,结 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为什么疯了呢?就是伤心了。因为心藏 神,心主神明,心是管思维意识、神志活动的。正常的喜乐,使精神 愉快,心气舒畅。可是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所以人 也就迷失了,丧失神志,乐极生悲了! 加拿大有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 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 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 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果心脏剧烈地跳动,必 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 肌梗死,或心搏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高兴过度 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还可以恢复,如果已患高血压病,过 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 视力模糊、烦躁不安。有的可以持续几个小时,进而引起脑血管破裂, 发生猝死。 第三种情绪是“思”,就是思虑。“在志为思,思伤脾”。 脾对应的情志是思,思则伤脾,思虑过度会伤害脾,会影响脾 胃。一个人多愁善感,老是在思考问题,考虑得太多往往不思饮食, 或者饮食不和,这就影响到脾胃。脾是主运化的,饮食水谷到了脾胃 的时候,就要靠脾胃的运化。运化就是运送和消化的意思。脾胃把吃 进去的水谷消化成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和无用的糟粕,并把其中的 精微物质运送到全身,没有用的就排泄掉。 脾“在声为歌”,脾对应的声音是唱歌。唱歌是人情绪的抒发,高兴、悲伤、愤怒都可以用歌声表达,为什么这里只说脾对应唱歌 呢?这是从不正常的唱歌角度说的,如果一个人在大街上一会儿高声 唱歌,一会儿低声唱歌;一会儿这么唱,一会儿那么唱,除了精神失 常的原因外,就要从脾上考虑了,脾主思虑,这是思虑不正常了。从 另一个角度看,唱歌可以缓解脾的思虑气结,思,当然明亮、光明,前方要开阔,视野好,光线 好,所以叫广明。北方要有靠山。为什么?因为我们北半球,到了冬 天,北风、西北风寒风凛冽,所以要有山来遮挡这股寒风,在城市没 有山怎么办?后面有高楼,也相当于是山。南方为火,北方为水,所 以叫太冲。“冲”原来写作“沖”,是三点水,意思是水流摇晃。 为什么岐伯要说自然界的南北方位呢?其实是为了说明人体的结 构。大家发现了吧,古人不是在尸体上去解剖人体,而是把人放在自 然中去观察。在人身上,南面是头,北面是脚。为什么?因为南方热、 北边冷,我指的当然是我们北半球。热是火,火是往上的,所以是头; 水是往下的,所以是脚。我们看“太冲”这个词,在自然界是北方, 在人身上有一个太冲穴,就在脚上,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 前方凹陷处,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前面我们讲了怒伤肝, 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消气、缓解情绪。还有一条经脉叫“太冲脉”, 太冲脉有一个分支就是从脚上内踝骨后分出,走在足背上。 这样一来,自然界的南北方位就成为人的头和脚的坐标,三阴三阳 在人体身上就很清晰地显示出来了。怎么显示的呢?我们下一讲接着讲。三对夫妻经脉:三阴三阳上一讲我们讲了风水布局的基本法则:“前有照,后有靠,左青 龙,右白虎”,其中“前有照”就是指南方要透亮、要开阔,这就是 《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广明”;“后有靠”就是指北方要有靠山,因为北方为水,这就是《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太冲”。对应在人身上, 南方就是头,北方就是脚。接下来岐伯开始讲人体的“三阴三阳”——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岐伯说:在太冲这个地方行走的经脉叫作少阴,在少阴经上面 的经脉叫作太阳。这里的少阴是指足少阴肾经。这条经从太冲也就 是脚开始运行,起源于脚的小趾头的下面,然后走到脚板心,这里 有一个鼎鼎大名的穴位叫涌泉穴,然后沿着小腿内侧、大腿内侧往 上走,在内侧走的为阴,所以叫少阴,在外侧走的为阳,叫太阳。 所以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 如果记不住,我们就想象一下,少阴和太阳是相配的一对夫妻, 太阳是丈夫,少阴是妻子,老夫少妻,老少配,男主外女主内,所以 太阳在外面,少阴在里面。足少阴起源于脚的小趾头的下面,足太阳 的根部在脚的小趾外侧,这里有一个穴位叫至阴,这条经是在外侧、 在后背走的,上面的起始穴位叫命门。注意这里的“命门”是指眼睛, 在眼睛的内角上有一个穴位叫睛明穴。因太阳是少阴的外表,所以称 为阴中之阳。 除了太阳和少阴这一对夫妻经脉,还有两对夫妻经脉。一共是三 对夫妻经,也就是六经。 第二对夫妻叫太阴和阳明。太阴是妻子,在里面;阳明是丈夫, 在外面。足阳明经下端开始的穴位叫厉兑,就在脚的第二趾的末端,因阳明是太阴的外表,所以称为阴中之阳。这是第二对夫妻,女的叫 太阴,男的叫阳明。 再看第三对夫妻,女的叫厥阴,男的叫少阳,当然厥阴在里面, 少阳在外面,足少阳经最下端的穴位叫窍阴,就在脚的第四趾末端的 外侧,因少阳在厥阴的外表,所以称为阴中之少阳。 这三对夫妻经脉,分别为:少阴和太阳、太阴和阳明、厥阴和少 阳。注意不是太阳配太阴,少阳配少阴。 在这三对夫妻的名称中,太阴、少阴,太阳、少阳,我们已经很 熟悉了,但厥阴和阳明没听说过,是新名字,是《黄帝内经》第一次 提出来的,以前没有出现过,《易经》没有提过,先秦诸子百家中也 没提到过。不过《易经》虽然没有提到这两个名字,但是却有了“六 子”的说法,《易经》八个卦,乾卦和坤卦是父亲和母亲,剩下六个 卦就是六个孩子,三个男孩,三个女孩,不就是三阴三阳吗?《易经》 对这三个男孩、三个女孩起的名字是卦名,而《黄帝内经》却是阴阳 的名称,除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四个名字外,又加了厥阴和 阳明。那么厥阴和阳明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厥阴。厥本来是指昏厥、 昏倒,气不顺,闭住了,这里是指阴气发展到末端,开始向阳转化。 再看阳明,阳明是指阳气发展到末端,开始向阴转化。 三阴三阳其实就是阴气和阳气运行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三个环 节,也是三种状态。岐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岐伯先解释三条 阳经——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条阳经的分离和合并,就像一扇门,太阳就是门打开了,阳明就是门关上了,少阳呢,就是半开半合。所以太阳为开在外表,阳明 为合在里面,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纽。虽然是三种状态,其实是一 扇门,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互相发生作 用,但又不上浮,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那么三条阴经呢?黄帝就问了——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 (chōng)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黄帝说:请您讲讲三条阴经吧。 岐伯说:三阴中的太阴脉根部起源于隐白穴,隐白穴在脚大趾的 内侧,太阴又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之为少阴,少阴根部起源 于涌泉穴,在脚底,少阴又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是厥阴,厥阴 根部起源于大敦穴,大敦穴在脚的大趾端外侧,厥阴又称之为阴之绝 阴(注意这个“绝”是灭绝、绝断的意思,表示阴气到头了,马上要 转变成阳气了)。 再看三条阴经的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纽。就像 一扇门,太阴是开门,厥阴是关门,少阴是半开半关,是中间的枢 纽。这三条经脉,不可各自为政,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发生作用,但 又不下沉,合而为一就是“一阴”。阴阳二气相互往来,流传周身,形体气血表里相辅相成,促进身体健康。 大家发现了没有,三阴三阳这六条经起源的地方都在脚的趾头, 这就说明这一篇说的是足三阴、足三阳。对这六条经的称呼,都是说 “阴中之×”,三条阴经是“阴中之×阴”,三条阳经是“阴中之× 阳”。可见阴是依托、是基础,就像母亲,是生育我们的人。我们生 下来第一个认识的是母亲,这是人的本能,并不认识父亲,后来母亲 说这个男人是你的父亲,你才认识父亲。再说我们总是说“祖国啊母 亲”,不会说“祖国啊父亲”,这都是从直接生育我们的人说的。这里 说的六条经也都是从“阴”出发来说的。 “开阖枢”的说法很有意思,也非常形象。三阴三阳中,太阴、 太阳都是开门,少阴、少阳都是半开半关的枢纽,两个新名词“厥 阴”“阳明”都是关门。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三阴、三阳实际上是阴 气和阳气盛衰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但究竟是哪个强盛、哪个衰 弱,它们从盛到衰的次序究竟是怎么排列的,历代医家解释各不相 同,尤其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所说的次序和这一篇所说的次序 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就是《黄帝内经》的不同篇章说的也是不一致 的。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三阴三阳的运用是广泛的,三阴三阳可以 随机应变地解释人体生命的复杂现象。 那么就这一篇来说,它的排列次序是很清楚的,按照《易经》六 子卦的说法,我来打一个比喻,大家就清楚了,三阴好比三个女儿, 太阴是大女儿,就是巽卦;少阴是二女儿,就是离卦;厥阴是三女 儿,就是兑卦。三阳就是三个儿子,太阳是大儿子,就是震卦;少阳 是二儿子,就是坎卦;阳明是小儿子,就是艮卦。 那么怎么用三阴三阳来判断人的身体情况?三阴三阳还有什么排 列方式呢?我们下一讲接着说。怎么按照脉象判断人的死期“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两大哲学问题。“我何 时而来?我何时而去?”则是人生的两大科学问题。对于已经来到这 个世间的我们来说,人人更关注的是自己离开世间的时间。这一讲我 们要讲的这一篇《阴阳别论》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阴阳”这一核 心概念,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那这一篇有什么特点呢?这一篇主要 讲了怎样按照脉象的阴阳来诊断病证、判断死亡的时间。因为这一篇 和其他篇章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所以称为“别论”,“别”就是 特别、特殊的意思。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wǎn)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黄帝问:人有四经十二从,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说: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四脏的脉象,分别对应 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从就是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十二个月;十二个月又对应十二经脉。经脉又分为阴脉和阳脉,知道阳脉就可以 知道阴脉,知道阴脉也可以知道阳脉。阳脉总共有五种,就是五脏阳 脉,但不同季节的五脏阳脉各不相同,因此有二十五种阳脉。为什么 是二十五种呢?因为五脏阳脉在五个季节(四季加上长夏共五季)有 不同的表现,所以是五五二十五种阳脉。 阴脉就是真脏脉,出现这种脉象就是胃气已经衰败,胃气衰败一 定会死亡。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没有胃气的脉象。这个时候 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经败坏了。“阴脉”也叫真脏脉,又叫 败脉、绝脉、死脉。阴脉是没有胃气的脉象,阳脉就是有胃气的脉象, 也就是有胃脘之阳气。“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 期。”能够辨别阳脉就知道得病的位置,能够辨别阴脉(真脏脉)就 知道死生的日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三阳经的情况 反映在头部的人迎脉,三阴经的情况反映在手部的寸口脉,它们反映 的其实是一致的。 人迎脉,在喉结旁两侧颈动脉的地方,你用手摸一下能感觉这里 脉搏在跳动。现代医生一般不摸人迎脉了,我跟我父亲诊病的时候, 还经常看到我父亲给病人摸人迎脉。寸口脉,在手的鱼际之后,就是 我们经常看到中医把脉的地方。把脉要分别阳脉和阴脉:“别于阳者, 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能分辨阳脉,就能知道疾病所 忌讳的时间;能分辨阴脉,就能知道死生的日期。谨熟此分别阴阳的 方法,就不需要与别人讨论了。 但脉象的阴阳是有多种意思的,“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 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比如脉往的属阴,脉来的属 阳;脉静的属阴,脉动的属阳;脉慢的属阴,脉快的属阳。 如果诊断发现没有胃气的真脏脉了,那这个人就危险了。具体来说,“肝至悬绝”,这里用了“悬绝”两个字,就像一根线孤立悬挂无 依无靠,绷得紧紧的,马上就要断掉一样,如果肝脉来时胃气断绝, 那么到了第十八天必死;心脉来时胃气断绝,到第九天必死;肺脉来 时胃气断绝,到第十二天必死;肾脉来时胃气断绝,到第七天必死; 脾脉来时胃气断绝,到第四天必死。 为什么“胃气”这么重要呢?胃气就是胃脘的阳气,是五脏赖以 滋生的能量。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人为什么要吃 饭?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都需要营养,吃进去的食物都需要胃进行消 化。胃气充足,人的机体就健康;胃气不足,人就会生病。胃气没有 了,那人当然就活不成了。所以把脉要注意“胃气”,实际上胃气是 一个人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正常应该是和缓流利的脉象。一旦 胃气不和了,就要根据寸关尺不同脉象来判断生病的性质和部位。 我的母亲曾经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看病。那是春天三月,天 气暖和了。早晨7点多钟,我母亲把老婆婆的脉,发现她的脉已经没 有胃气了,两边像断开了一样。本来春天的脉是微弦而长的,现在却 非常短,突然断开,五脏脉都没有胃气了,出现真脏脉了。我母亲对 病人家属说:“你们准备后事吧,可能活不到明天天亮。”病人家属不 相信,这个老婆婆的儿媳妇平常就跟婆婆关系处得不好,听了之后, 就到处去告诉村里人说:“老舜说了,我婆婆活不到明天了。”我妈叫 张舜华,当地人都叫她“女张一帖老舜”。可是到了晚上,婆婆还是 好好的,而且吃了一大碗饭,家属们都说“老舜看错了”!我母亲心 想,难道真是看错了?于是她又去把了老婆婆的脉,发现五脏都出现 了真脏脉,都没有胃气了,于是肯定地说:“你们准备后事吧。”果然 第二天天还没亮,老婆婆就去世了。我母亲就是根据《黄帝内经》真 脏脉的脉象来判断的。 接下来,岐伯分析了三阴三阳六经发病的症状,先是说了一阳、二阳、三阳发病的情况,一阳就是少阳,二阳就是阳明,三阳就是太 阳。又提到了一阴、二阴、三阴发病的情况,一阴就是厥阴,二阴就 是少阴,三阴就是太阴。这一篇的三阴三阳和前面《阴阳离合论》次 序有所不同。 那么如果阴阳不和谐了,失去动态平衡了,“阴争于内,阳扰于 外”,会导致什么情况,什么情况又会导致死亡,能否预测死亡日期 呢?岐伯回答——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岐伯先是提到了“死阴”和“生阳”两种情况:“死阴之属,不 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属于死阴的病,不超过三 天就会死亡;属于生阳的病,不超过四天就会死亡。什么是死阴,什 么是生阳呢?岐伯说:“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这里的 “之”是动词,“到”的意思,就是“传到”,“肝之心”就是肝病传到 心,木来生火,称为生阳;心病传肺,火来克金,称为死阴;“五脏 相克而传谓之死阴,五脏相生而传谓之生阳”。除了“生阳”“死阴”,还有“重阴”“辟阴”:“肺之肾谓之重阴, 肾之脾谓之辟阴。”肺病传肾,金生水,金为阴,水也为阴,称为重 阴;肾病传脾,水来侮土,本来是土克水,现在水反过来克土,脾太 虚弱,反而被肾水欺侮,称为辟阴,这是死症不可治。 接着,岐伯又提出“结阳”和“结阴”两类情况。“结”就是气 血郁结、不通畅。我们都听说过“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吧, 就是说,如果气血通畅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是气血不通畅,就 是“结”。“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 升。”阳气郁结,邪气郁结在阳经,四肢肿;阴气郁结,邪气郁结在 阴经,就会大便出血,并随“阴结”的程度而加重,初结,便血一升; 再结,便血二升;三结,便血三升。 接下来岐伯分析了阴阳邪气郁结的各种情况:“阴阳结斜(邪), 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 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比如阴阳邪气郁结,阴气多而阳气少, 聚集不散而称为石水(一种水肿病),表现为小腹(肚脐与骨盆之间) 肿胀;二阳——阳明经(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气结,则会发为消 渴病(糖尿病);三阳——太阳经(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气结, 就会有大小便不通的“隔”症;三阴——太阴经(足太阴脾、手太阴 肺)气结,则水气泛滥,发为水肿;一阴一阳——厥阴经和少阳经气 结,则发为喉痹(喉咙红肿疼痛,干燥、有异物感,吞咽不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三阴之脉——太阴之脉(手太阴肺、 足太阴脾)都搏击于指下,则在第二十日的夜半死亡;二阴之脉—— 少阴之脉(手少阴心、足少阴肾)都搏击于指下,则在第十三日的夕 时死亡;一阴之脉——厥阴之脉(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都搏击于 指下,则在第十日死亡;三阳之脉——太阳之脉(手太阳小肠、足太 阳膀胱)都搏击于指下且鼓动得很厉害,则在第三日死亡;三阴三阳之脉——太阴、太阳之脉(肺、脾、小肠、膀胱)都搏击于指下,则 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加上大小便不通,在第五天死亡;二 阳之脉——阳明之脉(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都搏击于指下,又患 有温病,无法治疗,不超过十天就要死亡。 当然在临床上去分辨这些脉象、判断死亡日期是不容易的,现代 人基本上没有办法做到了。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就是《黄帝内经》反 反复复讲各种诊法,却极少讲方药,一共才讲了十三个方子,目的是 使医者能够法从心出、技随手转,要用心去体悟身体情况,及时发现 问题,灵活采用各种预防措施,从而使人得不了病。过度,不思饮食, 这个时候唱唱歌,可以活跃一下情绪,打开脾的思虑过度的气结,有 醒脾的作用。 脾“在变动为哕”,哕就是干呕,呃(è)逆,就是打嗝儿,脾不 能运化了,不能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了,就会出现打嗝儿,这是脾气 失常导致的。 说一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在五丈 原,想尽办法找曹魏出来决战。但司马懿就一个“拖”字,坚决按兵 不动。诸葛亮因此思虑过甚,脾气郁结,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 饭量减少的情况。司马懿听到之后,便知道了诸葛亮的病证所在,说: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史书说诸葛亮“长于巧思”,殚精竭虑, 事必躬亲,正是思虑过度损伤了他的身体,致使“出师未捷身先死”, 五十四岁就病逝在五丈原。 再说第四种情绪是“忧”,就是忧愁。肺“在志为忧,忧伤肺”。 肺对应的情志是忧愁,忧则伤肺,忧愁过度,悲伤,会伤害肺。 一个人如果老是忧愁,老是悲伤,他的体内之气就会耗散,这叫悲则 气消,导致人的精气神消耗,首先会影响、伤害到肺。肺“在声为哭, 在变动为咳”。忧伤、悲痛当然就会哭泣,所以在五种声音中就是哭 声。肺的病变表现为咳嗽。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多愁善感,整天 愁眉不展,悲悲切切。她看到花儿落地,伤心落泪:“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看到花落想到人亡,于是把花儿收拾在篮子里,找到一块清净的地方把它埋了,一面埋,一面哭泣:“尔今死去 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 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今日花落了我埋葬了你,他日我死了谁来埋葬我呢?她成天忧伤,伤 害了肺,总是咳嗽。 第五种情绪是“恐”,就是恐惧。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肾对应的情志是恐惧,恐则伤肾,恐惧的时候人的气往下走,首 先影响到肾。有一句话“吓得屁滚尿流”,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非 典”流行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个时候只要人一发烧, 体温上升,就被怀疑是“非典”,如临大敌,大家都十分惊恐。说一 个真实的事例:有一个人其实没得“非典”,但他体温升高了,所以 他被送到医院里。医生告诉他可能是“非典”,要进一步检查,这个 时候他就非常惊恐,两条腿都迈不开步了,大小便失禁了。这是恐惧 伤害了肾。“肾司二便”,肾气受损,大小便就失控了。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五种声音中为呻吟,在变动是 战栗、发抖。呻吟是因痛苦发出的声音,恐惧一般是大叫。如果没事 的时候经常呻吟,总是哼哼唧唧,无病呻吟,这可能就是肾脏不好的 表现,可能是肾虚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五志怒、喜、思、忧、恐,对应所伤害的 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那么有没有调节情绪、对治情绪的方法呢?有!《黄帝内经》提 出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篇提出了十五个字的 对治方法:“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这叫“一 物降一物”。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五行相克原理的运用。把五种情志—— 怒喜思忧恐,配上五行——木火土金水,按照五行相克法则,按照肝 心脾肺肾的次序,那就是: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十五个字中的“胜”是“克制”的意思,就是对治。俗话说 “心病还须心药医”,不是吃什么汤药,而是把情志当成药。情志可以 致病,但也可以治病——用情志克制情志、治疗情志、战胜情志。这 十五个字就是典型的情志疗法,可以叫五志相胜法。 我们按照《阴阳应象大论》原文的次序,先说说“悲胜怒”, 就是悲伤可以克制愤怒,用悲伤战胜大怒。在五行中,悲为金,怒 为木,金克木,所以可以用“悲”来治疗各种由“怒”引起的疾 病。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发怒也叫发火,怒火冲天,用泪水可 以把怒火浇灭。如果在一个人大怒的时候突然告诉他一个悲伤的 消息,他的怒火自然就会熄灭了。举一个例子,《红楼梦》中贾宝 玉和薛宝钗举行结婚大礼时,贾宝玉发现与他婚配的不是林妹妹, 而是薛宝钗,一下蒙了,不免有愤怒之情、一急之下,旧病陡发, 更加昏聩疯傻起来。后来薛宝钗多方规劝宝玉无效,便狠心地说: “实话告诉你罢:那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 此时此语,无异于五雷轰顶。宝玉听了悲从中来,不禁放声大哭, 倒在床上,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致使贾母、王夫人“深怪 她(宝钗)造次”。可是宝钗“自己却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 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一归,庶可治疗”。果然,奇迹 发生了,宝玉“浑身冷汗,觉得心内清爽,仔细一想,真正无可奈 何,不过长叹数声”。医生诊断结果是:脉气沉静,神安郁散,没 问题了。这是曹雪芹笔下“悲胜怒”的一个典型例子。当病人悲伤 难忍时,医者因势利导,激起病人痛哭一场,可以化解体内的郁结 之气、愤怒之气。 “恐胜喜”,恐惧可以克制、战胜过喜的情绪。根据五行生克的理 论,肾主恐,属水,心主喜,属火,水克火,所以恐惧能克制过喜所得的情志病。我在前面说过《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得知 自己终于考中举人了,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 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痰涌上 来,迷了心窍。后来怎么治好的呢?是他的岳父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 他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 挨了这一个大嘴巴,受了惊吓,一下子给打醒了。还有一个医案,清 代有一个新中状元也是喜极伤心,痰迷了心窍,请名医徐灵胎治疗, 徐灵胎对他说:“你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七天内必死。”患者吓得要命, 过了七天病却痊愈。徐灵胎告诉他:“你是大喜伤心,所以用死来吓唬 你,这就是治病的方法。” “怒胜思”,就是愤怒可以克制思虑过度。一个人思虑太过,为什 么要用激怒的方法对治?《黄帝内经》认为,思为脾的情志,为土; 怒为肝的情志,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可用肝的情志“怒”来治疗 各种脾的情志“思”引起的情志病,让肝气冲破郁结的脾气,使忧思 之病得到缓解。用“怒胜思”的方法治病在古代名医中有很多案例。 其中有一个就是华佗的故事。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有一郡守 因思虑过度而生病了,吃什么药都没用,于是就请来华佗给他治疗。 华佗一看只有用激怒的办法才能治好他的病,于是他就加倍收了郡守 的诊费又不及时给他治疗,第二天不辞而别,还留了一封书信把郡守 大骂一顿。郡守大怒,派人追杀华佗。由于郡守的儿子事先知道了华 佗这是为了治病,所以偷偷地告诉下属不要追赶。郡守愤怒至极,吐 黑血数升而后病愈。 华佗是幸运的,躲过了郡守的追杀。历史上另一位名医文挚就没 那么幸运了。文挚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据《吕氏春秋·至忠》记载: 有一位齐王因思虑过度而患病,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诊断后 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 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 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却连续三次失约。齐王见文挚老失约,非常 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行,鞋也不脱, 就爬到齐王的床铺上。齐王很愤怒,强忍怒火不理文挚。文挚就用粗 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站起身来大骂文挚。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本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其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成果之一。 2.《黄帝内经》权威专家讲解 本书作者张其成教授,出身于世医家庭,母亲张舜华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非遗传承人,父亲李济仁为我国首届由国家任命的国医大师,又师出名门,在《黄帝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教授指导下成为中国第01位研究《黄帝内经》的博士后。 3.《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精华本书对《黄帝内经》中与生命哲学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解读,对《黄帝内经》与《易经》进行汇通,理清《黄帝内经》与诸子学说的诸多交叉关系,提炼出以“阴阳调和”“天人合一”为最高原则的中华民族生命智慧,使读者获得以“道”驭“技”的大智慧和大自由。